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课

2018年4月25日

前段时间,个别佛教徒问我:“你干嘛不讲密法或中观,偏要讲儒家文化?”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打破我执,建立开放的心态。如果总是把自己框在一个狭窄的圆圈内,觉得我就是学藏传佛教的、学密宗的、学中观的,而其他的知识,一概拒绝,这也许并不是学习的心态。

其实,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横向来说,整个世界就是我们的图书馆,这里面的有些知识,值得学习;从纵向的角度讲,古代的传统文化、人文历史,甚至是当时不光彩的政治黑幕,或是一些与现今时代不太相应的知识,也有了解的必要。一个好的修行人,能从中收获很多教言和窍诀。若有机会和能力,还可以了解现代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除了佛教思想以外的其他传统宗教思想,比如儒家和道教,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罗马教、犹太教和耆那教,等等。当然,如果没有兴趣,我们也不会强迫。

如果你只是观音菩萨的忠实粉丝,天天念观音心咒,“嗡玛尼贝美吽,嗡玛尼贝美吽”,或者是金刚萨埵的粉丝,除了念“嗡班匝萨埵吽”之外,什么都不管,一听到世间知识,或者讲得比较广的时候,就开始打瞌睡,这样的“粉丝”不学其他知识也可以。

有个别佛教徒,只跟一位上师走,其他任何人、甚至释迦牟尼佛来了都不理不睬的。如果智慧不坚固,当这位你特别专注的上师对你态度不好时,或是到了一定时候,你觉得他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神秘时,也许你就开始生邪见,而且还很严重,会不会这样?所以,不如把心放松一些,对世界上的知识,稍微多了解一些,这样,也许会好一些。

我建议,佛教徒应该开放一点,不要太拘束、太自大,狭隘主义不好。21世纪的教徒,需要开放的心态,有了开放的心态,活在这个世界上才会觉得有意义。因为现在这个世界,和以往完全不同,当所有的信息爆炸式地呈现在你眼前时,若能有一颗放松的心,那么面对起来会很轻松,也会很容易。

没有疆域的慈爱,让世界更美丽

现在,我们人类面临着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我们人类本身就有许多共同点。世界上的人类,都拥有着相似的身体构造,大多数人长着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两只耳朵,只是有些人高大,有些人矮小。其次,每个人希求的目标也相似——都希望离苦得乐。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白天工作,晚上睡觉——除了极个别人因为特殊的业感,不得不像猫头鹰一样,晚上起来工作,白天呼呼大睡。

既然人类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么人类所共有的知识,就不应该因为肤色、种族、民族、国家、方隅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互相排斥,格格不入,这没有必要。相反,我们应该用一种爱,用智慧和慈悲,拥抱这个世界,解决人类内部的问题。

若以破坏性的情绪来生活,只会给个人、家庭、社会——我们人类自己,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和痛苦。假如人类真的想要创造一个美好快乐的未来,那么首先要明白,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我们都是人。站在同为人类的立场上看待不同的问题和观点时,就不会发生太多的冲突和矛盾,即使有一些,也不至于激化到发生战争。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不管是内战外战,还是热战冷战,大部分都是破坏性情绪,也就是嗔恨和愤怒的心态导致的。

破坏性情绪,或者说嗔恨发怒的心态,不仅会损害免疫力,对健康不利,对事业乃至对周围的亲朋好友也不利。情绪糟糕时,白天工作不在状态,晚上睡觉没有质量,甚至连吃饭也没胃口。

比如两个人在电话里吵架,吵完架已经到了中午12点,该吃午饭了,而且恰好是朋友请客,餐桌上全是美味佳肴,可是因为刚刚吵完架,一点胃口都没有,一口饭也吃不下。不吃饭,肯定对身体不好。心态不好的人,既睡不好,也吃不好,更没办法好好地与人交往。可以说,破坏性情绪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总之,希望各位能以很好的心态面对每一位众生。

追求智慧与真理,我们欢聚在一起

这两天,有一些道教的修行人来学院交流。我因为比较忙,跟他们沟通的时间很短,但我还是发自内心地感到欢喜。在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上,各个宗教都有机会互相交流。至今,世青会已经举办了八届,每一届我们都会迎请道教、儒教以及世界上各个宗教的代表,然后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创造一个跨宗教的平台,借着这个平台,各宗教的代表就大家关心的世界性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不同的观点,我们并不会评价谁对谁错。

比如说,每位代表会根据自己宗教的教义,对大家普遍关心的如“可持续发展”“幸福”“和平”“人工智能”,以及“佛教的未来”等话题进行阐述。有时候,听完他们的观点,会觉得我们只不过是在发型、服饰、仪轨,以及念诵和观修方法等小的方面有一些不同而已,实际上很多地方值得互相学习。我们各个宗教都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目标,也能够依靠共同的力量,利益许许多多的众生。

同时,我觉得不同传承的信徒,包括学者在内,需要放眼世界,看看这个世界到底需要什么?人类,到底走到了怎样的境地?在了解了这个世界以及人类的处境之后,我们作为修行人、学者或研究人员,就有必要探索各种不同的理念和教义。

在探索之前,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认为:“噢,这不是我们的教义,这是他们的。”这种心态不太好。我认为,世界上各个不同的宗教,可以就各自的教义相互沟通、探讨。教义上的互相交流应该是有益的。除了极个别后来造作的极端宗教教义之外,大部分宗教教义都是正面的,让人们趋入美好良善,修行的目标也都是身心获得自在,究竟能够解脱。既然如此,也就有必要以包容的心态接触不同的宗教及其教义。包容开放的心态,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

更重要的是,有信仰者应该为无信仰者留下一定的空间。不能因为是有信仰者,就认为自己百分之百是好人,然后居高临下地对无信仰者指指点点,挑别人毛病。要知道,即使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也有很多持不同见解的人。

我认为,每个人无论是无信仰者还是有宗教信仰的信徒,都应该既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考虑问题,也有必要换位思考,以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我们做人也好,修行也好,面对任何事情,处理任何问题,心态最好放松一些。

按照佛教的教义,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从这个角度讲,不仅是人类,甚至包括蚂蚁、蚯蚓以上的众生,都有解脱的种子,都值得摄受,或者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饶益,而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们在以后的弘法利生过程中,或是创造一个共同交流的和谐平台时,就不会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忧,以及不必要的误会与隔阂。

人生本来就很短暂,应该利用这短暂的人生,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宝贵的人生,不值得浪费在对别人的不信任上,我们的时间,也不应该被担忧、顾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消耗。

法服,法言,德行

接下来讲《孝经》。前面讲了天子之孝和诸侯之孝,今天讲卿大夫之孝。卿大夫在天子和诸侯之下,需要执行天子和诸侯的命令,相当于现在各个省的主要领导

我们在学《孝经》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也许特别适合当今时代的心态,但有些,若以现代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来看,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这都可以,就像刚才讲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并不是只学能百分之百完全用得上的知识。

最近,我们同时在讲《胜道宝鬘论》。虽然《胜道宝鬘论》的每一章都有十法,但对我来说,不一定所有的十法都能派上用场。我在翻译这部修行教言时,觉得有些十法不太好懂,“这个应该怎么修呢”,会有这种情况。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否好理解?

今天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讲穿着、语言以及德行方面的规矩: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不是先王所制定的服饰,不敢穿;不是先王所制定的语言,不敢说。只能说符合先王规定的语言,如果随意胡说,就是不负责任。在道德方面,不符合先王规定的行为,不敢行持。

我前面讲过,当时的思想距今久远,有些内容不一定完全契合当今时代,但有些也与现在的思想理念相似。

首先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在当时,根据尊卑等级的不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各有不同的服装。天子的衣服绣有日、月、星辰的符号;诸侯穿的衣服上绣的是山、龙、华虫;卿大夫的衣服上则绣有藻、火标志;士的衣服上绣的是粉米,也就是白米

不同朝代的国王,所穿衣服的颜色也不太一样。比如秦始皇穿的是黑色的袍服,从唐朝开始,皇帝主要穿黄袍,皇后、皇太后的衣服也是以黄色为主。一般的百姓,只能穿其他颜色的衣服。

在当时,衣着不能随意,卿大夫不能穿诸侯的衣服,同样,诸侯也不可以穿天子的衣服,必须根据级别的不同,穿戴不同的服饰。现在拍的一些电视连续剧中,也凸显了这一点。

佛教在服装方面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比丘有比丘的三衣,居士主要穿海青。世间也有类似的约束,比如说,军人有军装,警察有警服,医生也有医生的白大褂。世间大部分人,都会穿戴相合于自己身份的服装。

当然,现在大多数人是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今天穿黑色,明天穿白色,后天穿红色,然后再穿绿色、紫色、青色、浅黄色、浅灰色……每天都换不同的颜色,最后别人都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白人还是黑人。

看得出来,人类自古以来就对服装很有讲究。当然,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会觉得这是约束,最好是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个别人今天穿露膝盖的裤子,明天又将身体的其他部分露出来,觉得这样穿才时尚,能跟上时代。

这样的穿着方式,我们没必要否定,毕竟这是他们所推崇的文化潮流。但也不能赞叹,因为即使是世界上非常开放或自由的国家,他们的重要人物出席一些重要场合时,仍然会穿很正式的西装和礼服。所以我们有必要懂得世间的基本规则,同时也应该注意自己的穿着。

出家人在任何场合都最好穿出家人的衣服。如果出家人特别喜欢穿在家人的衣服,那么逐渐地,也许最后真的成了在家人。在家人如果特别喜欢穿出家僧服,也许他将来真的会成为出家人。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里说,透过一个人的装束和言行举止,能推知他未来的大致状况 。所以,穿着是很重要的。包括世间也有“三岁看老”的说法,从一个三岁孩子的言行中,能看到他未来的人生。

比如说,通过观察藏族人现在的服装和行为,能看到藏族人未来的命运,通过观察汉族人现在的行为和习俗,也能清楚汉族人未来的命运,同样,世界上任何民族未来的命运,都能够通过观察现在的状况来预知。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这是古代的传统说法。与之类似,佛教徒也不应该穿佛陀规定之外的衣服。佛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难陀尊者是佛陀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有三十妙相,只比佛陀少两相,身高较佛陀略矮。难陀尊者因为特别喜欢佛陀,总爱模仿佛陀,所以做了一件和佛陀的法衣一样的法衣。

每当难陀尊者穿上这件法衣出现在比丘们面前时,比丘们以为是佛陀来了,赶紧恭敬地站在一旁,仔细一看,却是难陀。这种情况发生了好几次,有些比丘不高兴,就去告诉佛陀:“难陀并没佛陀的功德,他为什么整天穿得和佛陀您一样?”于是佛陀规定,不能依照佛陀的身量制作法衣而受持

出家人的三衣,是从2500多年前的佛陀时代,一直传到现在,在它背后,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我希望各位出家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该穿与自己身份相符的衣服。现在极个别地方的一些出家人,在寺院时,穿着庄严的袈裟,走出寺院,就将法衣脱下,放在箱子里,然后换上另外的衣服。这只会让自己失去一些行为方面的约束,没有必要。

不仅是佛教,各个宗教都有它不共的服饰,以及服饰背后的历史渊源。因此,当我们看到不同的装束时,最好是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如果实在没时间去了解,那么至少要做到理解和尊重,这很重要。

第二,“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不合乎先王礼法的语言,不敢说。这和当时国王制定的政策、制度有关。

语言学是很重要的,我们说话时,尽量不要说既不符合世间规则,也不符合出世间规则的语言。对于世间的语言,应该始终以正知正念去观察。

麦彭仁波切说过:“世间一切取舍事,皆从言中可了知,是故无论任何语,当思功过而言说。”凭借语言就能了知世间事的取舍,所以在开口之前,要先分析这句话的功德和过失,之后再决定是否言说。

一个人的演讲,既能为许多人带来快乐,也能让很多人感到痛苦。因此,我们在跟人说话时,一定要先观察,“我到底该不该说这句话?如果要说,它会有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些人说话之前根本不观察,只要有空间,就像复读机一样,不停地“叭叭叭叭”,这不是很好。该说的时候要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能说,这是世间的基本规则。

要知道,很多事情都与语言有关。无论是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冲突,还是部落之间的团结与矛盾,很多时候都是语言导致的——谈判成功,双方就和合,不成功,就开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发生矛盾是因为语言,和好也是因为语言。有时候,本来关系很好的两个人,就因为一句话没说好,结果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双方再也不理对方。这也和语言有关,所以我们要懂得说话的艺术。

也许大家在想:“我从小就会说话,而且说话是我的特长。”可是有的人,一开口就得罪人,可能他自己也知道,所以常常“禁语”。有些人是要好好修行而禁语,他们不想说话,觉得世间的语言没什么可说的,好好修行才对;有的却是因为不擅长说话,而不得不“禁语”。胸前挂着特别醒目的禁语牌,站在100米外都能看见他胸前的“禁语”两个字。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不是先王制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行持。

归纳而言,所谓的德行,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相当于佛教中讲的五戒十善 ,这些高尚的行为是人类基本的道德规范,在此范围之外的事情,就不要做。

孔子还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教的,不看;不符合礼教的,不听;不符合礼教的,不说;不符合礼教的,不做。凡是不符合礼教的,都是不道德的。

这以上讲了服装、语言、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戒律中也讲过这方面的内容。

总而言之: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不如法的语言,不说;不合礼、不道德的行为,不做。这里的“择”,也可以是“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我们常说“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择”是选择的意思。就是说,到了一定的时候,无论怎么说,都不会违越礼法;所作所为,即使不考虑,也不会违越道德。而“斁”,则是厌恶的意思,若按“斁”来解释,意思是,口中不会说出令人讨厌的话语,身体也不会做出让人厌恶的行为——谈吐悦人心意,言行让人舒适,言谈举止合礼如法。到达这种境界的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所言所行,都不会有过失,口中说的话,大家乐意接受,身体的行为,也不会让人讨厌、怨恨或不舒服。

佛教戒律中,对言行举止同样很重视。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

《正法念处经》中也说:“谨慎第一友,常能作利益,放逸第一怨,故应近善友。”谨慎小心,是最好的朋友,它经常饶益我们,对自他都很有意义,而放逸,则是最大的魔怨。因此,最好依止“谨慎”这位善友。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小心翼翼,如同前面所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信仰也好,无信仰也罢,每个人都应该以谨慎小心的态度去生活。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

戒律中对出家人的着装也有要求。出家人一个人在家时,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如何穿,但在公共场合,在有人看得见的地方,作为出家人就应该穿出家人该穿的衣服。

相对正式的场合,也会有着装要求,穿戴相符于场合的服饰是很重要的。但有些修行人却说:“无所谓,穿什么都一样,不要执著,不要执著,怎么样都可以。我们这个领导麻烦得很,一天到晚吹毛求疵。我穿什么是我的事情,我想什么是我的自由,我就是要自由,言论、行为都要自由!”但真正的自由,并不是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嘛就干嘛,这不是自由,这是没有规矩。没有规矩,成不了方圆。所以有时候,还是需要一些规矩。而且我们人,也需要一些对自我的约束。

1990年,我在见过了很多大德的行为后,当即默默发愿:“我以后讲经说法时,一定要穿僧衣。”不记得在法王面前说过没有,但我确实发过这个愿,所以从1990年到现在,除了特殊场合以外,我基本上穿僧衣。我的人生上半场是这样,不知道下半场会变成什么样。

人都有需要坚守的原则,在服装方面,有的人跟我讲:“您一点都不开放,不像有的上师,今天穿这件,明天穿那件,您也应该多穿不同风格的衣服,比如这件?”然后给我提供一大堆五颜六色的衣服。我有时候也穿一下,但又害怕被人看到,所以只在没有拍摄的情况下,私下穿一穿,看看怎么样。有时候觉得:“哇,这件好看,那件也很不错。”但暂时来讲,我还是没有勇气,还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对吧。

有时候,尤其是夏天,大城市里特别热,我自己也想穿一下。因为我现在穿的僧衣,有内外两层,如果里面的不穿,会稍微舒服一点,但又感觉不太合适。要是在这两层衣服的基础上,再加一件在里面,那天气比较热的时候,尤其是在学校不开空调的情况下,我是有点儿难受的,但我还是假装没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诈现威仪”。

不管是“诈现威仪”,还是坚持原则,我暂时这样穿,以后会怎么穿,不好说,毕竟一切都是无常的。全球的局势是无常的,春夏秋冬是无常的,人的心态也是无常的,我以后也许会穿着警服讲经说法,谁知道呢?穿警服讲法可能没人听,除了监狱里的犯人,他们对身着警服的人还是挺恭敬。我穿僧服去监狱时,里面的犯人好像不是很认真对待,如果我当时穿着警服,他们也许会听得更认真一些,不过也不知道监狱里的人听不听课?

有规矩,才有修行

总而言之,人需要一些着装方面的规矩。除了着装以外,语言方面的规矩也很重要。有些法师、辅导员,讲经说法很不错,但语言有它自己的规则,你们作为佛法方面的引导者,需要专门的培训,应该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如果实在没时间准备,也要在说话的过程中,保持正知正念。

贡塘丹毕准美在《水木格言》中说:“言语无论多寡,做事方知此人,河流无论宽窄,渡过方知深浅。”有些人能说会道,可是做起事来,才知道,“原来他是这样的人,只是会说而已。”一条河流,虽然看上去很宽广,但渡河的时候才知道,它不过刚没过膝盖,很浅很浅。

语言说得再好,如果实际行动中做得很糟糕,也不行。对法师和辅导员来说,语言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行为,应该做到言行一致!

我之前讲过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这部论典很有学习的必要。其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语言行为无可靠,谁亦不会恭敬彼”,意思是,谁都不会恭敬语言不可靠、行为无定准的人。这句话很简单,但很重要,希望大家背下来,记在心里,以此要求自己。

有些人跟我说:“啊,你们出家人不能打妄语。”不仅出家人不能打妄语,在家人也不能打妄语,不打妄语并不只是出家人的“专利”,也是在家人所应守持的戒律。出家人要行持十善,在家人同样要行持。所以,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不能打妄语。

外在的语言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体现的是内在的人格。一个人若行为不如法,做事没规矩,则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和恭敬。有些人抱怨:“怎么谁都看不惯我?为什么大家都讨厌我?”一方面,这和前世的修行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今生的言行举止有关。

我觉得,若想了知言行举止方面的道理,则很有必要学习《君规教言论》《二规教言论》《萨迦格言》《水木格言》,以及汉地的《格言联璧》。

有些人自以为是修行人,而且还拥有不同一般的高深境界,但实际上,却连人类共同的言行举止方面的规矩都没有,这样的人,根本谈不上信仰或修行,开悟和度化众生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上师如意宝在平时的讲课、给弟子的引导过程中,经常强调做人的重要性,甚至在讲大圆满时,也会跳到做人的道理上,有时候,在讲为人处事等基础的世规时,又会直接跃到最高的大圆满上面来——这就是大成就者的任运自在。

有的人跟我讲:“你说话跳跃性太强,我翻译的时候没办法衔接。”这一点我也发现了,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跳到另外的地方去了。不过这也是一种洒脱自在,作为修行人,应该要自在一些,对吧。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作为卿大夫,如果穿着、语言、行为这三方面都合乎礼法,就能守护好宗庙,并长久地维持自身的地位、身份,或者说官位,这就是卿大夫之孝。

卿大夫拥有与自身身份相符的宗庙。前面讲过,宗庙是祭祀的场所。从古至今,人们向来很重视用来祭祀祖先的宗庙。日本也很重视死后的牌位,以及对亡者的祭祀。

最后,引用了一则教证:

|《诗》云:“夙夜匪懈 ,以事一人。”

《诗经》说:“为了承侍领导,日日夜夜不松懈。”

白天和晚上都不松懈,一心一意承事领导。这是对卿大夫的要求。

我们有时候说“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领导服务”“一心一意依止上师,依教奉行”,好的口号倒是有很多,但到底是“一心一意”还是“三心二意”?每个人自己清楚。

宗教人士也好,世间人也罢,各自都有需要日日夜夜承事的对境。佛教徒是日日夜夜祈祷上师三宝,而其他宗教徒也有他们日日夜夜观修的本尊。

总而言之,卿大夫的孝,是完全接受上面的命令,并严格执行。一方面,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有人说,这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手段。当时的统治者,希望让上至领导层,下至平民百姓都遵守一种统一的规则,因此需要这样一种言教。

《孝经》中的“孝”,不仅指孝顺父母,这和《弟子规》中所讲的“孝”,在意思和范围方面,有点不同。除了孝顺父母以外,还有更多的文化意涵隐含在其中。 S15qtH8GsHRH2/5sD132mnUzotfac2XJ4eqZl+Q9e2405IKLK444TXZbOvH+/T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