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1日
今天继续讲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讲?
一是因为,现在许多年轻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重视,却将西方文化当作潮流,紧追不舍。在这样的理念下,新时代的人们几乎忘了自己的根。因此,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
第二,希望每个做子女的,都有一颗孝顺、报恩之心。《孝经》讲了不少与孝有关的道理,尤其强调要孝顺父母。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有些人的父母还健在,有些人的已经离世了,无论父母健在与否,作为子女,都要懂得孝顺、感恩。
如果父母已经过世,按照佛教的传统,子女要经常为父母行持善法,将功德回向给他们。比如说,当你去寺院或遇到僧众时,可以为僧众供斋,然后将父母的名字写上交给寺院、僧众或放在佛前,这对亡故的双亲来说,大有裨益。
第三,如今适合弘扬传统文化。现在,无论是在喇荣,还是在其他佛教团体,学习《孝经》《弟子规》等传统经典相对方便。大家在以后的学习、探讨过程中,如果当时的场合不方便弘扬个别的宗教教义,那么学习传统文化是很好的,而且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做善事,这很重要。其实佛教的闻思修行、佛事活动和传统文化中的有些内容较为相似,只是现在儒家的理念更适合广弘。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有一些方便。
以前很多地方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实际上也可以补充学习一些与佛教相关的其他内容。佛教和儒家在理念上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每天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和佛法相对应。
今天讲第二章——《天子章》。
孝,主要是孝顺父母,如果细分,则可以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以及“庶子之孝”这五种。
这一章的部分内容,不一定契合当今时代。如果有些内容确实没办法解释清楚,也没必要强行用现在的方式来讲。虽然书中是这样说,但我们既可以选择接受,假使无法理解也可以选择不接受。
世间有些研究班的学习方式是这样的:老师先抛出一个题目,然后学生们围绕这个话题各抒己见。有些学生的回答接近真理,有些则完全不相干——就算毫不相干,他仍然有保留自己思想的自由。
同样,在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依靠两千多年前的文字,学习当时的思想和文化时,如果感觉其中的有些内容和现代生活不太相应,那么可以先保留自己的看法,并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
佛教徒很有必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我看到有些佛教徒发的微博、朋友圈,讲的全是专业的佛法知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内容。一方面,这说明他非常专业,对佛教坚信不疑,但同时,又给人感觉不够接地气。一旦走出佛教圈子,原来的专有名词就用不上了,而世间的语言对他来说又是一片陌生,所以他既听不懂,也不会说。
有些法师、辅导员,多年来一直在一个圈子里学习,学习时使用的完全是专业术语,而外面的世界和圈内的世界相比,有很大差距,能听懂佛教专业术语的人,不一定很多。可想而知,当我们走出去以他们的交流方式去度化或帮助他们时,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从这个角度讲,学习一些世间典籍是有必要的,并不是无意义的。
那么,接下来讲天子之孝。天子是对帝王的尊称。一部儒家论典中这样说:“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父为天,母为地,帝王是上天之子,也就是天子。在秦始皇之前,并没有皇帝这个称号,从他开始,天子才被称为皇帝。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主要控制中原地带,同时实行分封制,将土地赏赐给有贡献的大臣,让他们进行管理,并封他们为诸侯,封地则被称为诸侯国。
后来,秦朝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这六个诸侯国,一统天下,改分封制为郡县制。郡县制和现在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些类似的地方。
根据当时的情况,孔子将孝分为五个层次。首先是天子之孝: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孔子说:爱父母双亲的人,不会讨厌别人。恭敬父母的人,不敢怠慢别人,不仅不会怠慢,反而会恭敬所有人。
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 ,但我想这样解释会好一点。
一个爱自己父母的人,知道别人的父母也需要爱,而任何一个人,要么是现在的父母,要么是未来的父母,因此,他不仅不会厌恶别人,反而会发自内心地爱所有人。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赡养、敬爱自家的老人,进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抚养、爱护自家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所有的孩子。爱是可以推广的,对自己父母的爱,可以推广扩大到对所有人的爱。也就是说,天子之孝,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缘自己的父母修慈悲心和爱心。
大部分人都属于胎生,只要是胎生,就会有父母,而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等诸多恩德。有智慧的人能观察到,自己的一切都来自父母,所以他一定会爱自己的父母,一定会恭敬父母。不仅如此,他还认识到,其他人,要么是自己过去的父母,要么是自己未来的父母,进而,他会爱所有人,恭敬所有人——透过自己的父母,他想到了所有的老母有情。
《心地观经》中讲:“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在漫无边际的轮回流转中,所有的众生,曾经都当过我们的父母 。当然,儒家思想没有那么深,他们不一定承认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
总而言之,父母值得子女孝顺,子女也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爱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那么爱其他众生,更谈不上。有些人很恭敬父母,始终以爱心对待父母;但有的人,和父母的关系一直不好,如果和自己的父母关系都不好,那么佛法方面的修行,就不必谈了。
西方的教育理念觉得:“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既然平等,孩子凭什么要恭敬父母?孩子有自己的权利。”他们经常提所谓的人权、平等、公平。但实际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不可能对父母有太多的恭敬之心。只能说,这样的理念有利有弊。
有利在哪呢?当父母以某些老观念为借口,虐待孩子时,孩子有投诉和报警的权利,这很好。而弊端在于:父母是过来人,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本来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是孩子由于不成熟,从小就自以为是,对父母的功德、智慧,视而不见,并不把父母当作有功德、值得尊重的人来看待。这样一来,父母和孩子之间,很多事情都不太好沟通。
若按孔子的理念,子女应该以爱和敬的态度对待父母。
关于爱和敬,《本事经》中讲:“若诸有情于其父母,深心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生无量福。”以敬爱之心亲近父母,将产生无量福德。
这以上讲的是“爱”和“敬”,浅一点讲,是爱敬父母,若讲深一点,是爱敬一切众生。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首先,天子自己尽心尽力地恭敬父母双亲,之后,将恭敬父母的德行教育普罗于大众,使这样的教育理念成为天下效法的典范,简言之,这就是天子之孝。
当时,天子所在的中原地区属于政治文化中心,而周围的诸侯国,相对愚痴野蛮,人们的素质普遍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天子先以爱和恭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然后再将敬爱父母的理念,在中原地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首都等大城市弘扬开来,逐渐影响周围的诸侯国,使他们也纷纷效仿,最终,举国上下都将养成敬爱父母的习惯,这就是天子之孝。
古人的有些理念,真的很好!当时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特别重视敬爱父母,而且这并不是说说而已,是实实在在地在实际行动中推广这样的美德。
据说《孝经》的部分内容,已经纳入了课本之中。我们之前也要求:让小学、中学的老师们传讲《孝经》。只是传讲一遍,孩子们随意地听一听、翻一翻,这样还不够,身为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其中的道理。
如今,大多数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扔进幼儿园,老师接到孩子之后,父母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可是幼儿园也不教些有意义的知识或真正有用的理念,只是让孩子们唱歌、跳舞,整天蹦来蹦去的。本来,那个阶段的孩子,学习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很有必要接触一些爱的理念、善的理念以及孝顺的理念,可是这些美好的理念,孩子们几乎接触不到。这真的是一件特别可惜的事情……
以后,学校里应该多推广与一些与爱心、利他有关的内容,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到这些美好的理念,这很重要!
《孝经》这里讲到,作为天子,应该去弘扬这些好的理念。
在孝顺父母方面,西汉汉文帝在历史上很有代表性。他在执政的23年中,将孝的理念弘扬得很成功,国家也因而繁荣昌盛。
汉文帝的经历比较奇妙。刚开始,皇宫内斗的时候,他和母亲驻守在边远的代国,默默无闻。后来,皇宫内的王子们争来争去,最后全争没了,于是大家只能叫他过回去当皇帝。
有一段时间,母亲身患重病,全身瘫痪。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始终尽心尽力地伺候着母亲,甚至在三年中,从未解过衣带,一直以“夜不倒单”的方式照顾母亲。母亲喝的汤药,也是在他亲口尝过之后,才端给母亲。文帝的孝,在历史上非常著名。
相比之下,现在有些孩子根本不去照顾父母,稍微有了一些地位和财富,就把伺候父母的责任交给保姆,认为自己的事业更重要,甚至连偶尔看望父母也做不到,可能最后父母离世的时候,才会过去分一下家产。现在有的人真是这样,父母在的时候,从来不去看,刚咽气不久,马上跑过去——虽然不在乎父母,但对父母留下的家产,特别关心。这是非常不孝的做法,可是在当今时代,却越来越严重!
支谦翻译的《未生冤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佛说经云:‘夫善之极者,莫大于孝;恶之大者,其唯害亲乎!’”这句话,汉地大德经常引用。意思是,孝顺父母是最大的善,而害自己的双亲是最大的恶。
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一切的善,从孝顺父母开始。对父母不孝顺的人,很难以爱心对待家庭。在家里没爱心,到了社会上同样不会有爱心,也就更谈不上以爱来维护国家、人类乃至所有的众生了,确实非常困难了。
仅仅从做人的角度讲,也应该恭敬、孝顺父母,绝不能打骂、欺辱甚至害父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大圆满前行》里有匝哦之女的公案,他因为用脚踢了母亲的头,导致后来堕入地狱感受无法忍受的痛苦。
当然,有些父母自己也做得不太好,确实让人难以亲近,整天啰啰嗦嗦的,对孩子没完没了地唠叨个不停。我的母亲倒不是这样,她很理解我。我知道她心里很想我,很希望我待在她身边,即使只有几分钟,但她仍会给我自由,“我只是这样说一下,看你方便”,我母亲说话很婉转。
现在很多父母和子女,只是刚开始还能住在一起,过不了多久,就实在没办法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了。包括我们学院的父母和孩子也是这样。不过前几年学院好些房子被拆了,他们可能现在又住在一起了吧,也没办法。当然,这不一定是修行不好。因为一方面,人老了之后什么都看不惯,父母有时候可能是有点过分,而年轻人又不得不考虑自己的闻思。父母、孩子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导致最后互相都有点烦恼。
之前,学院的一位男众出家师和他的父亲,大概在学院待了八年。刚来的前三个月,他们住在一起,后面的七年零九个月,完全分开。我有一次问他:“你们一起住过多长时间?”他说:“刚开始,我们一起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一个晚上也没住过。哎哟,我跟那个老菩萨观念不同,我们那个老菩萨,有点糊涂了,住在一起真受不了,现在只是偶尔一起吃个饭。”他嘴上说是老菩萨,心里肯定不承认是菩萨。
人与人住在一起,由于业力不同、爱好不同,到了一定的时候,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也可能会互相讨厌。但无论如何,双方至少应该互相尊重,这样会比较好。
在汉文中,“孝”的意思很明显,看到这个字,就能想到孝顺父母。如果将“孝”字译成藏文,只能用其他词来代替,但我也没想好用哪个词,好像“爱”也不对,“尊敬”也不是,“承侍”也不行,并没有特别准确、明显的词。刚才引用的《未生冤经》,是吴国的支谦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不知道梵文中有没有明显的“孝”字?
接下来,引用《甫刑》中的一句话作为教证,《甫刑》是《尚书》中的一篇。我们藏传佛教其实也特别喜欢引用教证。
|《甫刑》云:“一人 有庆,兆民 赖之。”
如果天子孝顺父母,有敬爱父母的美德,那么成千上万的黎民百姓,都会倚赖他,会效仿他美好的德行。
天子是一国之君,他做什么,下面的人会跟着做。国王学佛,全国人民会跟着学;如果国王想灭佛,下面的人也会顺水推舟。自古以来,历史上或善或恶的变化,和一国之君的理念有密切关系。
现在也是如此,除了少数国家的国家理念不一定随着国王的心态转变,其他每个国家——不说国家,即使一个省、一个州、一个县,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子,当领导的理念不同时,下面的人也不得不随领导而转。所以,如果上面有爱的理念、孝顺父母的理念,那么推广下来,将会非常容易。
我们虽然不是国王,但实际上,在各自的家庭或集团中,很多人就相当于国王。比如说,如果你是一名老师,那么对学生来说,你就是国王。你完全可以用你的爱去影响他们,去推广“爱父母”这样的美好理念。
我这次为什么要讲《孝经》呢?其实从个人来讲,讲《孝经》我是外行,如果讲《佛子行》《修心七要》,会更方便一点,但这次用儒家的传统文化来代替,也许能够引起大家的反思,只要相合于佛教的教义,以这样的方式来弘扬也可以。
《时轮金刚》中说:“如果使用世俗人的语言能利益众生,那么就使用世俗人的语言。”也就是说,凭借古人的语言——传统文化来弘扬,是被允许的。《宝性论》中说:“唯一依佛说,无乱心诠释,随得解脱道,顶戴如佛经。”无论是谁,只要他一心一意为了佛法,在不掺杂任何散乱心的情况下——上师如意宝将散乱心解释为希求世间八法之心——宣说相合解脱道的教言,那我们就应该像对待佛语那样,恭敬顶戴他所说的话。这个教证很有名,大家可以记住。
比如说,我们作为出家人,到了社会上,讲的不完全是佛法,如果这时有人问:“你作为出家人,作为弘扬佛法者,为什么要讲这些世间的理念呢?”我们可以回答:“何人一心为佛法,无有散乱而宣说,相合获得解脱道,当如佛语作顶戴。”虽然这些理念不是佛法,但只要相合于解脱道,我们就应像对待佛语一般恭敬顶戴。因此,表面上看,《孝经》只是孔子的思想,但如果你一心想利益众生,其实也可以宣讲这样的世间理念。
昨天课前念开经偈的时候,当我念到“愿解……真实义”时,忽然想起这是孔子的教言,不是如来,怎么办呢?虽然有些人说,孔子是如来的化身,但历史上对他也有一些不好的评价,说他杀害了自己的竞争对手,等等。但这些说法是否可靠?我们无法确定。毕竟现在连《孝经》的作者是谁,都无法下定论,要想完全考证孔子当时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他到底是不是如来的化身呢?我们也不清楚。
这以上讲了天子之孝。首先,自己要做到敬爱父母,然后再将孝顺的理念推广至全人类。有了这样的理念,人们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社会也自然会安定、繁荣、富强。
大家知道,父母是家庭的主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天然有一种爱心。倘若孩子也能对父母报之以尊重与敬爱,那么家庭将会和睦,父母和子女之间,始终会有一种爱的连结。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家家能如此,社会的各个角落,必将充满爱的氛围。最终,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会获得快乐,获得一种内在的幸福。
心中有爱很重要。如果内心少了爱,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只剩下怨恨和利用,这样的时代,就有点可怕了。
西方人虽然没有“孝”的基因,西方文化也不提孝道,但他们活得挺自在,因为孩子长大之后,不需要照顾父母,而父母,也不再管孩子,父母和孩子,互不干涉。
但我们有些年轻人,从小接受的是亚洲文化,却又同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孝顺父母,就违背了传统文化,如果特别恭敬父母,又与西方文化不相应,始终活在矛盾中。
西方文化对整个世界,造成的冲击极大。俯瞰全球,能发现许多国家都在模仿西方,从歌舞、艺术、文化到科学技术,甚至连他们的生活方式,大家也纷纷效仿。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世界中,传统文化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但也没有必要完全盲从西方。因为他们的文化和技术,只是在现阶段比较强势而已,但强势并不代表就是真理。
也许很多人认为,西方的自我主义、批判主义很好。可是有些人在西方留学一段时间后,开始质疑一切,甚至对真理和自己的父母,也产生种种怀疑。这样下去,最后会变成什么样?真的很难说。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网络时代,不良的西方文化严重地危害了我们的心理健康,以致很多人的心态不是那么正常,有焦虑、抑郁等各种各样心理方面的痛苦。虽然无始以来的业力和习气占一部分原因,但另一部分原因,一定和不良的文化、信息有关。
未经训练的心,本来就很脆弱,这样的心又被种种染污的信息充斥,最后,心没办法承受,内在的程序也完全乱了套,失去了自我调整的能力,以及取舍、抉择的能力。当我们观照到自己糟糕的心态后,就很有必要学习一些传统文化或佛教文化,以调好自心。心调好了,做事自然会有效率。
一篇文章中说:人年不年轻,主要看心态。一个人,如果始终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失败了,整天特别伤心,即使他才20多岁,根本算不上老,但他的心,确实已经老了——心老了,人也就跟着老了。如果一个七八十岁的人,自认为还很年轻,每天过得特别快乐、自在、清净,那么这样的人,即使身体显现一些衰老的相,但他的心,健康又年轻,所以仍能被称为年轻人。
同样的道理,只要心很健康,即使身体不太好,疾病带来的危害也不会很大,通过吃药就能维持,该做的事情,可以坚持做下去。与之相反,虽然身体特别健康,看上去胖嘟嘟的——不能这样说,“嗡班匝萨埵吽”——但心理不健康的话,也许会经常被烦恼折磨,甚至产生种种邪见。
有些人,也许是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也许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再加上从小就没有取舍的能力,导致自己染污了自己的心,心常常被邪见缠缚,总是没办法清净。
我走在路上时,经常有人突然出现,挡着我说:“您给我加持一下,我最近生邪见,很可怕的!”我都不敢问他,可怕到什么程度……尤其是晚上回去的时候,半夜三更,路上忽然出现一个人,围巾蒙着脸,拦住我说:“您加持加持我!最近我的心对谁都产生邪见……”结果弄得我也有点紧张,我就赶紧念“嗡阿吽班匝格热班玛斯德吽!噗——”然后就跑。念莲师心咒,一是为了保护他,也是为了保护我自己。 (众笑)
像这样心不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吃的食物不健康?还是接触的垃圾信息太多了?如果连心态都不健康,那么爱父母、爱众生更谈不上,甚至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所以,大家要经常念莲师心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