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继善,清朝历史上升官最快的封疆大吏。一生担任过云贵、川陕、两江三地六省的总督,76岁时担任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对雍、乾两朝的官场有着巨大影响。尹继善官运昌隆,他虽能力出众、政绩斐然,但面对乾隆时,尹继善依然要时常逢迎拍马,甚至不惜移山填海。
章佳·尹继善,这是一位雍、乾两朝的名臣。
在众多清朝历史人物中,尹继善并不算声名显赫,但他却有着清朝升官最快的纪录。
清朝的封疆大吏中,最为位高权重的,便是全国仅有的9位从一品总督。许多清朝官员辛劳一生,都求总督之位而不得,可尹继善从考中进士到升任总督,一共只用了8年多的时间,论升官之迅速,整个清朝无出其右。以至于乾隆都曾感慨尹继善八年至总督,异数谁能遘?
除了升官迅速外,尹继善的官场生涯也很漫长,他是仅有的两位既在雍正朝当过地方总督,又在乾隆朝当过首席大军机的臣子之一(另一位是西林觉罗·鄂尔泰)。
因此,尹继善在雍、乾两朝既是高山,也是长河。那么,尹继善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拥有如此绵长而绚烂的官场生涯呢?
尹继善一生中侍奉了两代帝王,上不负君,下不负民。
尹继善,字元长,出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姓章佳,老家在东北长白山一带。
尹继善的父亲叫尹泰,在康熙朝曾担任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祭酒就是最高学府的总负责人。因此,尹泰当年的身份有点类似于今天清华、北大的校长。
通过尹泰的个人履历,我们会发现,相较其他满人,尹继善的家庭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满洲出身的人应当是热衷弓马骑射的,但尹继善一家却是热衷中原文化的。
在父亲尹泰的教导下,尹继善学习得十分认真,23岁左右,尹继善便考中了举人。
然而,在尹继善刻苦读书的青年时期,他家里其实一直在走下坡路。一是因为尹继善他几个哥哥都没能成才,二是尹继善他父亲尹泰因病提前退休了。换句话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尹继善家里都是朝中无人的。
在家道中落之际,康熙六十年(1721),一件足以改变尹泰和尹继善命运的事情发生了。
这一年,康熙派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前往沈阳祭祖。结果,好巧不巧,就在胤禛去祭祖的路上突然天降大雨,不得已,胤禛跑去前国子监祭酒尹泰家借住了一夜。史书记载:
宪皇居藩邸时,命祭三陵,天会雨,因宿于公家。
老四胤禛同样从小热衷中原文化,所以,胤禛和尹泰两个人这一夜越聊越投机。聊着聊着,胤禛忽然问尹泰:“有子仕乎?” 你有儿子在朝为官吗?尹泰也不好意思说“我家目前没人当官”,只是说:我有个儿子叫尹继善,目前已经考中举人了。接着,胤禛听后表示:你应当让尹继善到京城去见我一面。
亲王约见,这是多大的面子!然而,事情常有意外,转年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尹继善正准备去拜访胤禛时,康熙皇帝驾崩了,皇四子胤禛继位,成了我们熟悉的雍正皇帝。
王府易登,皇宫难进。彼时还只是举人的尹继善,尽管有约,但没能见到胤禛。因此,尹继善的人生没能找到什么捷径,只有读书这一条路,他必须在科举考试上取得更大的突破才行。求人不如求己,雍正元年(1723),29岁的尹继善成功考中进士。
在进士的引见活动上,尹继善第一次见到了雍正。史书记载:
(尹继善)登雍正元年进士。引见,世宗喜曰:“汝即尹泰子耶?果大器也。”
雍正见到尹继善是非常开心的,不仅惊喜于尹继善是尹泰之子,对尹继善本人的第一印象也非常不错。
尹继善的福气还不只如此。同雍正见面后,尹继善去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庶吉士没有品级,相当于翰林院的实习生,先在翰林院实习三年,再根据考核结果授予相应的官职。没想到,就在实习期间,尹继善被另外一个人看上了。这个人就是雍正最亲爱的弟弟、雍正朝“常务副皇帝”——怡亲王允祥。
允祥和尹继善是如何认识的,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总之,当时允祥主动找雍正申请,问能不能让尹继善来给自己当秘书,雍正爽快地答应了。史书记载:
怡亲王请公为记室,上许之。
尹继善在给允祥当秘书期间,他的表现如何,虽然没有相关记载,但他应是非常受允祥喜欢的。举个例子,有一年冬天,尹继善跟着允祥外出,当时天气特别冷,可因为家境贫苦,尹继善身上只披了一件羊皮袍子,有些单薄。允祥看到后,当即赐给尹继善一件青色的狐皮大衣,足见允祥对尹继善的关爱。
因此,我们说,尹继善初入官场时,真的非常幸运,得到了皇帝雍正和怡亲王允祥的双重偏爱。早早受到领导重视的尹继善,他又会迎来怎样的官场生涯呢?
尹继善官场生涯的前三年还是比较常规的。尹继善一边在翰林院实习,一边得空时去怡亲王府当秘书,到了雍正三年(1725),翰林院实习期结束,也只是被授予了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并没有多特别。
接着,在没有任何明确的功绩记载的情况下,仅仅过了两年,尹继善便连升三级,成了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这一年,尹继善33岁。
两年里连升三级,33岁任侍读,整体看,尹继善在官场的前5年,只能说升得比较快,但升迁速度还算正常,并不离谱。但是,在尹继善升任翰林院侍读的那年,他的人生轨迹突然就变了。
尹继善在三月升了翰林院侍读,九月,广东就出了件大案子——时任广东按察使的方愿瑛被弹劾,说有贪墨罪状。雍正派尹继善南下去陪同查案,没想到,查明无误后,雍正居然直接派尹继善临时署理广东按察使的职位。史书记载:
上遣通政使留保等如广东按布政使官达、按察使方愿瑛受赇状,以尹继善偕。鞫实,即以尹继善署按察使。
考虑到按察使是主管一省司法的正三品官员,而尹继善刚刚升到从五品,中间差了五级。此时的尹继善哪怕只是代理广东按察使,也足见雍正对他的重视。
在尹继善入仕的第六年,他开始飞升。年初时,尹继善还只是从五品官,四月份,尹继善就升任从四品的内阁侍读学士。按理说,这已经连升两级了,仅过了四个月,尹继善再次被外放,去署理从二品的江苏巡抚,成了江苏省的一把手。这一年,尹继善年仅34岁。
问题来了:雍正为何会如此重视并越级提拔尹继善呢?尽管尹继善为官前六年的事迹较少,我们很难分析准确原因,但通过尹继善在江苏巡抚任上的表现,不难发现,尹继善是很会当官的一个人。史书记载:
(尹继善)年三十余即任封疆,遇事镜烛犀刻,八面莹澈,而和颜接物,虽素不善者,亦必寒暄周旋之。
尹继善虽然年纪不大,但为官做事细心,明察秋毫,洞察细微,与人交往又八面玲珑,待人总是和颜悦色,即便双方关系不好,尹继善也一定会寒暄应酬,不让周围的人难堪。
这里,我们说尹继善会当官,可不是说他是一个年纪不大只知左右逢源的好好先生,而是指尹继善从不在人际关系上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在关键业务上,尹继善可从不手软,而且他非常有主见。
比如,雍正七年(1729),尹继善实授江苏巡抚,并继续署理江南河道总督,在河道问题上,尹继善不但拒绝了雍正的一项指示,还直接批评雍正的宠臣——时任浙江总督的李卫不懂水利。
当时的情况是,雍正为了治理黄河,想搞一个天然堤坝。结果,这个想法当即被尹继善给否了。恰巧,当时李卫要进京,路过江南河道衙门,也专门找了尹继善一趟,说:
卫已奏明,黄水小,开固毋妨。
我已经跟皇上说过了,黄河水量小,开一个天然坝完全没问题。李卫贵为浙江总督,是尽人皆知的雍正宠臣,同时其官声名望也不错。换了别的官员,前有雍正命令,后有李卫督促,肯定早就去开凿新坝了。然而,尹继善却直接上奏雍正,把李卫参了。奏折原文是:
李卫不问河身之深浅,而但问河水之小大,非知河者也。
李卫想开坝,却不管河流的深浅落差,只考虑河流的流量大小,这完全是不懂水利之举,是在瞎搞!后面,尹继善还解释了,只要开坝,黄河必然泛滥。尹继善这道奏折,不仅是说李卫不懂治河,本质上也是在否定雍正的决议。
当时河道衙门里的幕僚知道尹继善上了这封奏折之后,都吓坏了。他们觉得尹继善这回肯定完蛋了——在他们眼中,在古代的官场里,无论理由有多么正当,也得服从领导的意志才行,尹继善这么愣,肯定是不行的。据史书记载,尹继善方草奏时,幕中客齐为公危,有治装求去者,公不为动。
有的幕僚知道尹继善上这样的奏折后,直接申请离职了。可没想到,雍正看完尹继善的奏折,非但不生气,反而很开心,回复说:
卿有定见,朕复何忧?
哎,爱卿你想好对策了,朕就不担心了。后来事实证明,尹继善确实有高见。雍正还特别给尹继善加了个太子太保头衔以示鼓励。
尹继善在否定雍正开坝的方案后,很快便提出了自己研究过后的修缮河道的新方案。整个方案非常得体,以至于雍正看后当即写下朱批,夸赞尹继善道:
朕嘉悦之怀笔难批谕,汝父积何德,得生汝如此之子也!朕实为汝君父庆喜焉!勉之。
朕太开心了,言语无法形容的开心,尹继善,你说你爸是积了什么德,才能有你这么优秀的儿子?朕都替你爸感觉到庆幸啊!
尹继善不仅注重同僚关系,自己办事认真、专精业务,他本人在对待百姓生活方面做得也很出色。
其一,尹继善心疼良善百姓,不愿意百姓被管理者盘剥。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政府经常找南方百姓征收粮食,再把粮食运去北方,这个南粮北运的过程往往要借助漕运。而每年征收漕粮时,常有各级官吏盘剥百姓。尹继善便逐一核查漕运征粮的每个环节,重新制定章程,以减轻百姓压力。在尹继善及继任者的努力下,雍正朝乃至乾隆朝早期的漕运之务,都转向了难得的清明状态。以至于史书记载:
漕务肃清者凡四十余年,皆文端遗惠也,宜吴人思公至今犹不置云。
“文端”指的就是尹继善,这句话是说,雍、乾两朝40多年来漕运清明,多亏了尹继善当年的努力,因此江苏百姓一直对尹继善念念不忘。
其二,除了心疼良善百姓外,尹继善对误入歧途的百姓也没有一竿子打死。古代有一种现象,叫“杀良冒功”,也就是官兵在斩获敌人不多时杀害普通老百姓,假装杀了敌人,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功绩。在杀良冒功现象频频发生的年代,尹继善非但从不迫害良民,反而下功夫尽量让浪子们及早回头。史书记载:
(尹继善)居官安静,声名亦好。又闻得不时在外,潜行私访,凡地方光棍,以及窝娼窝赌匪类,俱将其姓名开列一单,实贴巡抚衙门前,以示其悛改敛迹之意。
尹继善做官清廉安静,名声也很好,他还时常进行秘密访查,查出地方上的各种无赖之徒,以及窝藏娼妓、赌徒的不法刁民后,尹继善也不会第一时间逮捕,而是一边监视、控制,一边把他们的名字都列出来,贴在巡抚衙门门前公示,希望他们及早悔悟。说到底,无非是给这些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总的来说,尹继善很会做官,因为他无论是上对领导,还是下对百姓,抑或是对同僚、对业务,都能穿梭各方,游刃有余,还不耽误工作。
时间长了,雍正越看尹继善便越喜欢,不但在雍正九年(1731)七月将尹继善正式升为从一品的两江总督,让尹继善入仕仅八年半,就成了清朝顶级的地方官员——封疆大吏,后来,雍正爱屋及乌,对尹继善的父母也有特别优待。
比如尹继善的父亲尹泰,我们之前提到过,尹泰原本是国子监祭酒,早在康熙朝就退休了。结果到了雍正朝,老爷子70多岁了,又被雍正请回朝中为官。在雍正七年,雍正还任命尹泰担任东阁大学士。并且,雍正后来亲口承认,他将尹泰升为大学士,纯粹是看尹继善的面子。
至于雍正是怎么承认的呢?这就必须提到尹继善的妈妈了。
尹继善他妈妈姓徐,是尹泰的小妾,并非正妻,在家里的内眷中始终地位不高。雍正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想帮尹继善一把。雍正十一年(1733),39岁的尹继善被调任云贵总督。在赴任前,雍正问尹继善:你母亲可有过封号吗?在清朝,按规定,侧室是不能有封号的。尹继善听后,便摘下帽子,一头磕了下去,想和雍正解释。结果,雍正一下子拦住了尹继善。史书记载:
公叩头免冠,将有所奏。世宗曰:“止。朕知汝意。汝庶生也,嫡母封,生母未封,朕即有旨。”公拜谢出。
雍正的意思是:朕知道,你是庶子,你的嫡母有过封号,但你的亲生母亲一直没能有封号,朕会下旨帮你解决的。雍正说完,尹继善感激涕零。
明明是一件好事,结果圣旨到家之后,尹泰不愿意了,大骂尹继善。尹泰的核心逻辑是:你尹继善想对你亲妈好,连我这个当爹的都不问一句,居然直接找到皇上那里去了,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爹?
尹泰越骂越气,越气越骂,拎着拐杖就打,把尹继善帽子上的孔雀翎都敲掉了。80多岁的爹,打快40岁的儿子,一时间,全家都鸡飞狗跳。尹继善他亲妈徐氏看见之后,心疼得不行,直接给尹泰跪下了,求尹泰别再打了。跪了半天,尹泰才住手。
尹泰在家里这一通闹腾,也不知道怎么地就传到雍正耳朵里了。雍正听完也很生气——朕亲自下的旨,尹泰你哪儿来的这么大的脾气啊?转天,雍正就派了4个太监、4个宫女捧着受封要用的衣服、首饰等去尹泰家里,伺候徐氏接受封号。同时,雍正还命令八旗贵族中凡有封号的女同志都打扮隆重点过去祝贺。并且,在这个受封仪式上,雍正还安排了满、汉内阁学士专门给尹泰宣读了一段圣旨。圣旨的原文是:
大学士尹泰,非借其子继善之贤,不得入相。非侧室徐氏,继善何由生?着敕封徐氏为一品夫人。尹泰先肃谢夫人,再如诏行礼。
雍正敲打尹泰:尹泰,要不是你有尹继善这么个好儿子,朕是不会让你入内阁的;要不是有侧室徐氏,也没人能给你生出尹继善这么好的儿子!现在朕要封徐氏为一品夫人,你现在先郑重、严肃地给徐氏说声对不起,再给朕按规定进行后面的行礼!
旨意宣读完,4个太监就按着尹泰给徐氏行拜见礼去了。徐氏看见老爷来了,吓得想站起来,结果被4个宫女摁住了。最终,在尹泰拜完尹继善他妈妈徐氏后,册封典礼正式开始,雍正还把宫里的戏班子临时派去尹泰家里唱曲。最后,在雍正的强行安排下,整个册封仪式还算顺利地收场了。
因此,尽管在人们提起雍正朝的三大督抚,往往是指鄂尔泰、李卫和田文镜,但相较三人,尹继善所获的盛宠不遑多让。那么,雍正驾崩后,尹继善到了乾隆朝是否依然会圣眷长隆呢?
在经历雍正朝的官运亨通后,尹继善在乾隆朝,从一开始就有些被敲打的感觉。
雍正朝晚期,云贵地区爆发苗族叛乱,云贵总督尹继善负责平叛。尹继善虽是文官出身,但谋划平叛的表现十分出色。史书记载,尹继善面对叛军,抚剿结合,
东道抚定攸乐三十六寨,西道攻六囤,破十五寨,降八十余寨。
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战绩也是非常出色的。同时,考虑到其治理云贵时也没什么纰漏,尹继善怎么说也应该被褒奖的,结果,乾隆刚正式即位,就把尹继善云贵总督的权力拆分了。史书记载:
乾隆元年,贵州别设总督,命尹继善专督云南。
尹继善原来管贵州和云南两个省,现在就只负责云南一个省了。虽然名义上仍是总督,但权力范围被缩小了。
可说乾隆对尹继善不信任吧,也不是。史书又记载,转年的乾隆二年(1737),
(尹继善)授刑部尚书,兼管兵部。
中央六部,尹继善一人兼管两部。乾隆最开始对尹继善的态度,确实有些忽高忽低。
此外,乾隆也似乎有意不让尹继善在中央久留。乾隆二年到乾隆五年(1740),尹继善有过三年短暂的留京经历,从乾隆五年开始,整整25年,尹继善不是在川陕当总督,就是在两江当总督,两边来回交替着干,一直干到乾隆三十年(1765),才被征召回京。
这段漫长的总督生涯,也让尹继善从46岁的壮年人逐渐变成了71岁的古稀老人。而更让尹继善痛苦的在于,比起曾经没事就夸自己的雍正,乾隆却没事就批评尹继善两句。
尹继善注重同僚关系、团结下属,乾隆就发上谕,公开批评尹继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有时,尹继善做事情追求事缓则圆,乾隆又指出尹继善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之见” ,责备尹继善缺乏果敢与担当。
甚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发生了杨中林案,司法审判时,在明确了主犯死刑之后,尹继善只因将主犯拟定为斩立决,没有定为凌迟,便再次招来乾隆的痛斥。乾隆说尹继善缺乏良知:
汝此等之愧惧亦已多矣,但不能动汝天良,奈何?
或许是为了应对乾隆的反复敲打,尹继善的日常除了继续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开启了专门针对乾隆的马屁行动。
我们先来说尹继善的功绩。
尹继善三次总督川陕,每次都成功助推了清朝当时重大的军事行动。乾隆五年,46岁的尹继善第一次出任川陕总督,成功组织了对郭罗克部叛乱的平定行动;乾隆十三年(1748),54岁的尹继善第二次出任川陕总督,辅佐时任首席军机大臣的富察·傅恒在翌年年初完成了一平金川的壮举,这也是尹继善和傅恒的第一次合作;乾隆十八年(1753),59岁的尹继善第三次出任川陕总督,为此后清朝对准噶尔的军事行动提前准备了战争所需物资,且勘查了出师之路的路况。
然而,尹继善晚年比较为人诟病的,还是他在两江总督任上过于逢迎乾隆的一系列表现。
我们都知道乾隆曾经六下江南,但我们可能不了解,其中有三次是尹继善负责接待的。而尹继善每次迎接乾隆都颇费心思,可以称得上移山填海般地伺候。
最典型的就是乾隆二十一年九月,62岁的尹继善为了迎接乾隆,不但把江南所有名胜古迹都搜罗了个遍,还大肆人为制造各种景观,曾从地下挖出潜藏的山峰,还直接挖土造湖,以供乾隆观赏。史书记载:
尹公三次迎銮。幽居庵、紫峰阁诸奇峰,皆从地底搜出,刷沙去土,至三四丈之深。……又嫌摄山水少,故于寺门外开两湖,题曰“彩虹”、“明镜”。
鉴于尹老头这种过分逢迎的表现,尹继善曾经的工作搭档、乾隆最亲爱的宠臣小舅子傅恒,都忍不住让人写诗嘲讽了一下尹继善。诗里有一句是:“名胜前番已绝伦,闻公搜访更争新。”
江南当地的读书人,看着尹继善的一系列做法,也忍不住吐槽说:
尹文端公不爱钱,而善用人,实是好官。惟于上之南巡,有意迎合,伤耗三吴元气,此通人之一蔽。
尹继善尹大人,当官是清廉自守的,管理是知人善任的,的确是个好官。但是,在乾隆皇帝南巡这件事上,尹大人过分迎合,消耗了江南的民力物力,损伤了江南元气。
不过,实话讲,把谁放尹继善的位置上,面对乾隆南巡,逢迎都会是必然选项。不过,江南当地的老百姓,对尹继善的整体表现还是给出了高评价的。乾隆三十年,71岁的尹继善正式卸任两江总督将回归京城时,江南人民送别的场景还是很感人的。史书记载:
(尹继善)临行时,吏民环送悲号,公不觉凄怆伤怀,过村桥野寺,必流连小住,慰劳送者。
尹继善离任时,官吏百姓都哭泣送别,老头70多岁了,也是一再驻留,回首道别。
那么,当古稀之年的尹继善回到京城后,他的工作状态又如何呢?
只能说经过30年的相处,乾隆还是很肯定尹继善的工作能力的,既让尹继善担任了文华殿大学士,又让尹继善进了军机处。一年后,尹继善排位第二,仅次于傅恒。可另一方面,也不知道乾隆是什么心态,他没事仍然喜欢拿尹继善寻开心。
大概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乾隆带着一众大臣去打猎。这会儿乾隆虽已五十好几了,但身体依旧很好,两天连着射杀了8只鹿。尹继善本想将拍马屁进行到底,吹嘘了一番乾隆的神武。结果,乾隆立刻把弓给尹继善,说你也试试。
要知道,尹继善已经70多岁了,从云贵到川陕,尽管年轻时没少上战场,可这把年纪还拉弓射箭,也的确是难为尹老头了。最终,乾隆找了一只已经卧倒的鹿,让尹继善去射。尹继善第一箭没中,第二箭也没中,第三箭倒是射中了,可惜没啥威力,小鹿站起来,身上带着箭就跑了。
那么,这个皇帝逗老臣玩的故事,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答案很简单,是乾隆他自己写诗时,在批注里专门记下来的。原文是:
廿四日,围中发矢,连毙五鹿。廿五日,行围复殪其三,尹继善见之惊为神异,因命其射一疲卧之鹿,则第三箭始着鹿身,转蹶起带箭而去。
不过相比早年的屡加批评,在晚年,乾隆和尹继善这对相差约莫20岁的君臣组合,相处温馨的画面倒也挺多。
比如,尹继善晚年身体欠佳时,乾隆也一直会派御医去探望,帮忙诊治。甚至也专门降旨给尹继善,要他务必谨遵医嘱,按时吃药。随着晚年身体越来越差,尹继善感慨说:
老马途长力渐疲,素心能得几人知?
我像一匹老马那样,跑得太远了,也跑得太久了,如今年纪大了,折腾不动了。我那颗纯真的心,到底有谁能懂呢?
老病缠身的尹继善,晚年有过一次十分动人的争辩。乾隆三十四年(1769),清缅战争已到后期,仍不断失利,首席大军机傅恒决定亲自领兵南下,当时各方都已确定,唯独彼时75岁的尹继善一再劝阻。史书记载:
文忠(傅恒)奉命征缅甸。文端独抗奏傅恒硕德重望,军旅非所夙娴,况以首辅之尊,从戎边徼,万一奏凯稍迟,有关国体,再四谏沮,至于涕流。
尹继善说得很清楚:傅恒上次奔赴战场已过去20多年了,不宜前往,而且,首席大军机不能轻易南下啊!说到最后,尹继善痛哭流涕,再三阻拦。
要知道,按当时的军机处排位,傅恒是老大、尹继善是老二,傅恒南下,代表尹继善即将全面代理军机处工作。因此,于私而言,最盼着傅恒南下的应该就是尹继善。可老头晚年时明显没有那么大的权力欲,他早就累了,他心里明白,傅恒不该去的。
无奈,尹继善没能拦住。乾隆三十四年,傅恒挂帅征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三月,傅恒染病还朝,同年病逝。傅恒死后,尹继善也按排位成了乾隆朝继鄂尔泰、讷亲、傅恒后的第四位首席大军机。
转年,乾隆东巡时,还专门命尹继善主持朝政大局。可见,这时的乾隆对尹继善的信任已相当深厚了。只可惜,乾隆刚走不久,尹继善便在京病逝了,终年77岁。乾隆听到消息后,专门下令,由内务府出钱置办尹继善的丧礼,并派皇八子永璇前往祭奠,并赐尹继善谥号“文端”。后世称尹继善“尹文端公”。
回首尹继善这一生,庶子出身,刻苦读书,蒙雍正赏识,青年得志,入仕七年督抚江苏,八年修治河道,未及九年即位列总督。此后人生,一督云贵、三督川陕、四督两江,于西南安定、于西北战事、于江南民生,皆有值得称道之处。
若用前文曾引用的一句话为尹继善的一生做注脚,那就该是这句——“尹文端公不爱钱,而善用人,实是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