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五、掌握了道,也就掌握了万物(今52章)

帛书版: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 。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传世版: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版本重大差异:

①终身不堇:此处帛书甲、乙本均为“终身不堇”。传世版为“终身不勤”,王弼解为“无事永逸”,指终身无事打扰,所以“不勤”。但第四十一章有“上士闻道,堇能行之”的说法,上士是要尽其所能奉行道的,因此下文指出“用其光,复归其明”,表明“塞其兑,闭其门”是为了得其光而用之,并不是为了求无事之安逸。故此处仍取“堇”字“少、不够”之义,“终身不堇”即终身都不会缺少,不会不够用。而“启其兑”“济其事”,是精神外泄逸散的行为,会对自己造成莫大的损耗,所以“终身不救”。

直译: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开端,它造生了天下万物的本源。把握了这个本源,就能知道天下万物运作的状态。知道了天下万物的运作状态,再持守住它们的本源,这样终身都没有危险。塞住那向外视听的孔窍,关闭那向外行走的门户,终身都不会有不足。开启那视听的孔窍,处理那外来的事务,终身都不得救止。能够察见事物精微的本质,就叫“明”。能持守万物柔弱的本源,就叫“强”。运用明亮之光照临万物,最终仍回归于通明不耀,就不会给自己留下灾殃,是遵循了道的做法。

解读: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开端,它造生了天下万物的本源母体。这个开端,就是第一章“无名,万物之始也”的“无名”,第四十章“有生于无”的“无”,第四十二章“道生一”的“一”;这个本源,就是第一章“有名,万物之母也”的“有名”,第四十章“天下之物生于有”的“有”,第四十二章“一生二”的“二”。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其”,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那个”。得到了这个万物的本源,就能知道天下万物运作的状态。所以第四十七章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何以知天下?“以天下观天下”。不过观天下的前提是“既得其母”。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知道了天下万物的运作状态,再持守住它们的本源,这样终身都不会有危险。“知其子,守其母”,在第二十八章中得到了最直观的呈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都是在讲知子守母的道理。为何知子要守母?因为母生子,想要把握子的走向,就必须守住它们的母。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 “兑”本义为“交换”,这里指孔窍,如眼、耳、口、鼻,我们通过这些孔窍向外视听,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门”为“门户”,我们通过门户外出,“闭其门”,即“不出”而守中之意。“堇”指“不足、不够”。塞住向外视听的孔窍,关闭向外行走的门户,说的正是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不窥于牖”,只有这样才可以内守于中,不离于道,故而精神得以保全完满,终身都不会不足。

“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济”指“有益、发挥作用”,“济其事”指对事情有作用,即发挥自己的能力,消耗自己的精神处事、理事之意。开启视听的孔窍而向外追逐,消耗自己的精神而处理事务,那么终身都没有救了。因为精神一直处于耗散的状态,怎么补救都救不回来。《说文》:“救,止也。”指从危难的状态脱离。帛书甲本残缺,乙本为“不棘”。“棘”本指多刺的灌木丛,遇之难行,故有停止之义,如楚狂士接舆就曾用“迷阳(荆棘)”来劝返孔子。又古时宫门也称“棘门”,有武士持戟守卫,同样有“行止”之义。“不棘”后来演变成了“不救”,其义不变。

第四十七章说“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不为而成”。如果要亲身经历才能知道天下的运作,如果要亲眼见到才能明“道”,如果要亲力亲为才能成事,那么终身与“道”无缘。天下领域广阔而不可尽至,天下万物繁多而不可尽知,唯有“无为”才可以无所不能为。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见”,察见,发现。“小”,细微,精微,《说文》:“小,物之微也。”万物均由小而生长为大,“小”为其本源之质,第六十三章说“天下之大作于细”。能从大中见小,从当下查知到本源,叫作“明”。“明”,通达、明白。“见小曰明”,指察见事物精微的本质就叫通达于道。“柔”,指柔弱,形容植物初生时娇嫩的状态。“柔”与“小”常合用,以“柔弱微细”指称万物初始的形态。守柔,即守母。

能持守住这个本源之母,叫作“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 第四十一章说“弱也者,道之用也”,持守柔弱即为用道。运用大道之光,照临天下万物,即匡扶万物复归于自然,令道通行于天下,而最终又复归于通明不耀。正如第六十四章所说“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守柔,不耀,便是“弗敢为”之道。

有光可以照临四方,为“用其光”,最后仍“复归其明”,返回到原先通明而不显耀的状态,守住自己的中正常态。就像天上的星星,用其光的时候闪耀明亮,但仍会回归于“光而不耀”的状态,这种状态才是可以长久保持的状态。

“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殃,指祸害、灾难。身殃,指给自身带来祸害、灾难。“常”,指常态,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可以长久保持的状态,达到了这个状态,即为“得一”,是有道的表现。“袭”,指因袭,原样照做,即保持、持守之义。袭常,指持守住了常态,遵循了道。如此,则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KwViQIJCoI+1FZ8Dl/VC3Z6DIkZpDD5IFuVfIKjsg5TMXMOmzbhnNwxWjm+wqC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