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一、无为,方能无所不为(今48章)

帛书版:

为学者日益 ,闻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之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传世版: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版本重大差异:

①为学者日益:传世版是“为学日益”。高明说:“王弼第二十章注文,其中引作‘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皆有‘者’字,足证《老子》原本即当如此。”传世版删除的这个“者”字,既可以是无意义的助词,也可以是有所指的代词。结合下文,“为学者”当指“为学”的群体,而非“治学、学习”的行为,故“者”字不宜删除。

②闻道者日损:传世版是“为道日损”,把“闻道者”的群体变成了“为道”的行为,显然是为了配合前文的“为学日益”。但如果只是去掉“者”字的话,“闻道日损”显然语义不通,故而被改成“为道日损”。后文第十五章讲“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可见“为道者”已处在以道行事的阶段,而“闻道者”还处在研修、探索的阶段,本章“为学”、“闻道”才是相匹配的。

直译:

修治学问的人,掌握的知识会越来越多;追寻大道的人,主观的成见会越来越少。减损再减损,以至于到了“无为”的状态,无为便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圣人主掌天下,从来都不会妄为生事,如果妄为生事,也便不能够主掌天下了。

解读: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 “为学者”,指的是学习知识、修治学问之人;“闻道者”,指的是体察明道、追寻大道之人。“闻”指听闻,有个词叫“听而不闻”,可见听与闻有区别。《说文》:“闻,知声也。”听只是入耳,走心方为闻,所以“闻道”是指把道听进去并有所体会的意思。因为各自体会不同,故而有“上士”“下士”之分。

关于“为学者”群体,《庄子·外物》中也专门提及,“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搞学问的一般都是“尊古而卑今”,因为他们学的是前人的东西,必定要抬高前人的地位,这叫“尊古”。为了让前人的认知通行于现世,必定要贬低和排斥当下新生的认知,这叫“卑今”。《庄子》用了大量笔墨来说明,古人能用文字流传下来的东西都只是糟粕,真正的精华是不可言传的,让人不要过分法古而拒绝进步更新。

追求学问的人,心神是向外竞逐的,因为需要从外界得到知识。然而始终关注外界,精神也就难以固守于中,知识积累得越多,精神就会越外骛分散。而追寻大道的人,心神是向内收敛的,需要从外界收回,持守清虚。因此,距离大道越近,内心就会越发完备,精神就会越发凝聚专一,越发独立而回守于中。

追求学问的人,掌握的知识会越来越多,相应地,成见也会越来越深。而追寻大道的人,随着心神越来越回守于中,主观成见会越来越少,而渐至于“混沌”。如第二十章所说“愚人之心”“沌沌呵”“若昏呵”“闷闷呵”,呈现的就是无成见、无偏执的通达为一。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不断地减损再减损,以至于损无可损,此时便是“无为”的状态。关于本章“益”和“损”的对象,历来说法不一。河上公认为学的是“政教礼乐”,益的是“情欲文饰”,损的是“情欲”;陈鼓应认为学的是“外物的知识”,益的是“知见”,损的是“智巧”;高明认为学的是“学问”,益的是“知识”,损的是“情欲”。联系上章“不出于户”、“不窥于牖”可知,学的对象是“有”,包括有形的万物,固有的言论;益的是成见,即成型的见解、知识;损的也正是成见,是有形。不出于户,则不落于有形;不窥于牖,则不囿于成见。从有形而至无形,从有成见而至无成见,如此损之又损,从有而至于无,便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主观成见越少,便越能接近于“洞明”。如第二十二章所说“不自见,故明”,不使用自己的成见去认知,因而真相得以显明。洞明而又通达,便可以做到“无为”。无为,是因为通达而不固执;无为,是因为内守而不外施;无为,是因为和光同尘混而为一,不露、不耀、不割、不刺。

这种心神高度凝聚的状态,便是《庄子》所讲的“神全”。神全者,心神无漏而圆润无缺,精神专注如一,做事就能发挥最大的效率,乃至于通神。《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叫“庆”的木工做乐器,进入这种状态以后连自己的形体四肢都忘记了,眼中看到木头,就知道它做成乐器之后的样子,这就叫“通神”,所以能“无不为”。

“无为”与“有为”相对。“有为”发于主观之心,“为学者”所学越多,会的东西越多,想要有所施展、有所作为的主观之心就会越强。而“无为”因为“损之又损”,主观之心减损至极弱,因而不会有外施的欲望,更不会强行作为。不强行作为,就不会被主观心所干扰,而能不执不偏,以一种自然状态行事,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圣人之取天下也,恒无事。” 第二十九章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第五十七章说:“以无事取天下。”这里的“取天下”,都是指“主持、主掌天下”。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也,易持也”,正与“以无事取天下”相对应。一个安稳无事的天下,才是可以“持”的,天下如果动荡起来,就像大鱼在手上拼命挣扎一样,没有谁能掌握得了它。要“取天下”,就必须要让天下安稳无事,因此圣人主掌天下,从来都不会妄为生事,即“无为”。

“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如果任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妄为生事,那么天下将被搅乱,一个混乱的天下,是谁也没办法掌握的。唯“无事”,方能安稳,方可以“取天下”。而让天下“无事”,唯“无为”可以做到。

河上公把“有事”解为“政教烦,民不安”,陈鼓应解为“政举繁苛”,都是把“取天下”当成“治天下”而言。“取”实为持有、得到,如果说自己得到了什么,那么自身是一定要处于它之外的,不能从属于它,否则只能说它得到了你,而不是你得到了它。因此“取天下”,自身就不能置于其运转中,不能成为保障它运行的必要条件,这种状态便是“无事”。“及其有事”,自己也就成了天下运转的一个零部件,需要勤于消耗自身来维持天下,这样又怎么能说是得到了天下呢?只是被天下所役使而已。 9ycu19JsQXYuYMjLu9jAOuDN9u79974OhQK6rdtGvI9EypyevAbZGq5ru65g6jO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