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真正的富足,在于心态(今46章)

帛书版: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传世版: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版本重大差异:

①罪莫大于可欲:这句话不见于传世版。“可欲”为何有罪过?第三章说:“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民众之所以会作乱,是因为统治者穷奢极欲,贵富而显耀人前,引得民众萌生贪欲,这便是最大的罪过。统治者应该“见素抱朴”,呈现出朴素来,而不是将奢华显露于外招摇于世。为何通行本要删除“罪莫大于可欲”,大概如《韩非子·解老》所说:“夫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者,大罪也。故曰:‘祸莫大于可欲。’是以圣人不引五色,不淫于声乐,明君贱玩好而去淫丽。”韩非子认为五色、声乐、珍好之物皆属“可欲之类”,会对意志不坚定的国君和人民造成很大的伤害,而这些却都是行礼乐之治所必须之物。

直译:

天下治理有道,良马都会被返还用于耕作。天下治理无道,战马都会在郊野产子。最大的罪过,是显露足以引发欲望的东西。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惨痛的过错,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解读: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却”是“返还”“退回”的意思。“走马”,善于长途行进的马。春秋战国时耕战一体,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所以战争必然会损害农业生产。和平无战事,故而可以专注于内政,耐力好的马不被用以运载作战物资,而是返还于农田,用来耕地。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戎马”,用于作战的军马。天下治理无道,则战乱频发,军队疲于奔命,就连珍贵的战马都得不到照料,在郊野产下小马驹。生,生育、生产,动物生子。郊,郊野,城外;《说文》:“距国百里为郊。”《韩非子·解老》:“郊者,言其近也。”陈鼓应把“生”解为“兴”,“言大兴戎马于郊野”,而北大汉简本“生”字为“产”,作“戎马产于鄗(郊)”,可见“生”本为生育、生产之义。

“罪莫大于可欲。” 最大的罪过,是把众人都想得到东西显露在外。有句话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庄子·山木》说:“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

皮毛丰厚的大狐和带有斑斓花纹的豹子,哪怕能像最智慧的人一样,做到戒、定、静,如此的小心翼翼,也仍然免不了被猎杀的祸患,因为它们的皮毛实在太诱人了。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这些名贵的木头为什么会遭遇斧砍刀割之祸,因为人人皆欲得之,故而名贵呈现于外而不知收敛于中,这就是罪过了。

所以第七十七章才会说“不欲见贤”,不想显露自己的贤才;所以圣人才会“被褐而怀玉”,外面穿得破破烂烂,而把最珍贵的东西收藏于内;所以第三十六章才会说“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鱼要潜藏深渊才能得到成长,国家的利器不要外显才能蓄养力量。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 “憯”,悲痛、惨痛。没有比“不知满足”更重大的灾祸了,没有比“贪得无厌”更惨痛的过错了。不知满足,就会贪得无厌;贪得无厌,就会自取灭亡。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所以,自己知道满足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富足分两种,一种是物质条件足够但内心觉得不足;一种是物质条件足够且内心觉得满足。如:一日三餐就足够生活了,倘若顿顿山珍海味,但内心仍然觉得不够,那也称不上富足,因为仍要外求。倘若顿顿粗茶淡饭,但内心觉得满足,那便是真正的富足了,因为不需外求。富足与否,在于内在,内在具足而不假外求者,才是真正的富足。如果自己不知道满足,总是欲求无度,总想着往外求,那么内心始终处于欠缺的状态,又怎能称得上“富足”呢?

很多人认为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其实并非如此。比如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大家没有被物质享受所洗礼,欲望比我们现在要低得多,但发展的劲头势不可当,精气神是蓬勃而丰满的。因为欲望的生发,源于求之而不得的心态,说到底是一种精神外驰的状态,会造成内在的空虚。而内在有所欠缺,精神有所不足,必然会影响做事的成效。所以,真正能够把事情做成、做大、做强的,都是全副精神的投入,是一种心无旁骛的状态,容不得私心杂念的干扰,容不得精神的外逸分散。故而只有知足,才能得享精神的圆满无缺,才能获得真正的富足。 wMDt6/49uw+QunSKlPK7poKowrTL3hPGOmhID/eAjhcFgUAHFxe+3FpKCV74A6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