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联章节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1] 。生之徒 [2] 十有三 [3] ,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 [4] ,动皆之死地 [5] 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 [6] 者,陵行 [7] 不避兕虎 [8] ,入军不被 [9] 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 [10] 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1]出生入死:“出”,从里面到外面;“入”,从外面到里面;“出生入死”,指以出为生,以入为死,正如我们把来到这个世界叫出生,把离开这个世界叫入葬。

[2]徒:类属,同一类别。

[3]十有三:十个里面有三个,十分之三;王弼说:“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

[4]生生:前一个“生”为动词,指生发、滋长;后一个“生”为名词,指生命;“生生”,指荣养生命、厚养生命。

[5]之死地:“之”,往,到;“死地”,死亡之地,绝境;“之死地”,到达死亡的绝境。

[6]摄生:“摄”,保养、养护,《说文》:“摄,引持也。”“摄生”,指保养生命。

[7]陵行:“陵”,指山陵,山岳;“陵行”,在荒野山陵中行走。

[8]兕虎:“兕”,古代指犀牛,又说类似犀牛的一种异兽。

[9]被(pī):搭衣于肩背,指穿戴,如“披坚执锐”,《楚辞》:“操吴戈兮被犀甲。”

[10]措:安放,放置,如“手足无措”。

译文

从出生到死去,活到自然死亡的人有十分之三,夭折、意外死亡的人有十分之三,过分地厚养生命,而妄动致死的人,也有十分之三。是什么缘故?因为奉养太过度了。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山陵中行走不用避让犀牛老虎,在战场上不用穿戴盔甲装备兵器。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锋刃。是什么缘故?因为他没有给死亡留余地。

庄子补释

【原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庄子·大宗师》

【复观译读】人的死和生都是天命的安排,就像黑夜与白天总是交替出现一样,是自然的规律。有些事情人是不能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的实情。人总是把自然当作是父(认为人来源于自然),而身心会尤其亲近于它(处于自然中则身心舒畅),更何况是那至高的“道”呢!人总是认为君主可以匡正自己(君主有匡正天下的职责与能力),而愿意用生命去效死于他,更何况是那至真的“道”呢!

【原文】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

——《庄子·达生》

【复观译读】醉酒的人从车上坠落,虽然满身是伤却没有死去。他的骨骼关节和别人一样,但受到的伤害却全然不同,是因为他的精神凝聚而不分散,乘坐在车子上也没有知觉,坠落在地上也不知道,对死生的忧虑、惊惧等情绪全都不能进入他的思想里,所以遭遇外物来伤害也不会惧怕。那从醉酒中获得的保全完整的精神尚且能够如此,又更何况是从自然之道中获得的保全完整的精神呢?圣人藏身于自然,所以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于他。

第十章

载营魄 [1] 抱一,能毋离乎?抟气 [2] 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鉴 [3] ,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 [4] 启阖 [5] ,能为雌 [6] 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 [7] 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 [8] ,长而弗宰 [9] 也,是谓玄德 [10]

[1]载(zài)营魄:“载”,装载,合于一处;“营”,本义指在四周围绕而居,提供养护,这里指身体,因为身体营养精神;“魄”,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载营魄”,把形体与精神合于一处而不分离。

[2]抟气:“抟”,指把东西揉弄成球形;“抟气”,把气凝聚成团,合抱守一。

[3]玄鉴:“玄”,深奥,玄妙;“鉴”,镜子;“玄鉴”,玄妙之镜,即“心镜”。我们认知万物,就好像万物投影于内心,因此把心比拟为镜。

[4]天门:开门见天,指与天道相连接的门户。

[5]启阖:“启”,打开,开启;“阖”,闭合,关闭;“启阖”,指打开与闭合。

[6]为雌:“为”,变成,成为;“雌”,柔顺的,柔弱的;“为雌”指变成柔弱的状态。

[7]毋以知:“知”,认知、辨别;通常我们使用自己成型的思维、已有的成见对事物进行辨别和认知,“毋以知”,指不使用自己固化的认知去辨识事物。

[8]有:获得,占有。

[9]宰:主管,主持。

[10]玄德:“玄”指幽深,幽远,深远;“玄德”指最深层次的德。

译文

形体与魂魄合抱守一,能做到不分离吗?结聚精气而致柔和,能做到像婴儿一样吗?清洗杂念,修治心镜而恢复洁净,能做到没有瑕疵吗?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做到不运用智巧吗?万物芸芸,出生入死,能做到持守柔弱吗?知晓天下,通达明白,能做到不使用知见吗?生成万物,畜养万物。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它们,统领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深的德。

庄子补释

【原文】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庄子·知北游》

【复观译读】啮缺问道于被衣,被衣说:“你要端正你的形体,专一你的视线,自然的和顺就会到来;收敛你的智巧,专一你的思虑,神明就会前来停留;德将成为你呈现的美好,道将成为你安定的居所。你纯真直视的样子就好像初生的小牛犊,懵懂而没有思虑。”话还没有说完,啮缺就已经睡着了。被衣非常高兴,一边走一边唱歌离去,说:“形定如枯木,心寂如死灰,对道的认知是那么真切,而又不坚持自己的成见,昏昧懵懂,无思虑而不能与他谋划什么,那是什么样的人啊!”

【原文】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庄子·天运》

【复观译读】古时道德修养高的至人,从“仁”这里借路,在“义”那里借宿,而最终游放于逍遥自在的境域,生活于简单无求的田地,立身于从不施与的庄园。逍遥自在,就不会妄为;简单无求,就易于供养;从不施与,就不会耗费。古时称之为修真的遨游。 H1DCLkUZkVswCyqrhtRdVsrSezwGfz1EzwxsR4Y2i9b57Gvy6H3KCPFOps0hSLb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