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联章节

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 [1] ,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 [2] 善之 [3] ,不善者亦善之,德善 [4] 也。信者 [5] 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 [6] 也。圣人之在天下 [7] 也,歙歙 [8] 焉,为天下浑心 [9] 。百姓皆属耳目 [10] 焉,圣人皆晐 [11] 之。

[1]无心:“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这里指个人意志,思想;“无心”,没有个人意志,形容消除了个人主观的状态。

[2]善者:“善”,指高明、美好、圆满;“善者”指行事高明的有道之人。

[3]善之:“善”,动词,指善待;“善之”,用符合“善”的方式来对待。

[4]德善:“德”,指品行,内在的品质;“善”,指高明、美好、圆满;“德善”,这种高明、美好、圆满是出自于内在的品质,而不是外在的手段。

[5]信者:“信”,诚实,真诚;“信者”,诚实有信的人。

[6]德信:“德”,指品行,内在的品质;“信”指诚实、真诚;“德信”,这种诚实、真诚是出于内在的品质,而不是权变或伪装。

[7]在天下:“在”,本义指存在,停留或保持某个状态,而要保持这个状态就需要不断地审视、观察,以及时纠正而防止偏离;故“在天下”,指审察天下,以保持天下原有的自然状态。

[8]歙歙:“歙”,收敛,收缩;“歙歙”,不断收缩自己的意志,收敛自己的欲望。

[9]浑心:“浑”,纯然如一,浑沦无分;“浑心”,浑沦一体,不分贤愚美丑,不别贵贱高下的心。

[10]属(zhǔ)耳目:“属”,使聚集,使集中;“耳目”,耳能听闻,目能看见,“耳目”指视听;“属耳目”,把视听注意力集中在一处,形容专注。

[11]晐(gāi):阳光普照,引申指兼备、包容。

译文

圣人从来都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志,而以百姓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对于善为道之人,我用“善”的方式对待他;对于不善为道之人,我也同样用“善”的方式对待他,这叫深入德性之“善”。对于真诚有信之人,我用“信”的方式对待他;对于不诚不信之人,我也同样用“信”的方式对待他,这叫深入德性之“信”。圣人审察天下,会收敛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成见;治理天下,会保持一颗混沌之心。百姓都得以专注视听,而圣人就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包容百姓。

庄子补释

【原文】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庄子·齐物论》

【复观译读】一切事物原本就有它是的一面,一切事物原本就有它可的一面(否则该事物也就不会存在),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是的一面,也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可的一面。所以凡是(想要争辩是非高下)列举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从“道”的观点来看它们都是相通而无分别的。事物从母体分离,也就得以生成;事物一旦成形,也就毁了原本与母体为一的状态。所有事物如果没有成形而不与母体分离,就能复归于相通为一了。

【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

【复观译读】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倏和忽常常一起到浑沌那里做客,浑沌款待他们十分用心。于是倏和忽一起商量怎么报答浑沌的深情厚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窍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于是他们每天给浑沌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开了七窍,浑沌也就死去了。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注 [1] 也,善人之宝 [2] 也,不善人之所保 [3] 也。美言可以市 [4] ,尊行 [5] 可以贺 [6] 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 [7] ,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 [8] ,不若坐而进 [9] 此。古之所以贵 [10] 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1]注:集中,聚集;《说文》:“注,灌也。”水往一处聚集,便是灌注。

[2]善人之宝:“善”,指高明、美好、圆满;“善人”指行事高明的有道之人;“宝”,本指珍宝,泛指珍贵的东西;“善人之宝”,指有道之人视若珍宝的东西。

[3]保:看护,养护,使不受损害。《说文》:“保,养也。”

[4]市:交易,买卖。

[5]尊行:“尊”,尊贵,高贵;“行”,原指行走,泛指行为举动,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步行须遵守礼制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尊行”,显示尊贵的隆重礼仪。

[6]贺:奉送礼物表示庆祝;《说文》:“贺,以礼相奉庆也。”

[7]三卿:中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一般认为指司徒、司马、司空。

[8]驷马:指拉一辆车的四匹马;四马拉一车,表示地位显赫。

[9]进:本义指向前或向上移动,这里指奉献。

[10]贵:看重,重视。

译文

道,是天地万物的共同归属,是有道者视为珍宝的东西,也是无道者得以保全自身的东西。嘉美的言辞可以用来做交易,尊贵的礼仪可以用来庆贺他人。这样做的人虽然无道,但又何必放弃他们呢?所以立位天子,设置三卿,即使用拱璧在先、驷马在后这样的隆重礼仪,也还不如坐下来进献道。古时候为什么如此看重道呢?不正是说有求于它,就能得到;有了罪过,可以得免吗?所以它是天下最为尊贵的。

庄子补释

【原文】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

——《庄子·天运》

【复观译读】如果道可以用来进献,那么人们没有谁不会进献给他的国君;如果道可以用来奉送,那么人们没有谁不会奉送给自己的双亲;如果道可以转告他人,那么人们没有谁不会告诉给他的兄弟;如果道可以赠予他人,那么人们没有谁不会赠予他的子孙。然而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没有别的,内心没有对大道的认知,则大道不会停留;外在没有对大道的遵从,则大道不能通行。内心认为有道,在外却不能得到实行,所谓的圣人也只是自认为;在外号称推行大道,内心却无法领受,所谓的圣人也只是一个名号。 1P2A8jN8xpcZgIeAXDBLxYKMTMj0UGqbOZ2HqXH+7c2clJxPvv4rCuGb8zARYp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