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又叫庙市,属于我国集市形式之一,早在唐代已有之。一般都设在寺观庙宇或其附近,常在农历固定的日期举办,花费均由民间集资或十方分摊,年复一年,异常热闹,故称“庙会”。西和大的寺观庙宇较少,庙会主要是同各种寺观的联系。
境内大大小小的庙会活动有40多处,很少由官方出面,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组织和发展起来的。其庙会内容虽有差异,但外在形式却基本一致。每处庙会都有严格的区域限定,或祭祀神佛圣贤,或祭礼天体生物,或庆贺丰收,或避凶趋吉,启用了各种娱乐形式,与天与神与人同乐。所需费用,皆由香火钱开支,或由当地群众分摊集资,以补不足。农村庙会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民间文化内容,在层次上又不求一律,各具特色。同时,每处庙会的外在形式又完全类似:物资交流,信息传播,商品展销,现货、期货交易,小修理,小制作,各类熟食以及众多服务项目和一些营利杂耍,甚至还有大家畜交易等等,应有尽有,在古老、雄壮、荡魂摄魄的戏曲声中,在万头攒动的人海中,构成了一道道更为迷人的风景。
西和庙会源远流长,影响广泛,在全县20个乡镇18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历来起着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繁荣地方经济、传播民间文化的重要作用。就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在昭示着昔日的辉煌,启示着世人的智慧,陶冶着大众的情操。至于信神的与不信神的,大家都在盼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一条共同的基础,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信神与不信神的差异。
就境内而言,有奉祀神佛的,有奉祀前贤的,有奉祀精怪的,也有奉祀祖宗的,无所不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佛、道等宗教信仰对世俗生活的长期影响,一些本来只有宗教徒才过的宗教节日,也被插进了当地的岁俗节庆系列,成了僧俗共度、人神同乐的节日。节日的频率高为一年一节,也有一年数节的。节期多为四天四夜,也有一天一夜的;会期有固定的,也有不固定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均有秦腔或影子腔(灯戏)等各种戏剧演出。
县城内10处:正月十二至十五,城隍庙社火戏四天四夜;二月初二土地祠庙会四天四夜;三月二十八北关泰山庙(东岳大帝)庙会四天四夜;四月初八城隍庙会四天四夜;四月十二张爷庙会四天四夜;五月十三侯家庙关圣帝君庙会四天四夜;五月十二财神庙会四天四夜;六月六侯家庙火神庙会四天四夜;六月二十三侯家庙雷神庙会四天四夜;九月十五城隍庙福神十二大集庙会四天四夜。以上10处庙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很兴盛,现在已合并减少。
●岷郡山萨爷殿
四乡庙会较多,多为不定期,但有个大概时段。如,兴隆乡上庙村四龙王庙会大约在清明节前后;二龙王庙会大约在梨花盛开之际;八龙王庙会在樱桃成熟时期。尤其是端午节前后,庙会最多。如城郊的朝阳观(观山)、岷郡山,姜席的麻庄(下会)、姜川(上会),苏合的泰华山、老庄,何坝的河口龙凤山、阳阳山,石峡的下坝里、烧香台,西高山的南山泰山庙、北山新堡子,十里的板桥子、云雾山,六巷、大桥、龙凤、洛峪、蒿林寺、玉泉的庙上,石堡王家崖、水磨川、法镜寺等。姜席原有的上下会都是把爷会,一九五九年下会古戏楼遭洪水浸淹,“文革”中上会古戏楼倾塌,现移址席川农贸市场,不再分上下会。
近些年来,因当地剧团演出太忙,要依次排序,有的在演出时日上略有调整。
除城内定期与四乡不定期庙会之外,还有几路比较特殊的庙会,比较引人注目。这些庙会的文艺演出,不论天晴天下,中途不能间断,都要如期排列进行。
一个是东路的3处庙会:三月十五在马元佛孔寺“挂灯”(开戏),十八日结束;接着于十九日晚在九龙山“挂灯”,二十日演二十四小时的戏(从零点开始到二十四时),舞台上的锣鼓自始至终不停;二十二日又连续在马家湾演出。这三处庙会相距较近,次序一直未曾颠倒过。当地群众中还流传着一个顺口溜:“佛孔寺院歇会哩,九龙山上挣钱哩,马家湾里才唱戏哩!”
再一个是大南路的多处庙会:路线是南山泰山庙、北山新堡子、石峡、纸坊、清凉寺、罗汉寺、开元寺、杨广寺、府城、泰山庙、庙儿垭、烧香台等,大约在农历二月十五开始,直至四月十五前后结束,持续近两个月时间。庙会与庙会之间,只有一天的搬箱停歇时间。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纸坊镇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曾属西和辖区,现划归成县:石峡曾属礼县辖区,现划归西和。过去多为民间自乐班,现多为专业剧团,演出顺序亦有变化,但演出场次仍遵从古俗。
●泰华山庙会
最后一个是大北路的4处庙会:第一处是三月二十八日长道盘龙山泰山庙会(正会),自二十六日开始,二十九日结束;第二处是四月初二祁山堡孔明庙会,初五日结束;第三处是四月初八大柳乡凤凰山庙会(正会),初七日开始,初十结束;第四处是四月十二日盐官庙会,十五日结束。
这4处庙会,从三月二十五至四月十五共二十天,每处相距间隔仅一天时间,完全是出于搬箱赶路的需要。时间虽然紧凑,但与东路的三处庙会相比,演出人员还有一天的喘息时间。北路庙会,数盐官(现已和祁山堡划归礼县)的庙会最大,因这里有数千年的骡马交易大会,西北五省和山西的一些客商多云集于此。
综上所述,皆为传统庙会,有大有小,遍及境内各地。
●凤凰山庙会
新中国成立后,还另外增添了许多与庙会相伴的演出点,当时称“娱乐戏”“欢庆翻身戏”,后来又称“送戏剧下乡”等。具体演出点先后有22个:龙八、大柳、晒经、俞庄、豹子崖、卢河、董河、歇台寺、上巷、青羊、喜集、花园、申集、何山、郭河、马坝、太石河、崖湾、刘沟西峪、侯魏、银洞等。除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多演古装戏外,前期多为现代戏。
在今天来看,庙会相似于集市,又不等同于集市,也不是完全的物资交流大会。它是复杂的一个混合体,进步中有倒退,纯洁中掺杂质。作为群众文化的一种形式,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种现象,应该采取尊重、丰富、发展和利用,努力促其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