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去世,停尸大多数在正厅堂,灵堂也设在正堂屋。
新中国成立前夕,乡村灵堂布置十分简单。先在停尸的相对栿梁之间横绑一长竹竿,于上方垂吊几张连缀起来的大纸,以掩藏隔离停尸之处,俗称“垂灵”。灵上再贴一斗方“奠”字即可。这垂灵是很有讲究的,不能用糨糊粘连,只能用小铁锤轻轻锤砸连接,并且不能有丝毫破损。俗信垂灵纸对亡人来说,在阴间可以用来缝被裁衣,实用价值极高。
除此之外,还要用纸剪两串长钱,俗信亡人可在阴间使用。有条件的话,再添置一些纯手工制作的香、蜡、纸、锞、斗、金山、银山之类。
原有的团桌,在灵堂自然成了供桌。在贡献饭、水果、茶酒之外,续香点烛,日夜不断。这当然是敬天地诸神(包括家神)的,同时也在敬先人。香火由专职老人负责,俗称“陪先人的”。同时也肩负着“守殃”的重任。
亡人脚下铺草铺,供孝子日夜轮流坐铺守丧。
纸货,是用竹篾扎成屋舍、床帐、用具、人、马、轿、器皿、摆设以及亡者生前嗜爱之物,用各色纸剪裁、彩绘、黏糊而成,形象逼真,以供其延续使用。纸货的多少,视其家庭经济状况与子孙孝敬铺排程度而异。
上乘者为“全架纸货”,一般有长钱、车、马、轿、童男、童女、仙鹤、金山、银山、房屋、床帐、字画、摆设等各种日常用具和生活用品,还有供其役使的男女仆人,如轿夫、马夫、厨师等,并各取姓名,用红纸书写贴于胸前,同时往衣兜中一一装有纸币。豪华者还有香幡、香伞,开路的“打路鬼”,殿后的“显堂神”,又用白纸打成开形钱串,以大小相同的竹篾圈将长钱撑箍于四周,上顶扎宝盖,悬“八仙”及福、禄、寿字像或饰品,“出纸”二十四筒,甚至还执掌“二十四孝”画像。
“半架纸货”,俗称“减半”。
还有“一角儿纸货”,也就是全架的四分之一。最少者为“三人一马”,即童男、童女、马夫和马各一;还有一人一马的。
未出殡前,除马轿等较大纸货设置在灵堂之外,其余全悬置于灵堂内。请(制)纸货是隆重的,随后殡送纸货更是热闹异常。
过去,在广大农村多兴“半架纸货”和“一角儿纸货”,往往量力而为,以存俗信。新中国成立之后,破旧立新,此风渐衰,极力从简。但改革开放之后,城乡渐兴厚葬之风,俗仪攀比,日盛一日。单就纸货而言,继承传统之余,又有了现代化的发展和创新。如,出现了竹扎纸糊的飞机、小汽车、电视机、电冰箱、音箱等豪华高档的交通工具和电器以及现代化日常用品,可以说与时俱进,大大超过了旧时的规模。当然,这些纸货全是从纸货铺购买的现成品,自己制作得极少。
对亡人来说,纸货是生前的一种延续享用;对子孙后代来说,则表达的是一份“宁可信其有”的孝心。
吊丧,俗称望丧、吊孝。按常俗,自亡者初终停灵到出殡之前,亲戚朋友皆可随时往丧家吊丧。但境内俗例,丧家还必须在择定出殡的前一日举行隆重的“大烧纸”仪式。外甥、女婿、义子挂铭旗,姑表、姨表、族亲挂挽条或挽匾,亲友送挽幛、花圈、挽联、纸张和冥币。挽幛多为白布、青布和被面,用墨笔在黄纸上写有挽词联语和送挽幛者姓名,形式比较多样;花圈属纸货,陈列摆放于灵堂门外。关于花圈,早期不兴;近些年来,已成新风,较为普遍,与其他纸货相映争辉。
成殓亡人的棺材,古今有别。早期,讲求四页齐,木料以柏木为上乘,白杨木次之。后来,大多数家庭受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通常是十页木板相连制作。制作棺材的木板,俗称“房板”。
棺材,俗称“老房”,也简称“棺”。在人去世之后,主家便请木匠师傅来制作。传统风俗往往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谁也不敢轻易改变。三日之后,亡人必须入殓,从古至今,已成定俗。木匠制作棺材,俗称“修老房”。修老房通常在庭院中进行,禁忌室内进行。主家若早准备好了房板,木匠也不见得忙;若准备房板耗去一两天时间,那木匠就该连夜赶工,甚至几个木匠要帮忙制作,入殓时日没办法更改,别无推延的一点余地。
也有老人在活着的时候就早做好了棺材,木匠自然不再忙乎,只等在成殓之时再去做善后未完成的工作。但生前所做的棺材,民间不叫棺材,而称“寿棺”,俗言能延年增寿,带有吉祥意义的。“寿棺”只能在闰月精工制作,又俗称“闰月棺”。做“寿棺”是极个别的,每个村子里最多只有三五户,而且多数是富裕人家。
现在,城镇有经营此业的专店,档次有高有低,随定随到。
大殓,俗称入殓。大殓时,应及时将噙口钱取出,不然来生转世后会成为哑巴,对子孙不利。同时,脸上的阴阳纸不能揭,必须拿扇子搧开。
人逝世后的第三天傍晚,通常举行大殓,俗仪繁杂而又严格有序。除本家眷属参加外,特请的庄方老人、氏族、邻居代表也要参加。阴阳先生、木工师傅、吹响高手等早已各司其职。大殓时,亡人服饰的金属一概要去掉,甚至连镶着的金牙、骨钉都不能保留,否则会影响转生投胎。要认真“浴尸”,通常是由长女来做;没有长女的,由儿媳妇来完成。大殓议程主要有:
1.清棺:由长女拿大麻清扫棺内的木屑等杂物,扫毕放入钱币(数目量其财力,可多可少,最终归于木工师傅,俗称“另赐”);
2.筛土:由土工将背来的崖坎干土砸碎,筛细土入棺内,至少约三寸厚;
3.铺褥:棺土面上铺大麻三绺(俗称“等身麻”)后,由儿子将褥子铺入棺底(又叫“铺寒”);
4.入棺:由长子替亡者剪断束脚麻缕,去掉铧铁,随后由庄方老人将亡者之尸仰殓于棺中;
5.稳尸:用柏叶或细土包成包,也可和水做成胶泥墩,将尸体两侧挤紧靠稳,不至于左右晃动;
6.把出殃布分男左女右置于棺内,再由女儿(无女儿则儿媳妇)盖上布衾,俗称“儿铺女盖”;
7.瞻仰遗容:子女与亲人等绕棺一周,但忌泪水淌落遗体和影子投入棺中;8.盖棺扣材:孝子哭灵后掩棺,再烧纸、上香、献茶,扣材时孝子要“躲钉”。
在开始大殓时,孝子要依礼成服、哭祭;因人因年龄、善死与凶死而程式各有区别。高寿善终、立嗣、正常亡故者,可在家门外滴水窝处烧纸马(纸轿)、纸人(指马夫或轿夫)并化纸。
大殓是丧礼中的大礼,通常是家堂祭奠。
倘若凶死在外,成殓之议程可在村外野地搭帐篷进行,并依然布置灵堂祭奠,也有的搞三日“凶葬”,不进祖坟,议程从简。肢体不全者,可用荞面泥照形补全。未立子嗣或月间去逝者,虽然也进行大棺,但棺材制作极为粗糙,成殓随便,不进祖坟,少了许多常规中的繁琐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