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仇池山麓禳庄活动例说

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重大节日――元宵节,晚上的禳庄活动,有的村子年年都在搞,有的村子隔几年搞一次,境内南北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

据洛峪黎湾村年近八旬的何有清老人讲,穰庄以集中赏灯为主,主要是以多和亮取胜。他们黎湾是小山村,耍社火、圆庄都是与地邻地畔的齐庄人联合,两村统共也就百十户人家,为了展示灯火最佳效果,一家除老弱病残者外,有多少人就出多少灯,蜡烛由集体统一购制发放,避免中途换烛苗而造成失火。灯笼以手提灯为主,任务分摊到家家户户,自己不会糊的就是找亲戚家借也要完成任务。生产队时期,多数用的是墨水瓶做的煤油灯,集体出灯油,出一盏灯队里记二十个工分。那时的二十个工分,相当于一个强壮劳力上两天的满工。为了多挣工分,一些没人出灯的人家便把亲戚家的大娃儿也叫来顶上去出灯。

在人们的传统俗信中,这禳庄是非常神圣的众事,为了护庄佑界、全村清平,村民们谁也不敢推诿怠慢,早已蓄势待发。禳庄与耍社火出灯略有不同,旗灯放在最前边,由原来的一个转换成为两个大红灯;后边是锣、鼓、镲两台家具,四个强悍的拳棒手护随左右;再后边就是排灯、龙灯,依次还有装扮的各种社火演职人员,他们都撑着掌灯,其余的手提灯就排在了后边。最后边还有抬枪队,每走一段路就放几炮,以助禳庄神威。

山里人淳朴,也争强好胜。禳庄之前,组织者已预先勘察了行走的路线,顺着村庄农路行走,不管远近,不漏一户,要把每一户人家都圈划进来。尤其遇上大雪封山的年月,那些长期垮塌不通的地方和人上不去的干塄,得提前派人刨出一条简易的临时小道。黎湾村四面环山,村人就在大山窝底上聚居,而齐庄村的地形不一样,禳庄的队伍必须上水泉坡顺大疆巷梁绕小堡山一周,然后踅回再去后沟里,那里顺沟住着七八户人家,和高坝村的下大庄种着插花地,共走一条路。特别是齐庄和下大庄相邻的上坝里,住着两户齐庄村的村民,他们和高坝村的村民是房檐搭着房檐的邻居,做饭都各自去邻家点火,可以称得上是“掏火居”。尽管如此,过去因禳庄两村还发生过几次摩擦。

何有清老人回忆说,三年困难时期过后,村里组织社火禳庄,当禳庄的队伍从后沟里出来,大家担心的事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头灯和那些龙灯、狮灯从那两家院里耍出来,突然从高坝村那两家房背后冲出了数十个高坝村的年轻人,他们全副武装,以齐黎村的灯队绾了他们的地界为借口,砸了几盏灯笼,抓了几个打灯的人。这下可不得了了,惹怒了齐黎村的社火头,年轻人中难免有些‘二里二气’(方言词,指头脑有问题)的货色,一时间喊打声连成一片。队伍中的抬枪一排一排地放着,灯队里早有防备的拳棒手们除留下保护家具的人之外,都去抢夺被抓去的人。双方棍棒交击,拳脚相抵,相互厮打,局面几乎失去了控制。幸亏齐庄村的那些拳棒手平时训练有素,他们只是点到为止。高坝村的那些青年们,看到全副武装的拳棒手们,口里虽然硬气地叫骂着,但内心难免有些怯怕,经几位老年人一再劝说制止,也就借坡下驴放弃了对抗。

高坝人输了阵,但为了顾及颜面,把手里攥着的人还是不肯放回来,要将他们变成人质。眼看着双方的对抗情绪又紧张起来,这时,齐黎村社火队的抬枪队不知是谁出了一个歪点子,将一支抬枪装上火药和砂子,把枪管穿进高坝村一户人家炕眼里的烟囱里,一人拿着长长的点火香头,做势威逼着对方赶紧放人,要不然就点抬枪炸了这家的炕头。现场人潮涌动,有参与挑事助威的,有看热闹不嫌麻烦的,有叫骂的也有劝说的。那几户人家眼看着自家房子要遭灭顶之灾,只差没跪在地上。齐黎村大队副书记何万清一下慌了手脚,怕双方激愤的情绪失控,酿成大祸,也是情急生智,急忙上前将插进炕眼烟囱里的抬枪拔了出来,拼尽气力将抬枪管朝天空扛在自己肩上。殊不知,这时负责点枪的“二气”却趁机点火,一声剧烈的枪响,朝天喷出一团火焰。何万清被突如其来的枪声吓晕了,两腿一软趴在了那户人家的房背后,激愤的拳棒手们也不顾一切地挥鞭耍棍从那些闹事的对方手里抢回了被抓去的几个打灯笼的人。拳棒手们虽然以最大的克制去和对方对抗,但也让一些抵抗者受了皮肉之苦。看到这阵势,那些围观的群众怕伤着自己,都拖拉着自己的伙伴远远地躲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一场有组织的集体禳庄活动,不得不草草收场。何有清对此事记忆犹新。

第二天,天还没亮,村里就传出了“爬大庄,硬齐庄,上坝炕眼里两抬枪,吓得何万清钻厨房”的歌谣。何万清听了是哭笑不得,高坝下大庄人更是有口难辩。那一首歌谣也流传了五十年,成了洛峪一河套村民茶余饭后的笑谈。其实,在地缘体观念的支配下,这样的事在过去的年代里是屡见不鲜,即便是亲舅娘老子也不能站错各自的阵营。比如县城南关、北关社火在钟鼓楼下械斗的恶俗,就延续了几百年,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杜绝。

话说回来,人们之所以兴师动众、虔诚地举行禳庄活动,一是灯笼可以逢凶化吉,是吉祥物。二是敲锣打鼓,鸣枪放炮,施用烟火,歌舞狂欢,在驱逐瘟疫疠鬼同时,也在营造喜庆氛围。三是村里村外到处都有灯火,形同一片火海,说明传说中的火化场景仍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时时不要忘记教训。四是酬地神、灶神,是要让他们欢喜;酬谢山神,为的是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衣食无忧。另外,灯笼、火把、篝火之类,还能蒙骗玉帝、天官。可以看出,“一些民俗形式在世代传承中,总会形成多种内容的复合状态。民间利用这些形式,各求所需,各表心愿。”(乌丙安语,见《民俗学丛话》)花灯禳庄的习俗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结论:花灯是祛邪禳灾的产物,主要反映了人类的吉凶祸福观,展示了人类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但新时代的一些青年人,由于思想认识观念不同,虽然参与其中,纯属以好奇、娱乐为目的。

2006年3月初稿
2024年10月修改

初稿收入《西和文史资料》第三辑,2006年出版;

2008年2月23日发表于《天水晚报》 n7M7406FOIjobH4YmZ/OednbQdvxn+YPys+D3PEwkx5jfWmTbxD4j0nQjgo/yo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