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绚丽多彩的西和民俗文化
——读彭战获民俗集《走进乞巧文化之乡》印象

李如国

最近,西和县地方文化研究者彭战获先生给我打电话,说要出版个人民俗集《走进乞巧文化之乡·陇南民俗文化西和篇》一书,要我给这部书作个序;他说他的书讲的巧乡的民俗,我是《乞巧》的编辑,对巧乡的文化和民俗比较了解,我作序最合适。随后,就将样书的电子稿在微信上给我发来。我很少给人作序,再说我对民俗没有研究,民俗方面是个外行,但他以“乞巧文化”的由头恳请,我只好勉强应承下来。

我对彭战获先生很陌生,记得在西和县参加乞巧活动时和文县白马文化研讨会上见过几面,话也没多说过几句;后来,因《乞巧》发表过几次他的民俗文章,和他打过几回电话,也算是陇南文化圈子里的文友。

通过书中作者简介,我重新认识了彭战获先生。每个研究者或写作者都知道,做学问难,出成果更难。现在虽不需“头悬梁,锥刺股”,但也得坐十年、数十年的“冷板凳”。看到彭战获先生已出版数部陇南民俗文化专著,我对这个数十年来在陇南民俗文化园地上勤奋的耕耘者,瞬间有了好感和敬重。

陇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厚重,民俗文化绚丽多彩;特别是西汉水流域的西和、礼县一带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是秦早期文化的源头,是《诗经·秦风·蒹葭》的原创地,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驻军地。这里广袤肥沃的土地,孕育诞生了先秦、三国、陇蜀古道、茶马古道等历史文化,也传承延续了乞巧女儿节、社火、影子腔、春倌等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

西汉水流域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民俗,形成于汉代,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因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女性之多、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因参加乞巧活动的多为“闺中待嫁”的姑娘,乞巧节又称乞巧女儿节。2006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西和县乞巧文化之乡”的称号。2008年“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乞巧民俗节目先后亮相上海世博会和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

乞巧女儿节走出了甘肃,走向了全国,并通过12次陇南(西和)乞巧女儿节大型节会和数次北京高峰论坛走向了世界。与此同时,随着乞巧女儿节品牌效应的带动,西汉水流域的西和、礼县民间民俗文化百花齐放,特别是在地方民俗文化的搜集挖掘、保护传承、宣传推介、理论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内外一大批专家学者、民俗文化研究者相继出版了数十部有水准、有分量的民俗文化专著和读本。当然,彭战获先生就是这支民俗文化研究队伍里活跃的一位。

《走进乞巧文化之乡》,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详实全面,结构布局合理,有较高的民俗文化资料价值和社科史料价值,是广大读者了解西和民俗文化的窗口,是民俗文化研究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资料性、探索性、生活性是这部书的特色。

一、详实全面的资料性

全书收入文章四十八篇,三十余万字。内容分岁时信仰、人生礼仪、衣食住行、乞巧论坛、游艺说唱、古今趣谈六大部分,对春节习俗、民间庙会、寻拜大、碰拜大、羊皮扇鼓舞、出生礼俗、祈子孕育、寄保赎身、谈婚论嫁、敬老祝寿、丧葬祭扫、服饰打扮、穿鞋戴帽、饮食筵席、风味小吃、民居修造、人背畜驮、商铺建筑、乞巧风俗、跳麻姐姐、游艺说唱、社火龙灯、狮子高跷、高台旱船、说唱春倌、蜀道秧歌、影子腔等百余种西和民间习俗,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西和民间民俗文化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这种内涵丰富、种类齐全的汇集,为地方文旅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间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详实全面的资料参考,该书最大的特点是详实全面的资料性。

全书章节安排合理,繁简取舍得当,有“教科书”式的叙述,又有“解麻雀”式的扫描。譬如春节习俗中又有许多习俗分支,作者对春节习俗是“全景式”展示,从跟年集、杀猪、祭灶、扫霉、磨豆腐、蒸馒头、抢快、敬鬼神、祈福禄、贴窗花、挂中堂、贴对联、贴门神、贴财神、驱鬼、吃年夜饭、守岁、助长、祈福、迎喜神、压岁钱、聚财气、迎神日、坐祗与点纸、敬天神、送五穷(洗五穷、搅五穷)、拜年、祭天、春倌拜年、社戏、耍社火、圆庄、点相属、散百病、禁忌等三十余个方面,介绍了西汉流域传承千年的春节习俗。还有端午节,作者通过躲午、拔艾蒿、采草药、悬蒿插柳、点塔儿、烙花馍、绑手褥、穿红裹肚、放生、涂雄黄、张挂符印或钟馗画像、五毒日、食粽子与天中节等习俗,全面介绍了西和民间的端午文化。

二、认真严谨地探索性

有人说,研究和传承民俗文化,需要有一种敬畏和尊重的态度,需要有一种学习和探索的精神,需要有一种分享和参与的方式。我认为彭战获先生把对家乡民俗的敬畏、学习、探索、分享,已融入民俗文化的点点滴滴,特别是他的研究探索精神在《走进乞巧文化之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我认为,《走进乞巧文化之乡》让读者在了解西和民俗文化的同时,更能引发读者对民俗文化的思考。一般来说,民俗社科类的书,作者的任务主要是准确无误地介绍、说明,也就是说只要摆出“是什么”就行了;而本书作者对民俗文化的介绍中,大部分内容既有“是什么”,又有“为什么”。如《陇南“乞巧节”渊源及流传初探》《西汉水孕育了秦文化》《秦人、白马氐与乞巧风俗》《西汉水上游婚姻形式探析》等文章,有敬畏和尊重,有分析和探索,文章说理透彻、认真严谨;语言亲切质朴、轻松活泼。

譬如《趣谈仇池“拜大”文化》,作者在“趣”谈寻拜大、碰拜大、树拜大、石拜大等民俗时,还对这一民俗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产生“拜大”心理的缘由。譬如对“石拜大”,作者介绍了“石拜大”习俗之后,大篇幅地介绍古人对石头崇拜的缘由,最后归纳。看下面一段是作者对“石拜大”的总结:

女娲补天,大禹产于石,织女支机石,神人助氐羌,石头的作用是很大的,威力是无比的。不难看出,这种对自然界实体的崇拜,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界有着强烈的依赖感。正是这种依赖感导致了人们心灵的崇拜,也导致了人们感激、献祭等方面的虔诚行为。“石拜大”无疑是一种神话和原始宗教相统一的“石崇拜”的产物。

三、情趣浓郁的生活性

我认同民俗文化是一种有温度、有生命的“关于人的生活文化”的观点;我认为,彭战获先生的《走进乞巧文化之乡》有温度、有生命,更有浓郁的生活性,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的烟火气和生活气。情趣浓郁的生活性,是这部书的特色。作者在后记中有一段话: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和人,自然热爱西和;热爱她的过去,她的今天,更憧憬她的未来。立足大美西和,纵向看传承,横向作比较,关注地方文化,业余爬格子数十年,也杂七杂八地写了不少文章,先后出版了几本小册子”。

正因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西和人,从小就在民俗中耳濡目染,也正因为作者爱西和,爱生活,爱民俗研究,他才把自己亲身感受过的民俗,认认真真地挖掘整理出来,哪怕是细微的小场景或小细节也收录其中。生活小场景和细节的加入,增强了该书的生活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看他搜集整理的生活中司空见惯的0~10的“猜拳用语”:

0:宝、宝拳、宝宝拳、宝一对;1:点、点点圆、一心敬、敬一心;2:咱俩好、好到底、俩相好、二家有喜、弟兄两个好;3:三星照、照三星、三桃园、三上不动弹:4:四梅花、四季梅花开、四季红、四季财、四季来财;5:五魁、五魁首、五吉魁;6:六六顺、六六大顺、六连高升、高高升、高升起、往高里升、高升你;7:巧、七巧、七个、七巧你的、巧巧端、七星照、七星高照;8:八福寿、八寿仙、八抬、八抬官、八圣仙、八马跑、八大仙;9:酒好、酒场(常)在、快、快发财、酒场(常)富贵;10:十满堂、满满的、满堂喜、满堂满堂、全家福、全家好。

书中《人生礼仪》《谈婚论嫁话习俗》《尊老敬老话祝寿》《慎终追远说丧葬》《西汉水上游婚姻形式探析》《衣食住行》《从饭菜茶酒谈西和饮食》等篇章,都是民间群众生活和“乡愁”记忆的再现,是作者一竿子插到生活的最底层,是在田间地头、院落灶台搜集的原生态、原汁原味的民俗“金矿”。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对于彭战获先生来说,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已成为他“文化自觉”的具体行动,他也在民俗文化研究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愿彭战获先生在民俗文化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

2024年10月于武都
(本文作者为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陇南市文联《乞巧》编辑)
ceSwo2GG72PV+2+WKY35R6j5G6UTx3NAfJYJM3AP6FO0K80dSomc1aq+hXvfWk3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