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古老的氐羌文化特征

仇池一带的民间社火饮誉在外,与独特的羊皮扇鼓傩舞有很大关系。当地群山叠嶂,沟壑纵横,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文化落后,使得昔日靠天吃饭的居民对神灵有着无比的虔诚、敬畏与企盼,所以师公载歌载舞的民间祭祀、娱乐活动一直非常盛行。

在师公祭祀这个少有的集体性活动中,人们由起初的旁观者逐渐成为参与者,祈神了愿,解厄消灾,求福纳吉,心理上既有了神灵保佑的慰藉,又借此消除了长期辛劳之后的疲乏。热情地投入,忘我地陶醉,以至于癫狂乐极地敲打羊皮扇鼓,承古风不忍割爱,和歌舞以寄其情,同时将其融入民间社火形式,使之生生不息,又有了传承下的创新发展。

羊皮扇鼓舞蹈,主要道具有羊皮扇鼓、鼓槌和角号等。

传统的羊皮扇鼓,外形犹如一面大葵扇,呈椭圆状,以铁圈为箍,蒙上山羊皮作鼓面,扇面直径通常在一尺五寸左右,上面绘有花纹图案。因蒙制法不同,又将其分为天鼓和地鼓两类。天鼓,是手操鼓圈,悬空,将加工剪制成形的羊皮趁湿蒙在鼓圈上,挂在通风处阴干即成,鼓音大而清脆,声传数里之遥,但经不起长久重力敲打,使用寿命比较短。地鼓,是先将羊皮平铺在地上,随后将鼓圈放置其上,把超出圈外的一绺皮子翻起缠紧,同样阴干即可,鼓音低沉,经久耐用,但晚上使用前要先用火烘烤,否则声音不理想,影响表演效果。

天鼓地鼓,平分秋色,优势互补。不论是天鼓还是地鼓,铁箍上少不了都置有约四寸长的鼓把。鼓把多呈四棱形,下留梅花柄,柄内套三只或六只、九只不等的鼓环。击鼓、抖鼓时富有节奏,声音悦耳。鼓角上有大环,为玉帝;套三环,叫三皇;大环上套九个小环或小铜镲,为九耀星,敲打时这九环呛啷啷作响。据当地民间传说称,羊皮代表的是杨二郎,鼓圈代表的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王,三只右环则代表三宝。

以上主要介绍扇鼓,下面再说说鼓槌。鼓槌,通常也称鼓鞭、鼓条或司刀,长约一尺二寸或一尺三寸,传说是由三宵娘娘的法宝“量天尺”演变而来。早期,材料多为铜条外缠牛皮,后来改用藤条、竹条外缠羊皮条,敲击鼓面的一端用碎布包裹,手持的一端有扣,缚红缨穗子和飘带。

●神秘的羊皮扇鼓

角号,就是牛角号。早期,凡社火队都有几把,师公舞中更是必不可少;如今,可有可无,不是弃而不用,而是太稀缺。

传统古老的羊皮扇鼓舞表演以双双对舞为主。因场面有大有小,组合可多可少。表演时,先吹响号角,舞者左手持扇鼓,右手握鼓槌,或打鼓心,或敲鼓边,腾挪跳跃,旋转自如,边唱边敲边舞。唱词豪情奔放,鼓点变化多端,动作粗犷有力,节奏奔放激烈。

大型组合的表演,时而穿插,时而绕场,游走不定;有时整齐划一,有时聚合开张,各具情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示出五花八门的套路。尤其鼓鞭敲击鼓面时,震动柄上的铁环频频撞击,鼓声嘭嘭,雄壮激昂,颤音不绝,如天边阵阵滚雷;腰铃急促,铁环锒铛,清脆昂扬,似万马奔腾,雄风卷过山川。跳到紧要处,节奏也随之加快,场上的战鼓也跟着铿锵助阵,只听见一片通通咚、隆隆当惊天动地之声,震撼人心,催人奋进。

在典型的环境中,舞蹈自始至终伴以鼓声、环声、铃声以及人的阵阵呼号声,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地反复演示着冷兵器时代招兵、练兵、统兵、交兵、收兵、庆贺等各个战事场景。尤其是牵马坠镫、乱马奋蹄、挂腿、爬山、穿洞、翻架、会兵等一系列动作,与文县白马人池哥昼、麻池傩舞动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羊皮扇鼓的打法有十多种,通常有开钱破纸、请神安神、交愿、招魂、催神等,一种打法一种鼓点,有时鼓声急促,有时鼓声轻缓,有时大起大落,变化莫测。不论哪种打法,却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敲打羊皮扇鼓,不是单一地敲敲打打,更体现在说唱与舞蹈的有机结合上,其规范的传统动作通常还有缠头过脑、背靠背旋转、反耍鼓花、甩胯耸肩、鹦哥松毛、锦鸡窜牡丹、打尖脚、弹脚、摆坛,或上凳击鼓等,而拜四门、缠头过脑、反耍鼓花则是统领整场表演的纽带。整个动作要领,行内人归结为:握鼓缠人不离手,双肩颤抖胯拧动,跳跃旋转风飞舞,动中见静棱角明。同时,融武术与杂耍于一体,展、腾、挪、跳,集全身之力于鼓上,充满了阳刚之气。其节奏时而紧促,扣人心弦;时而徐缓,让人流连。再看那鼓鞭上的红缨穗子,在表演者举鞭敲打鼓面鼓边的时刻,随着声浪在频频翻飞,只见红光道道,如龙蛇吐信,似彩虹飞舞,耀人眼目。

可以看出,这种鼓舞与源出于宋代“迓鼓”进而流行于陕北的安塞腰鼓、河南开封的盘鼓、兰州的太平鼓、山西的威风锣鼓根本不同,也不属于一个体系,因为比其更早更原始。另外,在活动形式上又与汉民族文化中的道教、佛道等形式截然不同,显然,体现出了浓郁古老的氐羌文化特征以及羊崇拜习俗。 wSYwFkZM93n1tjgFtu80Afgz3PC+JKxAbgXAhPVvf+XR2AnCD0kRxG0l3LQonI1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