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仇池一带流行的羊皮扇鼓舞蹈,古风不减当年,一直在原生态传承,不但在当地社火中一枝独秀,而且在陇南市“一区八县”社火汇演中也多次摘获大奖,并晋升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更让当地人引以为荣的是受到传承保护的石峡镇羊皮扇鼓舞,于2007年曾组队代表陇南市赴京表演,还上了央视《小崔说事》和《春节大联欢》,从而饮誉在外。
历史上,在仇池一带厚积着地域民族民俗文化的多种信息,成了维系滞后农业区小农经济的精神纽带之一。这里,曾是神话传说中华胥氏踩“大人足”孕育伏羲的圣地,是西汉水上游乞巧风俗中“麻姐姐”原型的生发地,也是不屈的刑天与天帝争位葬首的故地……动人的传说,无字的信史,道也道不完。北部长道一带秦先民“在西戎,保西垂”,养精蓄锐,铁蹄东扩,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大秦帝国;南部仇池山周边白马氐与嬴秦人相伴相生达数百年之久,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白马氐旺族之一的杨氏还建立了前后仇池国以及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地方政权,创下华夏文明历史的辉煌。
据文献资料记载和文物考古可知,秦先民中就有大量氐羌民众混杂,而氐杨政权下又不失先秦遗民后裔。这在生活资源有限,烽烟不息,争食、争地、争主权的特殊年代,居民交错或往来不定,实属常事,只是方国的统治者有所不同而已。况且,秦人发迹的中心地带是西汉水上游,有大堡子山先祖古陵园为证,而后世的白马氐政权延续三百多年,国势几度盛衰,前仇池国治所在洛谷城,仇池山上置仓储,后仇池国治所在历城,也就是今天的西峪坪,皆与石峡近在咫尺。隋唐以降,除文县铁楼、四川平武等地至今仍有仇池白马氐后裔(白马人)繁衍生息外,故园白马氐尽皆融合于当地汉族。
沧海桑田,人是民俗的载体。有了人,民俗才能传承,才能发展,甚至复合、变异,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显然,若离开人这一重要载体,任何民俗将会不复存在。要考察研究白马氐民俗文化,文县白马人是直接的传承者,但我们更不应该忽略仇池故园的遗风遗俗,因为二者之间肯定有相通互补的价值。
古书《周礼·地官·鼓人》记载:“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在古代,鼓是通天的神器,也是祭祀的道具。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大战,始创有战鼓,是数十面神鼓的响声鼓舞了士气,扭转了整个战局。此后,鼓得以创新发展,种类越来越多。“氐出于羌”,“重淫祀”,宗教尚处于原始的拜物教阶段,山神为尊,是迟发展的民族,尤其敲打羊皮扇鼓跳神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的祭祀性舞蹈形式,历史悠远,庄严、肃穆,且又神秘,是民间舞蹈文化中弥足珍贵的活态史料。
如今,白马氐在仇池一带虽消失于无形,但其信仰风习仍在故地承递不息。一些不脱离农耕生产的世家师公,仍在祭祀、酬神、赛社等世俗化活动中担当重任,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师公有一个特殊的本领,据说人神杂糅时代过去后,他们既能上达天庭,又能下通地府,与人相处,与神与鬼相通,设坛、开山、下阴等更是独有的绝活。特别是在大旱之年,民间还多用师公来攒神祈雨。秦人曾在“西垂”养马发迹,尚武崛起,白马氐的祖先额头“竖目”,民间流传的“马王爷三只眼”“杨二郎有天眼”的种种说法,想必不再是空穴来风。白马氐崇拜“三目神”,而师公额头“开山”以替人了还“人头愿”,正是这一信仰习俗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