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一、诗文如意识杨家

白居易在周至写了《长恨歌》等几十首诗,很快传遍长安京兆,连同他几次考试答卷,包括《策林》,也成为众多学子仿效范本。引起了京城里杨汝士、杨虞卿等名流仕人广泛关注。

笔者读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发现一个观点,值得重视。陈先生认为:“盖唐代科举之盛,肇于高宗之时,成于玄宗之代,而极于德宗之世。”白居易正是德宗后期考中进士的。陈先生进一步判断说:“德宗本为崇奖文词之君主,自贞元以后,尤欲以文治粉饰苟安之政局。就政治言,当时藩镇跋扈,武夫横恣,固为纷乱之状态,然就文章言,则其盛况殆不止追及,且可超越贞观、开元之时代。此时之健者有韩、柳、元、白,所谓‘文起八代之衰’之古文运动,即发生于此时,殊非偶然也。”

陈先生给后人凿开了理解研判中唐文坛之窗口,清风徐来,顿觉爽悟:要认识中唐古文运动兴起,首先要弄清楚文体发生了重大变异。运动特征就是把古文、骈文、散文、俗文、小说、乐府长诗熔于一炉,赋予崭新文风面貌,由此完成了“叙写表达人情物态、世法人事之职任”。“而其时最佳小说之作者,实亦即古文运动中之中坚人物是也”。为了说明这个论点,陈寅恪先生特地撰写了《韩愈与唐代小说》一文,首发于美国哈佛大学,“其要旨以为古文之兴起,乃其时古文家以古文试作小说,而能成功之所致,而古文乃最宜于作小说看也”。元稹因小说《莺莺传》名噪文坛,白居易胞弟白行简,其代表作也是小说《李娃传》。白居易《长恨歌》等系列作品,均以叙事为主体。《长恨歌》既成,进士陈鸿还要配上一篇《长恨歌传》,正是文体扩张互动之举。陈寅恪先生甚至认为,《长恨歌》也是新兴“小说中之诗歌部分也”,并举同期李公垂(李绅)之《莺莺歌》为例,说是同样一种体例。看来,文体创新实乃文坛复兴之重头,值得今人长思。老八股文章陈词滥调,哪里还有生命力,哪里还有人喜欢呢?

中唐诗歌群体人脉广泛,连扩张带互动,不仅形成了一代文风,也演进改善了文官仕人的生活方式。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总结他与元稹等友人交往时说:

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

炮制和鉴赏佳诗美文,成了中唐上流社会沟通交往的精神食粮。《长恨歌》传诵京都,引发众多诗友交流,迅速扩展了白居易社交朋友圈。

正因为如此,白居易的人生命运也在发生变化。

长安城里,有名流杨汝士、杨虞卿、杨汉公、杨鲁士等同族兄弟,备受文坛尊重,杨氏家族在政治、文学多方面享有声望,人称百年不衰“靖恭杨家”。“靖恭”,指杨家累世居住在城内靖恭坊。

杨汝士亦有诗誉,且自认不在元、白之下。他引领诗坛酬唱往还,靖恭豪宅十分热闹,白居易虽与杨汝士并不相熟,与杨虞卿却久有交往,早在宣州乡贡备考期间,二人已经相识。白少府凡从周至回京,便是杨家常客。查《全唐诗》可知,白诗中涉及杨汝士者,多至三十余首。白居易重友情,诗文唱和有来必往,兼多酒趣,在诗友圈中极受欢迎。

白居易在新昌坊租房而居。聚会酒后,常常留宿靖恭坊不归。一位独身大咖,其婚事必受友朋关注,有意无意之间,白居易在靖恭坊结识了杨汝士胞妹,也是杨虞卿从妹。才子与千金,相互留下不错印象。唐代仕人筹划婚事,有个规矩非常苛刻,即仕人不得娶平民之女为妻。先前白居易与湘灵痛切分手,很可能受到这条规矩制约,尽管当时白居易还不算仕人。

后半夜,白居易在杨家大院耿耿难眠。索性从榻上披衣而起,踱步院中,吟得《宿杨家》一首:

杨氏弟兄俱醉卧,披衣独起下高斋。

夜深不语中庭立,月照藤花影上阶。

夜深不语,独立庭中,诗人是否想念着湘灵?诗中没有明示,留给后人去猜。

白居易在杨家纵酒吟诗,多日不归,有一回连续住了十几天。这就超出了寻常诗友交际,很有些联姻亲戚之意了,白诗《醉中留别杨六兄弟》曰:

春初携手春深散,无日花间不醉狂。

别后何人堪共醉?犹残十日好风光。

请看,从春初到春深,白居易舍不得离开靖恭坊。临到分手还说:“数日非关王事系,牡丹花尽始归来。”表示过不了几天,还要回来接着喝。想一想,如果没有杨家千金勾魂摄魄,仅仅是杨六兄弟友情,恐怕不至于如此吧。 bppx8UK0nZsS+9kkd2jO60er/f74cBD1vL/XJfPZGN6AtFh2kyWf18nlcu1sxg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