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终南山诞生《长恨歌》

白居易在周至,感叹农妇拾麦穗充饥,愤懑宦官蛮横采造,现实生活就是这般糟糕。而白乐天又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之人,他交游广泛,常与友人纵酒吟歌,才华横溢而心胸豁达。畿县周至,配置县尉二人,除了白居易,另一名县尉叫作李文略,估计也是一位单身汉。李文略的存在,对白公周至生活是个安慰。据县志记载,白县尉当时断过一个案子,说城西赵乡绅和城南李财主打官司,争夺田亩。双方都是大户,通过衙役给县尉送礼,又是送鲤鱼,又是送西瓜,并分别将鲤鱼和西瓜里头装满银子,当即遭到白县尉拒绝,赵、李均被白居易判处了“买衙贿官”之罪。这位同事李文略毫不迟疑站到了白居易一边。请看白居易赠送李文略这首诗:

低腰复敛手,心体不遑安。

一落风尘下,始知为吏难。

……

赖有李夫子,此怀聊自宽。

两心如止水,彼此无波澜。

往往簿书暇,相劝强为欢。

白马晓蹋雪,渌觞春暖寒。

恋月夜同宿,爱山晴共看。

野性自相近,不是为同官。

(《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

同为“趋走吏”,两位少府性情相近,不仅是可靠同僚,更是一对亲密挚友。也许,白居易牵挂元稹而不得见,转而对身边好友更加依赖。

周至县才俊辈出,白居易身边不乏其人。除了好同事李文略,还有隐居赋闲的名流王质夫、进士陈鸿、尹纵之等多位好友。有一次,白居易背着酒葫芦,要找尹纵之对饮,竟然冒着风雨,一路寻去,踏行山道三十多里,可见苦闷中人,内心狂野,此酒非喝不可。这位尹先生满腹才学却珍珠土掩,未能得到科举赏识,白居易这首《见尹公亮新诗,偶赠绝句》,道出了深切同情:

袖里新诗十首余,吟看句句是琼琚。

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字书。

一个写出句句美诗的才子,找不到如意出路,比不上权势公卿们一封推荐信啊。

一群失意学士,扎堆儿纵酒妄议朝政,诗情迸发,互有促动。白居易为官周至时间不长,却留下了《观刈麦》等三十多首好诗。更有流传千载的《长恨歌》也诞生在周至山中。《长恨歌》绝唱,摇心撼肺,如此精绝大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内中缘由颇多意趣:《长恨歌》横空出世,离不开挚友们的纵酒环境,也离不开王质夫和陈鸿的鞭策助推。

这年(806)年底,天气清寒,白居易约了王、陈二友,同聚终南山仙游寺畅饮。举杯议及安史动乱,放谈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斥责杨国忠荒淫专权,天下沸怨乃至战乱祸国,同声感叹何其沉痛?酒酣面热之间,王质夫和陈鸿力劝白居易据此史实而成诗。两人一左一右轮番敬酒,见白居易于沉思中并未推辞拒绝,玉、陈便大呼“三日为限”,即请白居易独自落脚本寺,就地开工。王、陈告辞下山,约定三日后携酒复来。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宽广丰厚,其一为反思先朝皇帝因奢欲而误国,与诗人一贯主张和政治思想相一致。前头提到《策林》第二十一篇,直陈君王奢俭明昏与国家兴亡有着因果关系,读者稍作温习即可体味。

三天到期,王质夫与陈鸿急不可耐奔向仙游寺,要看一个结果。但见白居易倦伏于案尚未醒来,案头诗稿杂陈,蜡泪成堆,《长恨歌》已成。寺内住持相告:自二位去后,白少府三日未出寺门半步,斋室灯烛彻夜不熄,出来解手也是疾步匆匆,失魂落魄而废寝忘食,可是吃了些苦头呢。

绝世长歌,由此诞生。王、陈二友捧读吟诵极为振奋,推拥白居易一醉再醉。

大唐王朝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此前一百三十七年强盛,自此而衰。《长恨歌》牢牢把握住这一历史转折点,又以亘古不变的爱情悲剧作为叙事主线,将国家大事与人性抉择结合为一体,搅动了读者悲剧情怀,一经传诵,朝野震动,千百年间研评鉴赏从未衰减。清人赵翼,向以发展眼光看经典,反对厚古薄今,其《论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就是这样一个不崇前贤的大评论家,唯将《长恨歌》断评为“千古绝作”。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价《长恨歌》:“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赵翼认为,白居易有了《长恨歌》和《琵琶行》之双璧,即使没有白氏全集,“此二诗已自不朽”,“且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似平易,其实精纯”。评价之高,至为罕见。更多评论家,认同白居易乃妙解音律之人,《长恨歌》韵律转折行云流水,音节运用铿锵嘹亮,熔文采、声调、情意于一炉,不啻戛玉锵金,境界高深。

当然,负面声音也是有的。如诗人杜牧,因对待某些人事看法不一致,曾贬损元白诗作色情艳俗,“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不过,杜牧也承认白诗具有强大渗透力,说白诗“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传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你看,白诗就像气候寒暖一般,浸入肌骨而不可拒之。还有明代王世祯和王世懋,清代王夫之等人,也惯从色情淫乱角度发掘问题,对白诗提出批评,如同道德家曾经批评流行音乐是靡靡之音那样。

《长恨歌》全篇一百二十句,八百四十言,应是白居易第一首长诗。王质夫当即铺纸援笔,将全诗抄录下来,从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到末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只字不丢不错,担当了这首名诗首位传播者,陈鸿尤为亢奋,也提起笔来,挥洒一篇《长恨歌传》,作为响应并留存: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

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前进士陈鸿撰。

本传文字挺长,上引一段,把《长恨歌》诞生前因记载清楚了。同时提醒人们:好友白乐天创造出伟大力作,也有俺们乡党兄弟一份功劳啊。

唐代诗文群友真诚交往,扩张互动,纯粹、率性,去虚假,爱知音,个个才华横溢,实为传统文化现象一大景观。古代没有出版社,也没有印刷厂,好诗佳赋全凭逐字抄录,优胜劣汰,更不需要组织专题研讨鼓吹。《长恨歌》从王质夫和陈鸿手中流出,立即不胫而走,好评如潮,白居易名声大振。这一年,诗人正当三十六岁也。

转眼间冬去春来,“深于诗,多于情者”,当红诗人白居易,三十六岁仍然偏居一隅,家室空空。情侣湘灵不可及,相会只在梦中泣,岁月好不孤寂。一日,还是那位终南山下王质夫,给白居易捎来两株幼松和一丛野蔷薇,用以装点县尉住所,慰藉好友孤独生活。白居易谢过质夫,遂将小松野花栽于庭前,唯愿野花能在庭院扎下根来,即时开花。又念及老母亲反复催促婚姻大事,联想到自己周至孤单,吟成小诗一首:

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春。

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

(《戏题新栽蔷薇》)

趣味小诗,透着无边苦涩。

婚姻之事没有着落,元稹的命运也令人牵挂。本来,元稹留在朝中做了拾遗,要比白居易外任基层强出许多。未料元稹锋芒毕露,接连向宪宗皇帝提出《论教本书》等十多条尖锐意见,备受朝中官僚攻讦。又因反对宰相儿子担任补阙官员,进一步得罪了宰相杜佑等人。而元稹只是大考成绩突出,身在朝中并无根基,权臣杜佑迅即找茬儿,把元稹打发到河南洛阳,也贬为一名县尉了。可叹这位精英才俊,元和元年(806)初夏任拾遗,当年九月十日即被贬离京,只在左拾遗岗位上干了八十三天。白居易身在郊县,知道消息后毫无办法,连话别相送都来不及,只能对好友寄以无限同情。一首《别元九后咏所怀》,满目悲凉:“零落梧桐雨,萧条槿花风。……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好友历经挫折远去,使白居易一想到皇城便觉得空空落落。元、白相知相通,互为依存,难以替代。

谁知祸不单行,元稹贬谪洛阳不久,其岳父、老母又相继去世,悲苦连连。元稹只好拖着病体返回长安,为母丁忧。白居易得知后,急忙嘱咐自家母亲,从郊区赶到城里元家,照料元稹治病诊疗,又拿出一部分俸禄,资助元稹渡过经济难关。病中元稹拜托兄长白居易,为老母郑氏写了墓志铭。

趋走逢迎的周至岁月,把白居易搞得身心俱疲。“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闲”(《病假中南亭闲望》),而在病休之际,他忽然发现,自己未满四十却生出了白头发,这让他吃惊,“白发生一茎,朝来明镜里。勿言一茎少,满头从此始”(《初见白发》),唯到此刻,白居易更加理解了杜甫,老杜能做县尉而不做,宁愿去看守库房,确有道理。

白居易履任周至一年多,收获还是很大的。他切实体会了底层民众生活疾苦,亲眼目睹了政治生态日渐腐败,从《观刈麦》《长恨歌》《宿紫阁山北村》等创作中,真正发现了诗歌的现实意义和无穷魅力,掌握了使用诗歌这一艺术手段,表述政治主张,鞭挞丑恶现象,自在地抒发对待人生万物的真实感悟。周至为官阅历,对于一个抱负远大的青年才俊而言,正是走向成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是弥足珍贵的。 JZbZPKqJBlPkRiaLTlIfd4sxSylhq12r0hwcw1FNHYey1nEmuUArD0q+hld7tN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