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共同治理的理论缘起:从“单边”到“共同”

一、从管理到治理:治理概念的提出

管理是人类文明及社会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代汉语中,“管”是名词,一种细长但中间为空的物体,闭塞视为堵,通行视为疏,有堵有疏即为“管”;“理”作为动词有理顺、剖析之意,作为名词则有道理、规律之意。管理一词在古代最初是指掌管事务,表示掌管、管领、管摄、管治、经理的意思。在国外,管理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管理是“Administration”,指的是应用科学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狭义的管理是“Management”,学界对狭义的管理有较多说法与界定:①决策说。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决策” 。②指导说。“管理科学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认为“管理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③工具说。彼得·德鲁克( Peter F.Drucker)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 ”。④活动过程说。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明确指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认为管理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⑤知识文化说。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管理是一种系统化且到处适用的知识,也是一种文化

治理一词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操舵”,后引申为控制、指导或操纵,《牛津词典》对其的解释是政府行使权威并进行控制。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调整改造、整治调理两种意思。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私机构管理共同事务方式的总和,是使不同利益冲突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既包括正式的制度与规则,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该词主要用于国家层面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中,国内外政治、经济、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将该词的运用发挥到顶峰,治理一词也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国外学者对治理的理解目前有:①管理范式说。库伊曼(Kooiman)认为治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涵盖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制度,是一套所有参与者都能参与的运作模式。②互动过程说。法国学者玛丽·克劳德·斯莫茨(Marie Claude Smoltz)认为治理不是规则、制度、活动,而是一种互动过程;韦勒认为治理是多中心协商的互动过程。③管理机制说。罗西瑙(James.N.Rosenau)认为治理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未得到正式授权的管理机制。④组织形态说。英国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教授认为治理是所有参与者形成的一个自主网络;罗伯特·罗茨(Robert Prosine)认为治理是强调信任、合作、互惠的自身网络组织。国内学者对治理的理解主要有:①新公共管理。毛寿龙认为治理是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介于统治和具体事务管理之间。②管理方式。俞可平认为治理是公私机构共同管理事务的一种方式 。③社会协调机制。张璋认为基于治理提出的自组织,为协调社会行动中的政府和市场进行了补充,借助制度化的谈判达成共识并促成多方合作 。④权力平衡机制。龚怡祖(2010)认为治理的实质是在多元化社会变化中重建力量平衡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机制,包括建立价值平衡、利益平衡与权力平衡。

管理与治理的区别主要在于:管理更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以决策、执行、控制和效率为导向;治理则更强调利益相关者权利平衡,注重参与、合作、协商、对话。在运作方式方面,管理为垂直的科层制管理,治理为多元主体互动与合作网络。治理概念的出现晚于管理,管理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场景,而治理是伴随规模扩大后管理危机发生而出现的,是对管理危机的一种补救方式,更强调权力运用的艺术,更多的是关系调节和权力制衡,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从单边到多边治理:大学共同治理概念的提出

从大学管理到大学治理。 大学治理是在大学科层制管理弊端频出的背景下产生的,优化大学组织架构有必要区分大学内部的管理与治理,学界对此进行了较多研究。李福华(2008)从概念和边界两个维度对大学管理与大学治理进行辨析。概念及内涵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目标上,大学管理是为了达成组织既定的目标,而大学治理则是平衡各利益相关者权责利关系。②导向上,大学管理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效率导向型;大学治理则重视战略规划,是战略导向型。③主客体方面,大学管理主体是学校内部的管理者,客体是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大学治理主体则是学校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治理客体是人及组织。④实施手段上,大学管理常用的手段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而大学治理则通过一系列制度与机制来达到治理、激励及约束等目的。⑤沟通方式上,大学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沟通方式;治理不只是居高临下、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过程,其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和共享管理;治理具有整体性和框架性,是组织之间及其成员相互依存的关系结构;治理是在公共目标支配下的强调效率的管理活动。大学治理则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沟通。⑥政府发挥的作用方面,在大学管理中政府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在大学治理中,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发挥作用,但不干预大学具体管理过程。两者边界范围的区别主要表现有:一是时间上,大学治理活动晚于大学管理;二是学校规模上,管理职能在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占据主导地位,治理职能在规模较大的学校占据主要地位;三是制度上,治理的基本前提是在学校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背景下,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事务。

周光礼(2014)认为治理和管理在关注点和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是决策制定与决策执行的区别。 大学治理关注大学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大学管理关注大学决策的执行过程。 二是政治性与技术性的本质区别。 大学治理的本质是政治性活动,因其主要探讨大学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利的划分及实现利益主体间的分权制衡的机制。大学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技术性活动,它强调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校长与董事会共同参与制定大学战略规划,是两者在大学战略管理层面的交叉之处。

总体而言,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内涵、出现时间、应用场景、运行过程及运行方式上。大学治理比大学管理出现得更晚,应用场景适合更大规模的学校,侧重决策的做出,运行过程中注重平衡各方利益,以多方主体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达成合作与共赢。基于此,我们认为大学治理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过程。

大学治理的本质。学者们对大学治理的内涵与本质进行较多探讨,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大学治理的制度安排说,认为大学治理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张维迎认为“大学治理的基本问题是用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保证目标和理念的实现。大学的理念要通过教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所以如何选拔和激励大学教授是大学治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是大学治理的结构与过程说,认为大学治理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果与过程。 盖尔(Gayle)认为,大学治理的实质是“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 。周光礼(2005)认为,“大学治理就是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决策的结构和过程,其核心在于解决大学决策权力的分配问题”。 三是大学治理的权力关系及配置说,认为大学治理是处理大学内外部各权力系统之间的关系、权力配置以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力量平衡。 张维迎(2003)认为,大学治理结构必须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能以现有的教员或学生的利益为目标。龚怡祖(2010)认为,大学治理结构的实质是遵循大学内在逻辑、平衡大学运行中的各种力量,主要包括大学与政府、市场、社会的利益关系,学术与政治、经济、法律的价值关系,大学内部各种力量(特别是行政系统与学术系统)的权力关系,从而帮助大学适应现代社会复杂的环境、引导并推进大学治理发展水平的“超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周光礼(2014)认为,高等教育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处理系统、大学、基层三个层级的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加强大学治理,特别是实现共同治理,是大学管理创新的关键(刘献君,2015)。治理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过程。治理本身即包含了共同治理之意,之所以提出共同治理,意义在于特别强调治理的“共同性”“民主性”。共同治理中的治理结构包括决策类型结构、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高校在治理过程中要确立共同目标,实现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决策,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大学共同治理的过程中,实现治理的共同性、民主性,提高决策效率,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bnbipTPDw9vBLTUJI1ysJJMu3FM64E2aKNxwVJNGxWAuv8Y7L83qDGpnP6y8Ut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