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市场导向期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转入垄断时期,大学的发展更加全面地与社会需求相互结合,高等教育领域实现了由“象牙塔”向社会“服务站”的转变;同时,政府借助市场力量间接地影响大学,或者将市场竞争引入高等教育领域。20世纪之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高等教育的走向更加受到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大学被视作一种产业并以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来办教育,形成高等教育的市场导向模式。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大学规模扩张,而政府能够提供的财政十分有限,高等教育转向收费制度。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多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采取缩减教育经费措施,通过市场来调控大学的运作方法。

英国是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发源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滞胀使得英国高等教育经费不断紧缩,政府通过“大市场,小国家”的理念来推行高等教育治理变革。政府依然秉持“支持而不控制”的原则,将公司化经营理念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开启了市场化改革之路,主要表现在:经费方面,实施削减政策和竞争性拨款方式;教师聘任方面,取消教师任期终身制,推动实现教师聘用的市场化;管理方面,采用公司化的管理理念,成立董事会经营学校,引入绩效指标和评估手段,重视高校管理效率。

法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路线较为温和与渐进,政府通过分权寻求对高等教育责任分担的伙伴,从而提高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率。国家解除对大学的强制管控,通过与学校签订计划合同和目标合同,建立行政契约关系。其市场理念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适应与回应,如课程设置体现工业界需求、开展校企合作等。

这一时期,除英国和法国外,美国、德国等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治理变革也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引入竞争机制、绩效拨款、中介评估、校企合作等方式。总体来说,高等教育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利用。 +88fyFuQIAnSP3y6Wsgzj3w3ngk5enypoPBRSwg+B9pw3rRzL3ipENbMv1n6aDg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