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朵小红花》选择了很惨的故事,直面了很软的情感。生活化的内容,以及一批戏骨的实力演绎,让电影具备一定文艺的质感,然而喜剧化的呈现,以及自带流量青年偶像的加盟,又为电影加持了十足的商业的卖相。尤其是易烊千玺在电影中的表现可谓惊喜,时下对于“鲜肉”“流量”争议不断,或者我们可以说,易烊千玺通过这部电影做了最好的“流量示范”。《送你一朵小红花》已突破10亿票房,并成为中国影史第79部10亿票房的电影,同时获得较高观影满意度。“鲜肉”与“实力”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有实力的鲜肉”为一部应该值得被更多数观众可见的电影“引流”有何不好?
与导演韩延以往的电影作品《第一次》《滚蛋吧!肿瘤君》《动物世界》等电影相比,《送你一朵小红花》顺接明显。内容方面,导演延续对疾病(尤其是抗癌)主题的关注;形式方面,惯以“两个世界”为特点,即展示现实的客观世界以及虚幻的心理世界,《送你一朵小红花》的不同之处也就在于直接展示一种“平行世界”;再者,导演一贯善于选用当红演员,就如在《第一次》中选用赵又廷,《滚蛋吧!肿瘤君》选用白百合、吴彦祖,而在此次选用易烊千玺以及新晋“谋女郎”刘浩存。另外,在《送你一朵小红花》中也不乏导演对以往执导电影的自我指涉,如在电影结尾对《滚蛋吧!肿瘤君》的展示,而即便易烊千玺那句流行于网络的“我脑子有病”,其实也是在《动物世界》中由男主角在开篇就直接说出来的台词。
除了以上的各种相似,最显著的不同可谓是导演此次的进步,即与导演以往电影相比,《送你一朵小红花》在各个层面是有明显进步的。电影的情感空间更丰富、更有分量,观众更易于产生共鸣,从而有更多深入思考的可能。
电影开篇便指出这是一个发生在普通工薪家庭的癌症病患的故事,而且男女主角都是病患,但电影没有直接跳进悲苦、悲伤的情绪,依旧注意笑点的积累,并借助此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后半部分发生转折,男主日夜期盼的梦想之旅伴随阳光女主病情的复发戛然而止,伴随女主的死亡,影片情感落入低点。然而电影没有持续且进一步地沉浸于伤感,无论是男主角,还是男主角父母,都在进一步思考生命,努力进行着疗愈,试图完成重新的建构。
易烊千玺饰演的男主韦一航一开始呈现一种不逊、反叛、疏离的状态,而这背后实则是与之对立的自卑、孤独、惶恐。易烊千玺此次演出十分出彩,乃至弥补了电影其他方面硬性的不足。他的细节表情、动作都拿捏得当,为这个角色立了十分有吸引力与观众缘的人设。刘浩存饰演的女主马小远的出现,给韦一航带来的不是一般病友式互助互慰,其影响深入精神肌理,从而帮助男主积极看待生活,重新面对疾病或死亡。而这种影响乃至于在女主离世之后,还支撑着男主继续面对未来未知的生活。马小远是容易被喜欢的角色设定,即便这样的设定是有意为之的阳光化处理,同样作为一个癌症患者,其快乐阳光的展现是对追求幸福生活的形象化处理,而后其疾病复发,也传达出一种对生活无常的无奈。人人都会喜欢马小远,但马小远带给观众的不仅是阳光、快乐与信心,同时伴随不可抗拒的无奈与残酷。
对于电影,目前不乏批评的声音,诸如刻意的煽情(尤其是小女孩父亲在医院门口吃牛肉饭段落)。不得不说,从创作角度,这部电影存在明显不足。仅与《我不是药神》相比,《送你一朵小红花》矛盾冲突较弱,远不如《我不是药神》那样到位、直接、有力。只有残酷到极点,才能感受平凡生活(或者平凡地活着)的可贵,何况生活远比电影更加现实、残酷。或者出于一种对希望的描绘,《送你一朵小红花》隐藏了更多真实的东西,对于残酷、痛苦尚处于浅层次描摹,由此难以彰显主题。而在电影结尾,电影的整个节奏显得失控,使其产生冗余感,这也严重影响观众的观影心理节奏。
诚然,电影存在显著不足。然而观罢这部电影,个人却愿意忽略诸多不足,不加犹豫地界定这确乎是一部好电影。这样的评价并非源自电影视听语言、剧情创作本身,而是更多置于当下的复杂语境来看,这朵“小红花”十足珍贵。
不大的电影带来很大的诗意,“平行世界”与其说是一种幻想,不如说是一种相信生活与积极生活的态度。《送你一朵小红花》的确存在明目张胆的催泪与煽情,但是看罢电影,想必更多观众不是沉浸于对“惨”的回忆。电影对苦痛的直面成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无法认同个别关于电影在“比惨”的评价,与其说电影中存在“比惨”,不如说电影更多是在传达没有人是容易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思,没有所谓的大团圆结局,然而相信观众走出影院时,在这样一个全国多地出现“霸王级寒潮”的冬日,可以使观众在心里产生一种温热的希冀,哪怕这种温热可持续的时间有限。
2020年,全球电影的全产业链条都遭受来自新冠疫情沉重且精准的打击,对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影院关闭,产业长时间基本处于停摆。我们似乎从未如此渴望着走进影院,渴望着观看电影。这一系列的“渴望”除了新冠疫情背景之外,同时是在“胶片已死”以及全球文化数码转型的语境之下。
新冠疫情流行的时候,即便个别电影依旧与观众见面,但也是“院转网”的模式。加之当下流媒体平台冲击,影院存在是否必要,乃至“电影是什么”这些原本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再次失去了可以合法化、精准化的解释。无论电影拍摄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重访电影本体成为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而在这个复杂的时刻,看到《送你一朵小红花》,于我个人而言是非常惊喜的。读者大概会疑惑为何牵扯了这么多看似与电影内容本身都无直接关系的背景与语境,而且这原本也不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没有影史指涉,也无浓重迷影精神的传递。然而恰好就是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在影院观看了这样的一部电影,观影行为前后就生成了丰富的意义。
电影最初的发明是在复制现实,然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特殊媒介,其艺术的合法性与独特性的确立却在于电影最大的美学追求都是一直在超越这种对现实的机械复制。观众走进黑漆漆的影院,对着那块闪着光亮的银幕,而重新发现和认识现实或事实。想到那句伟大的口号“电影作为艺术”(德国理论家鲁道夫·爱因汉姆著《电影作为艺术》),电影缘何可以作为一门艺术,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发明?再思索这个问题,或者其中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回答就是电影让观众感受生命的悸动。
面临流媒体与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电影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然而目前尚不能定论。然而在有的大片追求感官吸引力,或有的小片喃喃自语时,我们应该确信,仅仅追求几个D的视觉特效或者缺乏信仰与观念的影像都难以撑起电影未来的重任。
当我们坐在影院对着那个闪光银幕的时候,我们持续接收着的涌出来的信息都是什么?这是应该思考的问题。电影终究应该是重视人的情感的媒介,依旧应该是那扇洞见人类丰富情感的窗。当我们面临史无前例的、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当我们在热议“打工人”“内卷”,当作为传统影院艺术的电影面临新技术冲击、解构的时候,2020年最后一天绽放的这朵“小红花”,从不同角度来看,有不同的样子,但是总体看来,都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