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众暑期档电影中,《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可谓是最被观众期待的。早在之前,周围很多人便说就等《封神》上映,而现在《封神》终于与观众正式见面。
我个人对于《封神》的预期是复杂且矛盾的,一方面,近些年看过如《送你一朵小红花》《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我爱你!》等温情脉脉、体量小而感受大的国产中小成本电影,也看过《战狼2》《红海行动》,以及《流浪地球》系列和《长津湖》系列等呈现“重工业美学”的国产现象级大片,然而对于典型的中式古装魔幻大片(乃至“巨片”)好似很久不见。即便中间曾有《诛仙》《晴雅集》等电影零星出现,但带来的观影体验也极有限。由此,对于斥资30亿制作,集合动作、魔幻、神话史诗的《封神》自然有所期待;而另一方面,对于看惯中式古装魔幻大片的我们来说,又可以明确“预见”《封神》成为一部“烂片”的可能,毕竟《封神》精准踩到所有可能成为烂片的槽点与雷电,诸如泛滥成灾的古典神话文学改编、全明星与高颜值(或者索性成为“鲜肉化”)演员阵容等。再有就是,在此之前的《封神传奇》凭借同样的“点”(全明星、大制作、东方魔幻)而烂出天际,导致《封神传奇》一出,《富春山居图》亦无法争锋、退避三舍。由此,对于《封神》也不敢抱有过高期待。
观影心理如上,走进影院,看罢不得不说,虽然片长148分钟,然而在快节奏叙事、视听大轰炸下,观影过程并无睡意,气势恢宏的场面带来充足视觉狂欢。表演方面,李雪健一如既往地“用劲儿”,精准、深入、可信,其余演员也都到位,一众新人演员也是可圈可点。总体看来,《封神》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算是值得购票走进影院的观影选择,而其7.7的豆瓣评分也可佐证这点。而对《封神》的评价,总体可从“市场”与“男色”两个关键词着手。
《封神》是会有市场的。上文提及《封神》精准踩遍烂片雷点,而《封神》在映前依旧有很强观影吸引力,而这吸引力不外乎三点:第一,导演乌尔善已有品牌效应,以往作品《刀见笑》《画皮Ⅱ》《鬼吹灯之寻龙诀》等颇有口碑,尤其在《画皮Ⅱ》之后,乌尔善更成为国内魔幻电影代言,此次接手《封神》让观众有一定信心。第二,“戏骨+新人”的演员阵容有惊喜,李雪健饰演的西伯侯姬昌仁爱智慧、费翔饰演的商王殷寿霸气神武、夏雨饰演的申公豹奸猾黑暗、袁泉饰演的姜王后优雅高贵、黄渤饰演的姜子牙智慧谋略,而其他诸如杨立新、丁勇岱、高冬平饰演的伯侯虽然出场时间十分有限,但也贡献了全片最精彩的“四质子弑父”的戏剧段落,印象深刻。除实力演员外,大胆起用新人担纲重要角色亦是演出亮点,经过海选,新人演员条件出众,妲己演员娜然自具异域、妖娆,而陈牧驰、此沙、侯雯元等男演员更是一批“行走的荷尔蒙”,在电影系列预告中已成功撩起观众。第三,《封神演义》的故事具备深厚中国观众基础,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具备很强观众接近性、共鸣性,而近年脱胎于《封神演义》的动画电影《姜子牙》《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杨戬》等的成功可见一斑,且也为最新电影提供一定观众基础。《封神演义》充满人/神个体命运约束与抗争的力量博弈,关乎权力与爱情、关于爱情与友情、关于忠诚与孝义等重要问题,经由神话故事,反思人性、反思现实,有国家民族宏大叙事,也不乏个体内心变化与成长经历,观众有可能寻得共鸣。此外,《封神演义》全书皆“武行”,从头打到尾,且并不凭借身体搏杀,而是全靠神力与神器,这样一部十足神话题材电影,势必要求视觉效果大气磅礴、奇妙壮美、刺激惊险、震撼人心。由此,以往被观众吐槽的“视觉轰炸”反而精准嵌入该类神话题材叙事与呈现,且为其提供坚实视听支撑,类型与技术天然嫁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封神》气势恢宏的场面也的确让观众再度感受中式大片魅力。
当把《封神》放置于中式大片维度下,就有必要进一步从市场角度讨论作为中式大片的《封神》的意义。对于“大片”一词的使用比较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在这一年国家电影局允许以分账方式每年进口10部美国电影(且多为大制作电影),《亡命天涯》便是被确定的首部进口电影,自此开启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内地的掘金之路。自此,好莱坞也被形容成“狼”,中国电影开始了“与狼共舞”的时代。
据悉,《亡命天涯》当时在国内六大城市上映,观影人次达139万,票房收入1 127万元,且在多地达到一票难求的效果,成功盘活中国电影市场。观众及电影人惊讶于电影的紧张叙事、精彩画面之外,支持其呈现的电影工业技术也引发关注,在此也印证“电影的确是一门工业”。而后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凭借3.6亿票房占据内地票房之冠11年,更是明确大片的市场威力。2010年的《阿凡达》在中国内地收获13.2亿元票房,中国成为《阿凡达》在海外的最大票仓,且掀起3D与IMAX巨幕电影风潮。因为好莱坞大片影响,中国电影在来自外部的全球浪潮与来自内部的市场进程双重作用下,也开启了大片时代,而开启的标志便是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北大张颐武教授曾多次提及他在北京五道口电影院看《英雄》的场景,称之为“一生难以忘记的场面”,在那个寒冷冬天的夜晚,观众热切渴望《英雄》的放映,自那之后中国电影的命运亦改变,《英雄》的放映竟成了世纪之交中国电影的象征性时刻,正式宣告中式大片的生成。而中式大片的出现意义不仅局限于“图存”,更承担着与好莱坞大片角力,乃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软实力功能。
中式大片在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强劲的好莱坞大片冲击下生成,至今已经走过20余年。从《英雄》《无极》《夜宴》《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古装武侠大片,到《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伟业》以及“我和我的”系列等主旋律大片,到《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系列以及《长津湖》系列,也包括《封神》等被研究者称之为具备“重工业美学”的“重工业电影”,中式大片的探索与发展从单一走向丰富,逐步完善中国电影创作及生态的多元态势格局。
可以说,自1994年之后的每一次观影狂潮都是“大片”给的,而更欣慰的是,经过30年,中国已经与美国在全球电影市场的地位上并驾齐驱,且中国观众越来越愿意为中式大片买单,以至于近期《华尔街日报》都感叹“这个曾经热爱美国电影的国家如今渐行渐远”,好莱坞大片已经难以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灵药。时下进口的《碟中谍7》也难以与《长安三万里》《封神》等国产片相较。结合三年疫情对电影市场影响的背景,讨论作为中式大片的《封神》的市场性更有了意义,市场依旧需要大片,且需要魔幻大片。
近年,魔幻电影如《画皮》系列、《狄仁杰》系列、《捉妖记》《刺杀小说家》《侍神令》《晴雅集》《诛仙》等相继热映,国产魔幻电影在一众类型序列中愈加凸显,而神话影像便是该类电影占据市场的重要法宝。《封神》根植中国传统文化,这部人、神、妖混同,又涵括英雄成长、时代变革、秩序重建、善恶斗争等主题的大IP为电影创作提供充足发挥空间及展示可能,基于其故事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等已颇丰富,尤其近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及《新神榜》系列等上映,虽未如漫威系列拥有整体系统叙事观,但已大有生成“封神宇宙”创作之态势与走向。封神故事除了情节参差错落,更是兵多将广、张袂成阴,尤其改编为时间要求更加有限且紧凑的电影来说更具挑战,倘若面面俱到则不免兴味索然、言不及义,但过于局部则可能挂一漏万、断长补短。目前综合各个版本改编来看(尤其电视剧方面),1990年版最受好评,且已被经典化。而2014年版与2015年版则被观众评价“天雷滚滚”,同样雷人的就是2016年电影《封神传奇》。即便烂作层出不穷,其实依旧可以看出所有版本都在尝试进行更为现代化的改编,所有创作者都没有满足于机械复制材料,力图满足当下观众的胃口,即便改编的结果令观众更加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封神演义》一切既定“天命”,诸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都着力打破的就是宿命论,即“我命由我不由天”。此次《封神》改编明显,作为“三部曲”之序,按说对宏大背景及人物关系做足够铺垫,但很明显编导都在做减法(当然,这个高概念的处理应该也有瞄准国际市场的考量)。除了对妲己设定的调整,《封神》更为聚焦父子关系,且系双重父子关系,即生身之父与精神之父,电影设计“诸侯质子入朝歌”便为更好服务这一主题。君臣关系也从父子关系带出,由此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等概念都出现。而双重父子关系的设定也引发之后有关“孝”的矛盾与选择,以及回家(或者说重新“认父”)的行动。电影更凸显年轻人的选择,即姬昌对姬发说的“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当然,此台词一出便知是电影着力强调的价值,但这样的叙事(包括“弑父”)已然套路,正如邓布利多对哈利波特说到的“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选择”。不同于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在内外力量催促下的自我觉醒、水到渠成,在当时语境下,如此对话难以发生于父子之间,况且还是时刻多年不见并有误解与冲突情况下,父亲直接对儿子如是说则显得突兀又故意,难以信服与感动。
《封神》具备典型的“奇观”与“吸引力”形态,为观众创造了视觉刺激的场面,且节奏快速紧凑,满足观众的“看快”及“快看”需求或习惯。《封神》题材适合特效呈现,然而其丰富想象也为实际制作提出高要求,得益于近年技术快速进步,电影拍摄与封神故事之间的技术鸿沟得以进一步弥合。据悉《封神第一部》的特效镜头就超过1 700个,视觉效果工作从筹备到完成花费将近四年。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电影大量使用数字技术,斗法过程奇异炫目,且将九尾狐、龙须虎、墨麒麟等呈现银幕;另一方面,充斥气势恢宏的大场面,诸如朝歌城的金碧辉煌、西岐无边的金黄麦田、冀州城战马烈火及冰柱雪花、祭天台的雄奇壮观等,都彰显电影的魔幻大片气质,带给观众视觉震撼与刺激。新媒体时代,影院观影有让渡移动观影趋势,而《封神》这样充满视觉奇观的“吸引力电影”凭借大制作、大场面、大特效,突出银幕/影院观影的独特优势,召唤观众回到影院。
除市场外,评论《封神》必须提及的就是“男色”。虽不乏对狐媚妲己的展示,但《封神》从头到尾满屏男性身体的展露,充满浓重的荷尔蒙气息,早已经弱化“男凝”。作为初代顶流,虽年过六旬,费翔身材依旧壮硕、肌肉有棱有角,其身材每次都是电影见面会的热门话题。而电影中的猛男质子半裸舞甚至比狐妖妲己的魅惑舞步更加抢镜,尤其陈牧驰饰演的殷郊被按照胸肌轮廓捆绑的场面早已上各大热搜。男性身体在《封神》中显然同样构成奇观本身。
身体展现在电影中具备不同含义,在《封神》中男性的阳刚之气系身体奇观重要呈现元素(即便在一系列宣传物料中,“封神男团”也是着力宣传的卖点),电影着力展示男性身体的力量与健壮,甚至表现出对男性身体凝视与消费的沉溺。《封神》中,除高大健壮的初代男神费翔之外,于适、陈牧驰、此沙、侯雯元、黄曦彦、李昀锐个个身材健硕、长相英俊,尤其在“猛男半裸舞蹈”环节,摄影机有意且着重捕捉充满欲望化的身体,全面展示他们赤裸的上身,健硕的胸肌与结实的腹部都充分被展示给观众。由此,《封神》中的男性身体已经成为被凝视、被欣赏的性别与欲望符号。
消费主义语境下,身体的消费价值毋庸赘述,消费文化容许毫无羞耻地展示身体,尤其伴随视觉文化情境,“身体”与“观看”的复杂关系变得更加重要。身体是表达的工具,同样也是被观看所唤醒与塑造。观众对电影最直接的视觉经验来自演员身体,而对于演员身体的视觉认知也与大众的观看趣味构成互动关系,并建构了具备意味的社会文化话题。
当前只论“男凝”已是落后与过时,尤其在男色消费愈演愈烈的当下,我们越来越身处对于男性身体消费的场域。在广告层面,美妆品牌早被肖战、王一博等男明星占据,而非女明星专属代言福利。在影视层面,男性身体裸露越来越成为风潮。“被凝视的女性身体”局面逐渐扭转,在一系列视觉呈现中,“男凝”渐被推翻(当然,这里除了女性的观看,还涉及更多元的酷儿凝视),而这也导致男性形象与男性气质的丰富。当然,这也带来了备受争议的关于带有“中性”与“阴柔”气质的“小鲜肉”男性气质的讨论(诸如《小时代》系列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与呈现)。而早前一直被诟病消费或物化女性的椰树椰汁也开始用一批身着紧身衣的年轻猛男热舞,在直播间利用“男色”带货、“擦边”直播。此外,还有丁真、“淄博鸭头小哥”等一时走红。一个男色消费的时代似已到来!
《封神》中的年轻男性形象绝非“小鲜肉式”的,除“男人之美”外,更加呈现身体力量、英雄气质,强化阳刚之气,而非油头粉面,更非矫揉造作,最突出的就是他们都是拥有“完美肌肉”特征的健美/健身男性身体,契合当下大众审美追求。所以,无论是在宣传中男性身体的出圈还是电影中男性身体的展示,实际都符合当下男性消费的趣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颜值魅力的喜爱本无可厚非,如今看到大量生产以男色为主导的产品也是时代消费的一种走向。回到性别平等议题,看似女性对男性进行评判,但实际都在塑造有关男性的幻想,背后依旧系金钱与利润之手撩拨,并无实际推动女性平等。在一个被资本建构的媒介环境中,个体都是楚门,回到现实,一切未变!就电影及电影营销而言,无论凭借“女色”还是“男色”,借助“眼球效应”或许一时提高话题热度,然而归根结底电影是否回到观众掌声的原因还在于电影质量。何况,对于电影,如果给到观众第一联想就是“五花大绑的胸肌”,何尝不是电影的悲哀?毕竟,除了“胸肌”,《封神》也存在其他看点,而不应只被“胸肌”遮蔽、淹没。
当然,《封神》作为一部直指市场与观众的商业大片总体还是合格的,并且经由《封神》也可带动对其他社会文化议题的思考。尤其当作为“重工业电影”被提及时,《封神》的尝试对于推动相关电影工业体系升级,带动国产影片制作水平提升有一定意义。以往谈及中式大片(尤其是古装魔幻大片),往往被诟病“眼热心冷”“价值错位”“场景拜物”“文化盲视”等问题,也有论者曾肯定“令中国电影得以生存的,将不是《英雄》《无极》式的巨型彩色气球”,这些问题至今或多或少仍影响着观众对该类电影的预期与接受,或者说还在制约着该类电影的创作。但就中国电影市场最近20多年的发展来说,恐怕不得不承认“英雄”式的商业大片依旧有其特殊效用。但是如何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资源与现代生活、当下大众文化(尤其是青年文化)的有效对接,更好借力先进技术生动演绎中国故事将会是该类电影在未来继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同时也是理论问题。
面对剧烈变化与急速发展的电影市场以及不断成长与愈加多元的电影观众,中国电影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与提高,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引导,加强电影生态建构,不仅面向中国观众,更面向全球观众展现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文化,这将是一个电影创作与文化自觉、自信同行的过程。
《封神》三部曲还有两部,对于其表现,留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