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语用学的基本议题和基本思想

如上述定义(22)所示,“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构等各个侧面的研究”,这个清单正好说明了传统语用学的议题。

莱文森(Levinson, 1983/2001)的《语用学》( Pragmatics )是最早的语用学图书之一,可以看作教材,虽然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教材。其目录涉及:① 语用学的范围,② 指别语,③ 会话含义,④ 预设,⑤ 言语行为,⑥ 会话结构,⑦ 结论。这一目录和上述“清单”式的定义正好互相旁证。这本书长期以来都是语用学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难读但必读之书。何兆熊在该书再版《导读》中称其“全面”“写得好”,是“必读书、必备参考书”“至今仍不陈旧”“依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F24)。当然,正如何兆熊在《导读》结尾所言,最近几十年语用学发生了诸多变化,而莱文森的这本书自然就没有预测也没有涵盖诸如礼貌问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新格赖斯语用学(思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以及语用学的诸多界面研究等课题、议题、问题或语用学分支。

梅伊(Mey, 1993/2001)的《语用学引论》(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可以说就是克服上述“双难”的语用学教材,其目录大致如此:第一部分是“基本观念”,包括:① 引言。② 语用学何为?③ 语用学的定义。④ 语用原则。第二部分是“微观语用学”,包括:⑤ 指称与隐含。⑥ 言语行为。⑦ 施为动词与间接言语行为。⑧ 言语行为分类。第三部分是宏观语用学,包括:⑨ 宏观语用学引介。⑩ 会话分析:基本概念。⑪ 会话分析之一。⑫ 会话分析之二。⑬ 元语用学。⑭ 社会语用学。较之莱文森的《语用学》,梅伊的《语用学引论》结构更加清晰,师生可先处理语用学的基础观念和概念,再处理微观语用学,即语用学视角下的语言问题,如音、形、义等各方面的语用问题,最后才研究宏观语用学,即话语(语篇)的语用学分析途径和方法,语用学的学术属性以及它和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还有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语用问题。可见梅伊之作比莱文森的教材多了宏观语用学和元语用学,也更适合师生教学。

格林(Green,1989)的《语用学与自然语言理解》( Pragma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的目录大意是:① 何为语用学?② 指别和前指别问题。③ 指称和意义模糊。④ 非真实条件语义问题。⑤ 隐含。⑥ 语用和句法。⑦ 会话互动。⑧ 面面观(结论)。可以看出,②③章有重叠,都涉及语用和句法的界面之争,以及会话的互动性。

托马斯(Thomas, 1995/2010)的《互动意义:语用学引论》(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又如何呢?其内容包括:① 何为语用学?② 言语行为。③ 会话含义。④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⑤ 语用学与间接性。⑥ 礼貌理论。⑦ 语义结构。各章节强调了交际言语的“互动性”,算是对格林(Green,1989)的继承和发展,新推出的有“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其他方面也是在莱文森和梅伊二著的基础上重述和阐发。

黄衍(Huang, 2007)的《语用学》( Pragmatics )目录如下:① 引言。② 含义。③ 预设。④ 言语行为。⑤ 指别(以上为第一部分:语用学的核心话题)。⑥ 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⑦ 语用学和语义学。⑧ 语用学和句法学(以上为第二部分:语用学的界面)。其特性是,论述了语用学和两大至亲即语义学和句法学的关系问题,而且论述中适量地借用了英语之外的语言如汉语的现象和例句。

伯尔纳(Briner, 2013)的《语用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涉及:① 定义语用学。② 格赖斯含义。③ 格赖斯之后的含义处理。④ 指称。⑤ 预设。⑥ 言语行为。⑦ 信息结构。⑧ 推理关系。⑨ 动态语义学和话语表征。⑩ 结论。可见,伯尔纳不同于莱文森的就是多出的⑦信息结构和⑨动态语义学和话语表征,而⑦和⑨的内容其实就是话语的语义表征及其结构特征。

再看更新的语用学教材,卡尔佩珀和哈夫(Culpeper & Haugh, 2014)的《语用学与英语语言》( Pragma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目录大致如下:① 引言。② 指称语用学(指称语用问题)。③ 信息语用学(信息结构语用问题)。④ 语用意义一。⑤ 语用意义二。⑥ 语用行为(语为)。⑦ 人际语用学。⑧ 元语用学。⑨ 结论。如题目所示,所涉不仅有语用学,还有英语语言的语用透视。

我国出版的语用学教材大抵仿效了西方诸多教材的目录和议题(截至相关书籍的出版时间)。例如,何自然(1988)的《语用学》,何兆熊(1989)的《语用学概要》、何兆熊等(2000)的《新编语用学概要》、姜望琪(2000)的《语用学——理论及应用》、姜望琪(2003b)的《当代语用学》、熊学亮(2008)的《简明语用学教程》等。

也有些教材出现了“与时俱进”的新东西,如,何自然(2003)的《语用学讲稿》涉及语言的模糊性(得力于模糊语言学,有利于“模糊语用学”的兴起)、语用学与翻译(学)的关系(受益于也有利于语用翻译学的兴起和发展)。何自然、陈新仁(2004)涉及语用习得(pragmatic acquisition)、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至于非教材类的语用学图书,所涉及的语用学论题,除了上述这些以外,还有下列议题乃至分支学科:顺应性(adaptability),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信道(channel),突显(salience),移情(empathy),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交际风格,会话类型,韵律,引述话语(reported speech),话语系列,口语话语的转写系统,态度,衔接,连贯,修辞,文体,幽默,互文性,叙事,语用标记,公共话语,真实性(authenticity),电脑交际(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强调(emphasis),语言与法律,读写/识字(literacy),多媒体,手语(sign language),语用学的共时和历时视角,命题逻辑,谓词逻辑,语力逻辑,潜预设,缺省逻辑,实验语用学(experimental pragmatics),互动语用学(pragmatics of interaction),民族志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话语语用学(discursive pragmatics),实用语用学(pragmatics in practice),语言生态(学)(language ecology),历史语用学(historical pragmatics),语用学和二语习得(pragma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语用学和计算语言学(prag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极性、对立和否定的语用问题/研究(pragmatics of polarity, opposition and negation),形式语用学(formal pragmatics)等[见齐恩科夫斯基等(Zienkowski et al.),2011]。 fba5zOgKXGgulkj9LMMVMRFn4es520vmlZofvmGdDVzmfcSHyQwB/+6kmfdZs61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