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3 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同”

两个学科除了上文颇具相似性的十大“困惑”,还有一些相似之处。

第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孟子等先哲的论述就有朴素的语用学和修辞学思想。鞠玉梅(2023)论述了伊索克拉底(Isocratēs,前436—前338)和孔子的相关论述。除却细微差异,两人都注重话语策略,强调合宜性和应变性,“择人而言”“文质统一”“行动有效性”,即关注言行举止的社会实用性,否则不是“君子”

第二,都是对“具体语言运用”(actual use,或乔姆斯基的performance),或“使用中的语言”(language in use)的研究。有别于索绪尔研究范式,即对语言(langue)的研究,语用学和修辞学都致力于言语(parole)即具体语言应用的研究。语用学意在抽象的语言结构性、语法性/良构性和系统性,修辞学则偏重言语的多层性、切当性、意向性和语效性。如果都涉及意义,语用学涉及相对固定的动态意义,即意义的相对单一性,修辞学则关注意义的绝对/浮动动态性、层级性、变异性、选择性等。

第三,语用学和修辞学研究表达意义的最佳方式。两者都基于语词或语句的静态意义,但都要研究其动态意义,尤其是各种微观含义[语词的含义(implication)]和宏观含义[话语的含义(implicature)]的构建和推理。两个学科都要以表达式的字面义、显义、原意用法等为出发点,探讨其半隐义(impliciture)和各种等级、各种形式的含义,包括人际(距离)意义[interpersonal(distance)meaning]、程序意义(procedural meaning)、态度意义(attitudinal meaning)、文体/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

第四,语用学和修辞学都特别关注如何提高表达效果。如果说“话有三说,巧说为佳”,那么语用学和修辞学都关心在一定语境下的最佳表达式,该说就说,不该说就沉默。既然“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该多说就多说。对言说的要求是简单明了,且“克己复礼”,如《弟子规》里所谓“称尊长,勿呼名”“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问起对,视勿移”,造访时“人问谁,对以名”。规劝犯错的父母或其他长辈时要“怡吾色,柔吾声”。关于禁忌语,我们要注意“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然而有时候,“响鼓不用重槌,明人不用细说”“言以简洁为贵”,能少说就少说。出于礼貌的考虑,往往要求言者“说话多,不如少”“言语忍,忿自泯”。质言之,说还是不说,怎么说,说多还是说少,这一切都要看语境,看意向,看对象,即俗话的“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第五,“任何一个词的价值都决定于它周围的环境,如果不首先考察它的环境,甚至连这个词的价值也不能确定”(索绪尔 )。如上述,语用学和修辞学都依赖语境的研究,可以说语境是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共同基础(王德春多次这样说,另见陈汝东,2010:333)。二者的研究中常常言及语境。语用学研究话语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和语效,即语境化的意和效,以探讨话语的语境隐含即表达和推理的规律。语用学的语境是什么呢?根据莱昂斯(Lyons,1977:574),语境是6个方面的“知识”:① 知道自己在言语活动中的地位。② 知道言语活动的时空。③ 知道言语活动的正式程度。④ 知道合适的交际媒介或方式。⑤ 知道如何顺应话题和选择语言或方言。⑥ 知道如何顺应情景和语域。何兆熊等(2000:21)则把这些“知识”分为“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王建华等(2003:91-341)的三类语境是“言内语境”(linguistic context)、“言伴语境”(paralinguistic context)和“言外语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其“言内语境”指“句子语境”(上下文、前后句)和“语篇语境”(段落、语篇),“言伴语境”指“现场语境”(时间、地点、场合、境况、话题、事件、目的、对象),以及“伴随语境”(语体、风格、情绪、体态、关系、媒介、体态语以及其他各种临时因素),而“言外语境”指“社会文化语境”(社会心理、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时代环境、社会心理),以及“认知背景语境”(整个现实世界的知识、虚拟世界的知识)。“修辞(学)的原则”是“结合现实语境,注意交际效果”(张弓,1963:3-9)。修辞学的语境,在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叫作“情境”:修辞的“第一要义”是“适应题旨情境”(1997:8,11)。“题旨”指“立言的意指”,就是话语内容,含字面义、显义、命题内容、原意(用法的)解读。“情境”则是适合该“题旨”发出的交际目的、对象、时间、地点等(1997:10),书中还说“情境”就是“六何”:“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1997:7-8,所谓“六何说”)。可见,语用学和修辞学都重视语境及其研究,而且两者的“语境、情境”具有大致相当的所指(见§4.4,§4.5.8)。

第六,传统语用学和传统修辞学都局限于一些经典话题的研究,前者总是研究语境、含义、预设、语为、指别、语效、顺应、关联等,后者总是研究修辞格、情境、效果等。换言之,两个学科同样具有课题局限性。

第七,黎运汉、盛永生说得对,两个学科都研究使用者依据主旨和语境来“选择使用”语言文字(资料),都是动态地研究语言(2010:27-28)。他们还说,修辞学蕴含了语用问题,语用学也包含着修辞问题。修辞学偏重“论辩、说服,特别是审美方面”,而语用学着眼于“社会功能、交际用途和机制”(2010:28)。

第八,常有人说,修辞无处不在,语用无处不在,修辞学(单独)和语用学(单独)“几乎涉及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高万云,1993:6)。二者都研究语言运用,都是研究语言使用(某些侧面)的“言语学”(speechology,见宗世海、刘文辉,2007:122)。比较而言,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都是研究语言系统(某个属相)的“语言学”(linguistics)。正因如此,有人有时给二者下的定义几乎一样,如修辞学是“对语言体系各结构层的单位做综合研究,目的是探索各种语言单位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规律”(吕凡等,1988:4)。“语用学研究语言在交际中的运用”(王宗炎,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1988),语用学是“符号学于语言学的一个领域,研究语言符号在言语中的使用”(苏联科学院,语言学百科词典,1990)。修辞几乎等于语用。此定义虽不妥,但可帮助我们看出二者的确存在一些共性。 dgGYqAiZUd6Z/cwxNNNigfCluoHlQLiacyAOJm8YuI/3psLFufK8V9PteEQmWH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