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6 迷你语用学史

1892年:德国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Frege, 1848—1925)发表论文《论意义和指称》(On sense and reference),以及《论概念和事物》(On concept and object),为现代逻辑(和数学)奠定了形式化推理的基础。

1921年:奥地利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1889—1951),出版《逻辑哲学论》(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一书,1922年由奥格登(Ogden, 1889—1957)译成英文。该书探讨了世界、思想和语言的关系,划分可说和不可说的界限,其“语言图像论”认为语言符号和图像一样可以描绘现实,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逻辑地阐明思想。

1938年:美国哲学家和符号学家莫里斯(Morris, 1901—1979)在其《符号理论基础》( 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 )进行了符号学(semiotics)的三分,为后来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础。后来在其《符号、语言和行动》( Signs, Language and Behavior )一书中把语用学调整为“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动中出现时产生的作用”的研究(林大津、毛浩然,2006:35)。

1943年:德裔美籍哲学家卡尔纳普(Carnap, 1891—1970)出版《逻辑的形式化》( Formalization of Logic )一书。随后还出版了《概率的逻辑基础》( Logical Foundations of Probability )、《归纳方法的连续统》( The Continuum of Inductive Methods )。其哲学思想如下:① 一切关于世界的概念和知识最终来源于直接经验。② 哲学问题被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方法就在于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③ 归纳推理可以而且应当像演绎推理一样予以规则化和精确化,归纳逻辑提供据以评价人的合理信念和合理行为的标准。卡尔纳普对语言哲学有很大的推动,他于1961年发文指出,涉及语言使用者和语言符号的所指就是语用学(李发根,1995:16)。

1953年:维特根斯坦(去世后)的《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一书出版。该书提出了“语言游戏说”(language-games)和“家族相似说”(family resemblance)。前者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ts use in the language, 43),语言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rule-following),“说话就是生活的活动或方式”(the speaking of language is part of an activity, or of a form of life, 23),讨论了如何学习和遵守规则(185-243)。后者认为事物和语词往往是复杂的重叠交叉相似性网络(a complicated network of similarities overlapping and criss-crossing, 66)。

1954年:奥地利语言学家巴-希勒尔(Bar-Hillel, 1915—1975)发文《(指示)索引词》(Indexical expressions),指出,this、I、there、yesterday类“(指示)索引词”具有语境依赖性,是语用学研究的范畴。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 1922—1982)出版专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其他如《公共场所的行为:札记集会的社会机构》( Behavior in Public Places: Notes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Gatherings )、《互动惯例:面对面行为杂论》(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谈话类型》( Forms of Talk )等。发表论文《偏离互动》(Alienation from interaction)、《被忽略的情境》(The neglected situation)、《互动次序》(The interaction order)等。

1962年: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Austin, 1911—1960)出版《如何以言行事》(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一书,提出言语行为三分说以及“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1965年:美国哲学家塞尔(Searle, 1932— )发表论文《何谓言语行为?》(What is a speech act?),后来发表诸多论文,如《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言外行为分类》(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隐喻论》(Metaphor),还出版几本专著,如《表达和意义:言语行为理论研究》(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集》(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心智的再发现》( The Rediscovery of the Mind )等。其言语行为分类和间接言语行为论述是语用学的经典文献。

1967年: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 1913—1988)到哈佛大学做了3次报告,为其“经典格赖斯语用学”思想[格赖斯(Grice),1975等]铺好道路。

1972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斯托纳克尔(Stalnaker, 1940— )出版《语用学》,主要内容有指别语、预设、会话含义、言语行为、话语结构。这些内容成为后来许多语言学论著的议题模板。

1975年:格赖斯发表论文《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论述了“合作原则”,创造了含义(推理)理论。

1977年:① 荷兰语言学家范戴克(Van Dijk, 1943— )出版《语篇与语境:语义学和语用学话语探索》( Text and Context: Explorations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一书,区分了两个学科,指出语用学应与语义学和句法学相吻合(且互补),有一套能解释语言和意义生成、理解的普遍规则(和条件)(见李发根,1995:18)。② 《语用学杂志》创刊。主编哈贝兰德和梅伊(Haberland & Mey)合写了社论,“规定”了语用学的学科性质:“决定语言实践(使用和使用者)的条件的科学”。所刊论文涉及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语料库语用学(corpus pragmatics)、实验语用学(experimental pragmatics)、历史语用学(historical pragmatics)、人际语用学(interpersonal pragmatics)、话语语用学(discursive pragmatics)、多模态语用学(multimodal pragmatics)、社会语用学(sociopragmatics)等。现任主编是哈夫(Haugh)和泰尔库拉菲(Terkourafi),该杂志目下自称为“语言研究的界面研究”(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language studies)。③ 谢格洛夫(Schegloff)发表论文《会话纠偏的组织中的自我纠偏优选结构》(The preference for self-correc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repair in conversation),合作作者为杰弗逊(Jefferson)和萨克斯(Sacks),《纠偏的会话句法关联》(The relevance of repair to syntax-for-conversation)等。他的团队[包括加芬克尔(Garfinkel)]是国际会话结构研究的中流砥柱。

1978年:美国语言学家布朗(Brown)和英国语用学家莱文森(Levinson)合写了一篇长论文《语用法中的共性: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后来于1987年以图书《礼貌:语用法中的某些共性》(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出版,这是最早最全面的面子(礼貌)研究。

1979年:① 英国语言学家盖士达(Gazdar)出版《语用学:含义、预设和逻辑式》( Pragmatics: Implicature, Presupposition and Logical Form ),这是最早的语用学专著。② 美国语用学家巴奇(Bach)与哈尼什(Harnish)出版《言语交际和言语行为》(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nd Speech Acts )。③ 许国璋因在《语言学译丛》中介绍奥斯汀的“言有所为”而成为让语用学走入中国的第一人(钱冠连,2001:8)。

1980年:① 胡壮麟发表《语用学》一文,是把语用学引进中国的第二人。② 汤廷池发表论文《语言分析的目的与方法:兼谈语句、语意、语用的关系》,开启了汉语的三平面研究。

1981年:美国语言学家古德温(Goodwin)出版专著《会话组织》( Conversational Organization ),论文集《会话和大脑损伤》( Conversation and Brain Damage ),发表论文《和失语症患者会话的语义重构》(Co-constructing meaning in conversations with an aphasic man)、《情境对话中的行动和体验》(Action and embodiment within situated human interaction)等。

1982年:美国人类学家甘柏兹(Gumperz)出版专著《语篇策略》( Discourse Strategies )。

1983年:① 莱文森(Levinson)的《语用学》( Pragmatics )和利奇(Leech)的《语用学的原则》(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出版。这两本书算得上语用学的奠基之作。② 英国语言学家布朗(Brown)和英国语用学家尤尔(Yule)合著出版了《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开启了语用学的话语分析先河。③ 英国语用学家托马斯(Thomas)发表论文《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这是最早论述“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的论文,开启了语用学的“语用失误”研究。她后来的主要著作是《互动意义:语用学引论》(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

1985年:① 9月在意大利的维亚雷焦(Viareggio)举行了世界国际语用学会议。与会者讨论了成立国际语用学学会事宜。② 胡裕树和范晓发表论文《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后来二者还有《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继续研究汉语“三平面”。其著述颇多,如《数词和量词》《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

1986年:① 国际语用学学会(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成立,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Antwerp),甘柏兹(Gumperz)出任首任主席。② 法国语用学家斯波伯和英国语用学家威尔逊(Sperber & Wilson)出版《关联:交际与认知》(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提出“关联(理)论”,成为语用学极具解释力的理论。随后他们独立或合作发表了很多论文,如《关联掠影》(Précis of relevance)。他们开启了关联理论的语用学流派。③ Pragmatics (《语用学》)创刊,现任主编是格鲁伯(Gruber)。

1987年:①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发表论文《语用学:语言顺应的理论》(Pragmatics: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后来出版专著《语用学新解》(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提出顺应论,为语用学的欧洲大陆流派的代表。②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Habermas)出版《交往行为的理论:社会的理性和理性化》(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ction: 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ciety )两卷,后来出版《论交际的语用问题》( On the Pragmatics of Communication )。提出了“普遍语用学”(universal pragmatics),使言语行为理论在社会土壤上扎下了根,从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1988年:① 何自然出版《语用学概论》,这是中国第一本语用学教材。他前后发表两百余篇论文,编著、专著、译著十余部。② 许国璋和胡壮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合写了词条“语用学”(见钱冠连,2001:8)。

1989年:① 11月27—30日,广州外国语学院(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了中国首次语用学研讨会。② 何兆熊出版《语用学概要》,这是中国第二本语用学教材。发表论文几十篇。③ 以色列语用学家布卢姆-库尔卡(Blum-Kulka)等编辑出版了论文集《跨文化语用学:请求和道歉》(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s ),阐释了跨文化言语行为实施的差异,为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披荆斩棘。

1990年:① 纪念杂志《语篇》( Text )创刊10周年,第1—2期合刊中,大家发文指出,语篇分析应纳入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的语境思想(见李发根,1995:19)。② 以色列翻译学家哈特姆(Hatim)和英国翻译学家梅森(Mason)出版了《话语和译者》(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开创了语用翻译学的先河。③ 德国翻译学家格特(Gutt)发表论文《翻译的理论探讨:没有翻译理论的局面》(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translation:without a translation theory),随后出版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这是语用学和翻译学结合的尝试。④ 斯威策(Sweetser)出版专著《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语义结构的寓意及文化侧面》(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后来还出版教材《语用学》( Pragmatics )。

1991年:① 芬兰语言学家瑟尔(Sell)编辑出版论文集《文学语用学》( Literary Pragmatics ),这是最早的文学语用学尝试。② 波兰语义学家威尔兹彼卡(Wierzbicka)出版《跨文化语用学:人类交往的语义问题》(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The Semantics of Human Interaction) ,这是第一本跨文化语用学专著(2003年再版)。

1993年:① 《语用学杂志》指出语用学目前主要研究会话分析、话语分析、社会语用问题、认知语用问题等。② 梅伊(Mey)出版语用学教材《语用学导论》(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在书中以及2006年的论文里提出并论述了“语用行为”(语为,pragmatic acts)。③ 国际刊物《语用和认知》( Pragmatics and Cognition )创刊。

1994年:① 黄衍(Huang)出版专著《前指的句法语用研究:以汉语为例》( The Syntax and Pragmatics of Anaphora: A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后来出版了教材《语用学》( Pragmatics ),这是中国语用学者首次在国际语用学舞台上以书亮相。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课题组编辑出版了《语用研究论文集》。

1995年:维索尔伦(Verschueren)等编辑出版了《语用学手册》( 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 ),后来出版多册(编辑不一;后来该“手册”出现了网络版)。

1996年:尤尔(Yule)出版教材《语用学》( Pragmatics ),这是迄今为止最简洁易懂的语用学教材,多次再版。

1997年:钱冠连出版《汉语文化语用学》,这是中国语用学者首次以语用学结合汉语语言的专著。其他著作如《美学语言学》《语言全息论》《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是中国外语界语用学者的语言哲学尝试。他还发表论文百余篇。

1998年:① 梅伊(Mey)编辑出版《简明语用学百科》(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 )。收入很多全新的语用学议题,如认知技术、人工智能、电子邮件、人机互动、网络超文本(hypertext)、远程信息处理、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大众传媒、阶级语言、“解放语言学”(emancipatory linguistics)、霸权、权力、意识形态等(见冉永平,2005:404)。② 布鲁特纳(Blutner)发表论文《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这是最早的“词汇语用学”论文。后来还发表了《词汇语义学和语用学》(Lexical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③ 戴耀晶出版《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和袁晖),其他著作有《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及40多篇论文,如《论语言符号的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论词的反义关系》《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赣语泰和方言的完成体》《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探索》《试论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人体词语的引申用法》等,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有着朴素的语用学思想。

1999年:① 熊学亮出版《认知语用学概论》,这是中国最早的“认知语用学”图书。② 斯特玛(Stemmer)采访乔姆斯基(Chomsky)并撰文《就语用学的本质及相关问题在线采访乔姆斯基》(An on-line interview with Noam Chomsky:on the nature of pragmatics and related issues),乔姆斯基“一贯认为”语用学不仅是(普通或综合 )“语言学的有机成分”,而且是“核心、关键成分”(a central and crucial component)。

2000年:① 国际刊物《历史语用学杂志》( Journal of Historical Pragmatics )创刊。② 左思民出版专著《汉语语用学》,这是继钱冠连之后对“汉语语用学”的接续研究。③ 马尔马里多(Marmaridou)出版专著《语用意义及认知》( Pragmatic Meaning and Cognition )。

2001年:① 国际刊物《礼貌研究学刊:语言行为文化》(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Language, Behaviour, Culture )创刊。② 姜望琪出版《语用学——理论及应用》,随后出版《当代语用学》。③ 束定芳编辑出版第一本《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④ 凯德蒙(Kadmon)出版《形式语用学:语义、语用、预设和焦点》( Formal Pragmatics: Semantics, Pragmatics, Presupposition, and Focus ),开创了“形式语用学”的先河。该书旨在“构建一个可操作的形式化程序或标准”。⑤ 罗斯(Rose)和卡斯帕(Kasper)编辑出版《语言教学中的语用问题》(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2006年再版),随后他们编辑出版《二语的语用学习》( 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提出二语习得中的语用能力的“可教性”(teachability)和“可学性”(learnability),启动了语言习得和二语学习的语用研究,包括“中继语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2002年:① 王建华等出版《现代汉语语境研究》,这是迄今为止结合汉语最全面的语境研究。② 史尘封和崔建新出版《汉语语用学新探》。

2003年:12月,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原名“中国语用学研究会”,China Pragmatics Association),秘书处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何自然出任首任主席。

2004年:① 涂靖发表论文《文学语用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于次年发表《中国的文学语用研究发展态势》,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学语用学研究尝试。② 国际刊物《跨文化语用学》(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创刊。③ 诺维克(Noveck)和斯波伯(Sperber)主编出版了论文集《实验语用学》(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这是“实验语用学”的第一本书。后来,麦波维尔(Meibauer)和斯坦巴赫(Steinbach)出版了《实验语用学/语义学》( Experimental Pragmatics/Semantics )。④ 布鲁特纳(Blutner)和芝瓦特(Zeevat)编辑出版了论文集《优选论和语用学》( Optimality Theory and Pragmatics )。在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借用“优选论”之后,首次推出“语用优选论”(pragmatics of optimality ),旨在促进形式语用学和其他语言学学科的界面研究。

2005年:① 赵彦春出版《翻译学归结论》,以语用学的“关联论”结合奈达(Nida)的等效译论,发动了一场与翻译研究文化派(the cultural school)的争鸣。② 卡明斯(Cummings)出版《语用学的多学科视角》( Pragmatics: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后来出版专著《临床语用学》( Clinical Pragmatics )。③ 利奇到上海和重庆做报告,随后发表论文《礼貌:有东西方鸿沟吗?》(Politeness: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面对22年的责难,威尔兹彼卡(Wierzbicka, 1991/2003)、顾曰国(1992)、徐盛桓(1992)、何兆熊(1995)等终于做了一个总回应,基本意思是“礼貌原则”具有跨文化共性,只是具体实施起来有些微差异。④ 霍恩(Horn)和沃德(Ward)编辑出版《语用学手册》( 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 )。第一部分是语用学经典议题,第二部分是话语、语篇的主题、焦点、结构信息、话语标记语、指代、省略、语句和非语句等。第三部分是语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涉及语言哲学、语义学、句法学、语言习得、计算语言学等。第四部分涉及语用和认知的议题。也即,该“手册”所展示的语用学研究“大大超出莱文森等人提出的范围”,显示出了当今“语用学研究重心的变化”(冉永平,2005:404)。

2006年:戈达德(Goddard)出版文集《民族语用学:理解话语于文化语境中》( Ethnopragmatics: Understanding Discourse in Cultural Context )。

2008年:① 侯国金出版《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这是中国最早的语用翻译学研究之一。② 鲍斯菲尔德(Bousfield)出版《互动中的失礼》( 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 ),这是最早的失礼语用研究。③ 《语用学研究》(中国语用学研究会会刊)创刊。

2009年:① 何自然等翻译出版日本语用学家毛利可信的著作《英语语用学》。② 曾文雄出版《语用学的多维研究》,介绍了语用学的多种界面研究,包括语用翻译学。③ 国际刊物《中国符号学研究》( Chinese Semiotic Studies )创刊,主编之一为中国话语分析学者王永祥。④ 桑德拉(Sandra)等编辑出版《认知与语用》( Cognition and Pragmatics )论集,兴起语用学的认知研究。

2010年:国际刊物《语用与社会》( Pragmatics and Society )创刊,前任主编是梅伊(Mey) ,现任主编是戴塔(Dayter)。

2011年:① 俞斯(Yus)出版《网络语用学》( Cyberpragmatics )一书,发起“网络语用学”(internet pragmatics)研究。② 卡尔佩珀(Culpeper)出版《失礼:用语言来冒犯》( Impoliteness: 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 ),这是最权威的失礼研究。

2012年:① 黄衍(Huang)编辑出版《牛津语用学辞典》(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ragmatics )。② 艾伦(Allan)和杰斯译佐尔特(Jaszczolt)编辑出版《剑桥语用学手册》(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ragmatics )。③ 美国语用学协会(American Pragmatics Association)成立,主席为克斯科斯(Kecskes)。④ 《当代外语研究》第6期开辟了“语用翻译学”专栏(主持人为侯国金),发表3篇相关论文。语用翻译学以专栏形式正式登场。⑤ 克斯科斯出版《跨文化语用学》(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这是第二本“跨文化语用学”专著。

2013年:田口和塞克斯(Naoko & Sykes)编辑出版文集《语际语用学研究与教学的技术》( Technology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Research and Teaching )。

2014年:① 李占喜出版《语用翻译探索》,2017年出版《语用翻译学》。② 卡尔佩珀和哈夫(Culpeper & Haugh)出版《语用学和英语语言》( Pragma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一书,这是第二本“英语语用学”图书。③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语用学丛书“语用学研究前沿丛书”( Handbook of Pragmatics Highlights ),如《互动语用学》[ The Pragmatics of Interaction ,主编东特(D'Hondt)等]、《话语语用学》[ Discursive Pragmatics ,主编杰恩柯夫斯基(Zienkowski)等]、《语用学的哲学观点》[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for Pragmatics ,主编斯比萨(Sbisà)等]、《认知与语用》[ Cognition and Pragmatics ,主编桑德拉(Sandra)等]、《语法、意义与语用》[ Grammar, Meaning and Pragmatics ,主编布瑞泽(Brisard)等]。

2015年:① 艾默(Aijme)和鲁勒曼( )出版《语料库语用学手册》( Corpus Pragmatics: A Handbook ),开启了“语料库语用学”的研究。② 侯国金出版《词汇—构式语用学》,这是最早的“词汇—构式语用学”专著。

2016年:国际刊物《东亚语用学》( East Asian Pragmatics )创刊,主编之一为中国语用学者陈新仁。

2017年:① 黄衍编辑出版《牛津语用学手册》(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ragmatics )。② 《国际语料库语言学和语用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and Pragmatics )创刊。③ 吴义诚(Yicheng Wu)出版专著《汉语句法和语义学及语用学的界面》( The Interfaces of Chinese Syntax with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④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中含“语用”二字的有9项:杨连瑞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重点项目)、铁生兰的“母语非汉语藏族中小学生汉语语用失误研究”、谢晓明的“现代汉语语气词的句法语用互动研究”、刘森林的“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的国家语用策略博弈研究”、孔蕾的“基于事件语义的语用标记词汇化跨语言对比研究”、莫爱屏的“中华文化外译的语用策略研究”、尚晓明的“语用障碍干预策略的取效行为研究”、周芬芬的“微语言语用平衡路径研究”、李捷的“转喻加工亚型效应的实验语用学研究”(青年项目)。

2018年:① 国际刊物《网络语用学》( Internet Pragmatics )创刊,主编之一为中国语用学者谢朝群。② 伊利耶和诺里克(Ilie & Norrick)出版论文集《语用学及其界面》( Pragmatics and Its Interfaces )。③ 迪赛多(Dicerto)出版专著《多模态语用学与翻译》( Multimodal Pragmatics and Translation )。④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中含“语用”二字的有11项:马泽军的“中国当代庭审转述话语的多声源特征、功能及语用阐释研究”、李占喜的“硕士生译者认知过程的实验语用学研究”、赵鸣的“儿童在词汇水平上语义—语用接口的习得和认知机制研究”、王丹荣的“汉语隐性祈使手段与祈使力度的语用推导研究”、何周春的“中国藏、彝英语学习者语法意识与语用意识互动机制研究”、侯国金的“构式语法的语用修辞学研究”、杨娜的“网络会话分析视角下的建议话语语用能力构建研究”、龚双萍的“新时代军事外交话语中关系管理的语用研究”、李成团的“中美机构会话中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朱立霞的“日语语篇中交互主观化的动态构建及其认知语用机制研究”、杨国萍的“话语标记语演变的句法——语用界面研究”(青年项目)。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中含“语用”二字的有8项:曾衍桃的“基于语料库的反讽理解影响因素及其认知语用机制研究”、范振强的“刻意性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唐善生的“汉语会话语篇表情行为标志的语用特征研究”、李会荣的“篇章语用背景下让步构式的解构和建构研究”、高军的“英汉口语语篇下指的语用认知对比研究”、高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互动语用能力发展研究”、陈黎静的“汉语对比焦点语用推理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青年项目)、黄立鹤的“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阿尔茨海默症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研究”(青年项目)。

2020年:① 顾曰国和黄立鹤出版编著《老年语言学与多模态研究》。②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中含“语用”二字的有10项:杜世洪的“英汉渲染式断言句固化效应的认知语用研究”、周红辉的“基于情景化话语的粤港澳大湾区交叉文化语用问题研究”、任伟的“西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陈颖的“我国大学生二语语用能力诊断性测评开发与效度研究”,艾贵金的“《敦煌变文集》和宋儒语录语用标记及其演变研究”、孙道功的“现代汉语‘句法—语义’接口的语用制约研究”、张会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语用界面结构习得研究”、冯硕的“语义—语用接口上等级含义和预设的二语习得研究”(青年项目,下同)、齐雪丹的“汉语二语语用教学平台的建构与应用研究”、薛兵的“内嵌含义的语法驱动与语用限制互动研究”。③ 侯国金出版《语用翻译学:寓意言谈翻译研究》,作为其2008年“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的延伸成果。

2021年:①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中含“语用”二字的有8项:冉永平的“社会—语用共同体视域下网络和谐话语体系建构及引导机制研究”(重点项目)、李连伟的“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汉语词汇语用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及信息库建设”、司罗红的“语用因素的句法实现对句子线性序列的影响研究”、鲁承发的“交际互动视角下汉语级差词项的语法—语义—语用接口机制研究”、曹笃鑫的“句法—语用界面视域下英汉语轻动词构式演化路径对比研究”(青年项目,下同)、段红的“情绪—认知整合视域下对华污名隐喻的语用分化与反制研究”、张磊的“句法—语义—语用接口下汉语准定语句的历时演变研究”、陈禹的“现代汉语反意外标记的语用功能及其演化机制研究”。② 侯国金为《“文明互鉴 文明互译”百家谈》主持“语用翻译学”专栏(第38期),收入莫爱屏、曾文雄、夏登山、王才英、侯国金的论文。

2022年:①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中含“语用”二字的有4项:赵虹的“自然会话中言语反讽的社会—认知语用研究”、田春来的“社会—语用视角下的唐宋禅录语法研究”、龙磊的“互动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元语用否定研究”、蔡妍的“中国日语学习者语用理解与语用表达的动态互动机制研究”(青年项目)。② 10月18日,黄衍不幸辞世。

2023年:① 8月25—27日,第十八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大会主题为“新媒体时代的语用学研究”,主要涉及网络语境、媒体语境等交际中的议题研究。②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中含“语用”二字的有10项:张秀松的“近代汉语语用标记和会话程式语语用化研究”、赵琪凤的“中文学习者语用能力智慧测评体系构建与路径衍生探索”、鲜丽霞的“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评价型互动语用能力发展研究”、杨晓东的“英汉言语行为标记的句法—语用界面研究”、高文利的“面向人工智能的语用推理研究”、李扬的“融合语言行为科学的类脑语用推理中文对话系统研究”、凌璧君的“3—6岁汉语儿童语用韵律习得研究”、任荷的“语义—语用接口视角下上古汉语功能词的逻辑语义及相关问题研究”(青年项目,下同)、刘伟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语用信息系统的建构研究”、赵鑫的“乡村医疗语境下医患互动话语的人际语用研究”。 gNyEWIh4WElLpSogfGgVfq31++BN8r8ovVpOjWj0XV7QtDAeevheOQ/IVbJ7RkW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