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催眠源起与发展简史

催眠很早就在人类生活中出现了,但长期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它虽在民间传播,但一般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

早在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时期,一种被称为“寺院睡眠”的治疗仪式中就包含有催眠的成分,一般由宗教中的僧侣操纵完成,用于布教、占卜和治疗。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运用一边念咒一边将手去抚摸患者的医疗手段,这也有催眠的性质。

中世纪以前,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习惯用“神”“魔”来解释人类的催眠现象,这和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催眠不尽相同。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现代催眠源起于十八世纪奥地利医生麦斯麦。

一、催眠术源起麦斯麦术

麦斯麦术亦称“通磁术”,是催眠术的早期形式。它是由奥地利精神科医师弗朗兹·安东·麦斯麦(Franz Anton Mesmer,1734—1815)发现的。

麦斯麦出生在德国,早年修习神学与哲学,对占星术有一定的研究。1759年赴维也纳学习法学,因发现自己的兴趣更近于医学,遂转入维也纳医学院学习。1766年,麦斯麦以题为《行星对人体之影响的医学——生理学讨论》的论文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在维也纳开业行医。

麦斯麦根据英国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原理,认为天空行星的磁力既然能影响地球上的潮汐变化,也会影响人体的功能(人体也像潮汐一样有规律地变化)。他相信人的身体就像一个磁场,有许多看不见的磁流像行星那样分布,当磁流分布不均匀时,人体就会生病。如果能用某种方法使身体磁流重新恢复均匀,就可以治疗好这些疾病。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磁流理论”,以说明此种影响人体的超自然力量。

于是,麦斯麦开始使用“通磁术”为众多患者治疗,并在公开场合表演。因为治疗的效果非常好,他受到了如神明般的崇拜。为了应对愈来愈多的求诊者,麦斯麦还发明了一种集体施治的装置:即以一个大木桶装满铁砂、玻璃粉和水,在桶中竖立一根铁柱,再从铁柱周围延伸出许多根铁丝。施治时,每个病患将铁丝放在生病的部位,隔壁房间则传出柔美、单调的音乐,麦斯麦这时穿着丝绸黑袍现身,手里拿着短铁棒接触、按摩病患以“疏通其磁流液体”,一边用锐利的眼光看着病患,一边绕着病患走。一段时间之后,有的病患会出现颤抖、尖叫、哭泣、出汗、全身痉挛等现象,麦斯麦认为这是疾病痊愈的现象,致病的磁流会透过震动随着汗水流出体外,使体内的磁流恢复平衡,疾病也就不药而愈。

随着麦斯麦名气愈来愈大,他的治疗方法也很快声名大噪,不仅在奥地利,而且在法国、英国、德国等很多国家中广泛传播,这一方法遂被称为麦斯麦术(Mesmerism)。1775年,麦斯麦修改了他的磁流理论,提出“动物磁力说”(Animal Magnetism)。他认为动物磁力也和金属磁力一样起作用,于是他就在用磁石来触碰、按摩病人身体治疗的基础上,开始以他本人为磁源对病人进行治疗。在前后两种不同磁源诊疗中,麦斯麦都发现了我们现今所见到的催眠状态。

不幸的是麦斯麦没有随着催眠实际的发展而提升他的理论,始终固守他的“磁流理论”。同时麦斯麦的巨大成功引来了教会和医学同行们的妒忌,1778年,他被迫离开维也纳来到法国。在法国,他又很快受到人们的极大推崇。法国科学院也开始调查他所使用的方法。一个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内的以科学家为主的调查小组成立了。1784年,调查小组得出结论,他们认为,麦斯麦的巨大疗效并不来自磁铁,而是与想象和暗示有关。调查小组的报告终结了人们对磁力的迷信,同时也让麦斯麦和“江湖骗子”挂上了钩,麦斯麦的声名自此一落千丈。之后,他迁居瑞士,于1815年郁郁而终。

所幸的是,麦斯麦的跟随者继续发展着他的理论。其徒弟M.皮杰格(M. Puysegur)在使用麦斯麦术为一位二十三岁的农夫治病时,观察到受治疗者进入了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受治疗者只能听到治疗者的话而听不到别人的言语,并且对治疗者的指令言听计从,清醒之后却不记得其接受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皮杰格将具备这三种条件的状态称为“梦游状态”。

虽然麦斯麦从未意识到自己是以催眠术治疗疾病,但他确实在催眠史上占有先驱者的重要地位。他的“动物磁力说”观点持续了两个多世纪。麦斯麦术也被认为是催眠术的科学萌芽阶段。

二、催眠术创始人布雷德

犹如冯特将心理学带进实验室使其获得新生一样,将催眠带入科学殿堂的是一个叫詹姆斯·布雷德(Dr. James Braid,1795—1860)的医生。他被认为是现代催眠术的创始人。他首创了“催眠”一词。催眠术的英语是hypnotism,来源于希腊词hypnos,意思是睡眠。布雷德医生的最基本的发现之一,就是催眠状态可以无需通过任何引导仪式或步骤而轻松达成。

1841年,布雷德医生对催眠产生兴趣之时正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工作。他观看了卖弄张扬的法国麦斯麦术师查尔斯·得·拉封丹纳(Charles de Lafontaine)的表演,起初是半信半疑。然而,在后来与拉封丹纳及其同事的一次私人会面中,这个法国术师使其追随者陷入了深深的恍惚中,这使布雷德深信其中确实存在着值得研究的科学现象。布雷德医生急于弄懂他的亲眼所见,对麦斯麦术进行了两年试验后,1843年,他出版了以此为主题的书——《神经催眠学》。他在这本书中首次使用了“催眠术”“催眠者”等术语。

布雷德医生发现,当人的精神高度集中在某一个想法、念头或口头的建议上时,就能够进入催眠状态。他认为,麦斯麦术师们治疗时的磁性现象与磁性治疗师或治疗师传给病人的神秘器具无关,磁性现象的产生与否取决于病人本身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在治疗中,布雷德医生不像麦斯麦术师那样抚摸患者,而是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物体上——通常是他放置手术刀的盒子——从而使其进入恍惚状态。他清楚地认识到心灵的力量可以影响到身体,而不像麦斯麦认为存在超自然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德医生逐步意识到,催眠现象完全是主观的,催眠师是通过建议影响被催眠者而不是通过任何其他物件。他进一步提出了“神经性睡眠”的概念,指出必定存在着来自催眠者凝视置于其视线上的可视物体,诱导产生神经性睡眠。同时,布雷德医生也发现,催眠不是睡眠,催眠的关键在于暗示。此后,布雷德医生尝试将“催眠”一词改为更贴切的“单一思想状态”,但他没有成功,因为“催眠”一词早已广为使用。

布雷德医生是第一位真正的现代催眠学家,他把催眠从“江湖医术”带入清晰的科学领域。在他之后,涌现出众多知名的催眠研究者和催眠学校,让现代催眠学得到不断的发展。布雷德医生同时还是自我暗示术的先导者,在他的倡导下,学界对催眠术的解释转向了心理学领域,对催眠术的研究开始步入正轨。

三、巴黎学派与南锡学派

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围绕催眠的性质及其功用等方面的争论一直继续着。最有名且最重要的争论是在巴黎学派与南锡学派之间进行的。

巴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有名的神经学家让-马丁·夏科特(Jean-Martin Charcot)。他认为催眠是有病的神经系统的产物,因而催眠现象具有不正常的生理基础。简单说,催眠现象都是病理性的,只能在歇斯底里的患者身上见效。虽然夏科特在去世前承认他的看法是错的,但是他的研究促进了催眠术的发展,使之成为医学界可以接受的、合法的研究对象。夏科特对催眠状态的几种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他提出催眠常呈三种阶段,即嗜眠阶段、僵直性昏厥阶段和放松睡眠阶段。

南锡学派与巴黎学派不同,他们研究催眠术偏重心理的方面。南锡学派的开山人物是昂布鲁瓦兹-奥古斯特·李厄保(Ambroise-Auguste Liébeault),他也是第一个正式把催眠应用于心理治疗的人。其传人希波莱特·伯恩海姆(Hippolyte Bernheim)被认为是此派的领袖。南锡学派相信所有的催眠现象,包括催眠术都是由暗示所引起的完全正常的效应,90%以上的人都可被催眠,可见催眠现象是非病理性的;催成的睡眠与天然的睡眠并无二致;睡眠中的暗示受感力特强,所以观念立即实现于动作;当实施催眠时,如果给患者提供新的看法和信仰,他们无疑会接受——这几点是南锡学派的基本信条。

伯恩海姆发现一些人即便不入睡也可接受暗示,因此他定义“催眠”为:增加暗示感受性的特殊心理情境之引起。李厄保和伯恩海姆还通过研究发现,有些病例经催眠治疗后症状复发,但有些病例的疗效似乎是永久性的。

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南锡学派获得了最终胜利。其有关心理学的解释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学说,这也使许多人相信催眠仅仅是一种暗示的技术。

四、弗洛伊德与催眠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以精神分析享誉天下,其实,他与催眠术之间亦有一段不解之缘。

1885年,年轻的弗洛伊德拜师于著名的夏科特教授,从事神经病的学习与研究。1886年,弗洛伊德从巴黎回维也纳后,开设私人诊所。在实践中,他发现当时流行的传统电疗法的效果很有限。从1887年12月开始,弗洛伊德更集中地使用催眠疗法。

为了介绍和推广使用催眠法和暗示法,弗洛伊德在1888年把伯恩海姆的著作《暗示及其治疗效果》翻译成德文,并写了详细的序文。针对南锡学派与巴黎学派之间的分歧,弗洛伊德倾向于认为催眠主要是心理方面的,而不是生理方面的,尽管其中包含着神经与肌肉的过度兴奋状态。为了进一步研究催眠及其治疗机制,弗洛伊德于1889年夏带着一位病人到法国南锡,向那里的催眠大师们求教。

不过在随后的治疗实践和研究中,弗洛伊德认识到催眠术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有些病人不容易被催眠。随后他慢慢地步入了新的研究轨道——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曾说,真正的精神分析,开始于放弃催眠术。但这种放弃并非完全否定,而应看作是一种超越,是对催眠术的扬弃。在以后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并没有忘记催眠术带给他的深刻启示。

弗洛伊德正是从催眠现象的研究中发现并发展了潜意识理论。在他的自由联想法中,依稀可以看到催眠术的影子。甚至有人认为自由联想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催眠法,而那些接受精神分析的人都是处在轻度催眠状态之中的人。

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释梦》,开始奠定精神分析学说。后来,随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以及他对催眠作用的漠视,催眠在心理治疗上的地位逐渐丧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期间,大量的士兵因战争而造成了神经机能病,而心理治疗师的短缺使人们把视线转向催眠等简快的治疗手段上,催眠所带来的极佳治疗效果,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催眠。

总的说来,在十九世纪,催眠术曾是学术界与医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进入二十世纪后,催眠在治疗精神病方面受到一些重视与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功。1933年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L. 赫尔(Clark L. Hull)出版了《催眠术和暗示》,此书以一种明确的方式说明了催眠术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合适的课题,它的出版使得美国成了科学催眠术的研究中心。二战以后,有关催眠学的学术氛围有了很大变化。1955年和1958年,英国医学协会和美国医学协会正式肯定了催眠技术,从此催眠术被推广开来。

五、现代催眠之父艾瑞克森

到了二十世纪,美国心理治疗师米尔顿·H. 艾瑞克森(Dr. Milton H. Erickson,1901—1980)医生在发展新的催眠诱导方式与应用上有非凡的创见。他在催眠和心理治疗中注入新的元素,把催眠提升到了新的层次,这不仅彻底颠覆了传统催眠的方法,并且让人们对潜意识和意识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树立起了催眠在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领域中的地位。

艾瑞克森出生于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农场。他小时候患有诵读困难症、色盲症,还有辨别声音的困难。从六岁起,别人对他讲话,他就和别人一起呼吸。十七岁时他不幸患上脊髓灰质炎,全身瘫痪,能动的地方只有眼睛。身体上的疾病和疼痛,锻炼并激发了他顽强的生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在康复的过程中,他认识到了人类潜意识的强大。

1923年,艾瑞克森开始研究传统催眠术,虽然没有师承于名家,但他在自我锤炼中成为二十世纪催眠界的领导人物。他以病患关系为出发点,在完全尊重病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然催眠法。他擅长将故事和隐喻治疗用在催眠中,提出每个人都有解决问题所必需的资源。他会在催眠时创造情境,让病人自发地理解到他们之前未发觉的改变潜能。艾瑞克森催眠诱导语和催眠治疗方法极具独创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催眠概念的革命。

艾瑞克森是五本催眠书籍的共同作者,发表了超过一百三十篇专业文献,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催眠治疗的。他是美国临床催眠学会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席,同时创办了学会的官方刊物《美国临床催眠期刊》,并担任编辑长达十年。他让催眠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让催眠不再是“严肃的学术殿堂中的跳梁小丑”。

艾瑞克森在催眠史和心理治疗史上是一位独具影响力的人物,也是世界闻名的医学催眠大师,因常常奇迹般治好了那些被认为是“毫无希望”的病人而闻名遐迩。他被认为是一位最具创新力和灵活性的心理治疗大师和催眠治疗家,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沟通者和“现代催眠之父”。他的催眠技法被称为“艾瑞克森式催眠”。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催眠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越来越广泛,范围不断拓展,催眠术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b9l/OCg2e+pY6SgbzqIkBxEEYxPSkgMdTSFuj/x8snB8sPkwKQ9kSKcr3U9E8Y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