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财富

资本主义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富成效的经济体系,但也是一头贪婪的巨兽。资本主义偏袒既得利益者,而非创新者;偏爱富人,而非穷人;青睐资本,而非劳动力。资本主义对快乐和痛苦的分配方式也往往是不公平的。理解并驾驭资本主义和投资,可以让你摆脱财务焦虑,拥有选择权和掌控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本书不探讨理想,只聚焦现实,为你概述在这个体系中取得成功的最佳方式。

财富之门,万千路径皆可通。肖恩·卡特,这位在纽约布鲁克林公租房长大的高中辍学生,凭借与生俱来的节奏感,化名Jay-Z,打造出一个商业帝国,成为第一位嘻哈音乐界的亿万富翁。罗纳德·里德是其全家第一个高中毕业生,他一辈子做清洁工,为生活精打细算,投资蓝筹股。他在92岁去世时,留下了价值800万美元的遗产。沃伦·巴菲特出身优渥,他在美国奥马哈的一间股票经纪人办公室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并将当时学到的经验融入自己的投资生涯,积累了逾千亿美元的个人财富。

我的第一条建议是,不要把自己幻想成Jay-Z、里德或巴菲特。他们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不仅天赋异禀,而且运气爆棚。这些特例固然能激励人心,但绝非好的榜样。更常见、更值得借鉴的是那些勤俭持家的清洁工和精打细算的投资者。他们没有一夜暴富,而是走出了一条平稳而扎实的财富积累之路。

20多岁时,我的目标是出人头地。我渴望获得资本主义定义下的成功,并愿意为之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有一次我和好友老李聊起了财务规划。他说,他在自己的退休账户上存了2 000美元。当时的我还没有为退休存过钱。我的反应是“要是我到了65岁还在乎2 000美元,我就拿枪崩了自己”。

这话说得傲慢又幼稚。我那“孤注一掷”的策略确实比我朋友的更冒险,更让人焦虑不安。最终,我成功了,但与其说是因为我的能力强,不如说是因为我的运气好。我创立了9家公司,其中几家很成功。创业成功后,我开启了自己的传媒事业。这些经历让我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得到了满足。财富自由只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种手段,具体而言,我的人生目标就是拥有专注于人际关系所需的时间和资源,不必承受经济压力。我的朋友实现财富自由的道路比我的更平稳,压力也更小。虽然我也在我的道路上走到了今天,但如果我早点儿应用一些关键原则,我就能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焦虑达到同样的状态。

财富公式

如何获得财富自由?好消息是,这个问题有答案;坏消息是,你要慢慢来。本书将大量关于市场和财富创造的信息提炼成4条可行的原则。

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个人理财书。书里没有让你填写的电子表格,也没有大量图表来详细对比10种不同的退休计划或共同基金费用结构的优劣。我不会劝你剪掉信用卡,也不会让你把励志名言贴满冰箱。不是因为这类建议没有价值,也不是因为一表不填就能实现财富自由,而是因为已经有无数的图书、网站、优兔视频和其他短视频账号在传授这些经验,并提供合理的建议,以帮你摆脱困境,重回正轨。总之,我不想在苏茜·欧曼 擅长的领域与她竞争——如果要债的已经找上门了,你还是先从她学起吧。本书是为那些已经有所成就、想充分利用自己优势的人而写的。今天收入相同的两个人,如果对职业和金钱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多年后他们就有可能过上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们将探讨如何打基础,这不仅是财富的基础,还有技能、人际关系、习惯和如何确定优先级这些赋予你优势的基础。本书传达的这些概念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最重要的是,它们是你可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原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对金融和市场体系的核心概念进行入门的介绍。对生活和工作在这些体系中的每个人来说,这些都是重要的话题。但它们在学校教育中鲜少被提及,在大多数个人理财的图书中也只是被一笔带过。我的职业生涯跌宕起伏,我曾经创办公司,聘用并与数百位成功人士共事。我也观察过一代又一代从我的课堂毕业的年轻人,他们走向人生的各个阶段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我以这些经验为基础,总结了关于实现财富自由的原则和方法。

为什么要追求财富

积累财富是一种手段,我们最终是为了获得经济保障,实现财富自由。换言之,我们获得财富就意味着摆脱了财务焦虑和赚钱的压力,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避免人际关系因金钱蒙上阴影。这听起来很简单,甚至易如反掌,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竞争的市场中,这个市场擅长制造各种问题,我们似乎只能通过购买更大、更好的东西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本书的第一课:财富自由不在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你留下了多少钱,在于你知道多少钱对你来说才算足够。正如充满哲思的知名歌手雪儿·克劳所唱的那样:“幸福不在得所有,而在爱已拥有。” [1] 并不是赚得越多就越幸福,而是你明确知道自己需要多少钱,并运用正确的策略去实现这个目标,这样你就可以专注于其他事情。

我的建议很简单:财富自由是获取足够的资产(注意,这里说的不是收入,而是资产),让资产的被动收入超过你的消费水平,也就是你的“烧钱水平”。被动收入是你的钱“生”出来的钱,包括你借给别人的钱所产生的利息、你的不动产增值、你持有的股票带来的股息、租户向你支付的公寓租金等。稍后我将详细讨论它们和其他被动收入来源,但简言之,被动收入就是指非工作收入。而你的“烧钱水平”就是你的日常开销。如果你的被动收入大于“烧钱水平”,你就没有工作的必要了(尽管你可能还有工作的想法),因为你不再需要薪酬来支付自己的开销。

这就是财富。追求财富的道路有很多,但是在大多数人的能力范围之内,可靠的道路都需要人们付出时间和努力。追求财富应该是人生的优先事项,因为实现财富自由意味着你拥有人生的掌控权,你可以规划未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时间,并照顾那些依赖你的人。

财富是张许可证

追求财富并不总是受人待见的。在当今社会中,收入不平等的问题日益加剧,引发公众关注。财富似乎成了操纵性的作弊体制下的不义之财。“每一个亿万富翁都是政策的失败。”这句话是否正确,尚难有定论,但这与本书无关。你面临的紧迫的问题是你自己的财富自由,而不是评判他人的财富来源是否正当。

鲍勃·迪伦有首歌是这么唱的:“金钱不说话,它只会咒骂。” [2] 我的经验是,金钱的“语气”会随着金钱数量的增加而改变。你缺钱时,它对你“破口大骂”;你富足时,它对你“温声细语”。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金钱的“咒骂声”越来越响了。当前,美国房价的中位数是美国人年收入中位数的六倍 (而50年前是两倍),首次购房者的比例几乎只有历史平均水平的一半 [3] ,这也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医疗债务是美国消费者破产的主要原因,一半的美国成年人如果不借债,就无法支付500美元的医疗费用。 自1980年以来,除最富有的群体外,美国所有群体的结婚率都下降了15% [4] ,因为人们负担不起结婚的费用,更不用说生孩子的了。尽管美国整体财富增长屡创新高,但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美国人中,只有50%的人比他们的父母在相同年龄时的收入要高,这是有史以来的最低比例(见图a)。 Z世代中则有高达25%的人对退休不抱希望 [5] ,他们认为自己将终身工作。在经济压力之下,离婚、抑郁、残疾等问题接踵而至。

2020年,鲍勃·迪伦以4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歌曲版权,金钱不再对他咒骂。当他1965年写下那首歌时,中上阶层的生活水准可以达到富人的90%。最富有的家庭可能只是拥有更大的房子、更讲究的衣着,在私人俱乐部而不是市政球场打高尔夫球。然而,在近60年后的今天,富裕阶层的生活方式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富人的度假不再只是住得比普通人更好,他们乘坐私人飞机(鲍勃·迪伦的飞机是湾流IV公务机),入住专属度假村,欣赏与众不同的风景(通常是在公众无法进入的非营业时间)。顶尖富豪拥有专属医生、专属餐厅和专属商店。拥有财富曾经只能让人坐上更好的座位,现在则能将生活水平提升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上。

图a 30岁时超过父母同时期收入的人群占比

数据来源:机遇公平项目

幸福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期望值,不切实际的期待只会让我们无法获得幸福。然而,我们只要接触人群或者拿起手机,各种声音便会不绝于耳,或是奉承,或是诋毁。我们每天都在目睹1%的富人与99%的普通人生活之间的天壤之别。“网红”经济带来的是虚假的、被炫耀的财富,它时时提醒着我们关注自己缺少的,而不是已经拥有的。

这个体系或许有待完善,但在环境改变之前,我们只能去适应它。更积极的做法是,学会融入环境,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策略,我们才能增加在这个体系中取得成功的机会。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资本主义。不平等激发了人们的野心,激励机制带来产出,社会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如果这个体系适合你,你就该全力以赴。即便不适合,你也要全力以赴。比起你个人成为百万富翁的风险,社会面临的风险更大,所以这都不是你的问题。在你获得财富自由之前,你的时间不属于自己,你所承受的大部分也是无效压力。

追求财富并不意味着你一定唯利是图、贪得无厌或者损人利己,你也不需要变成这样的人。事实上,这些特质只会让实现财富自由变得更加困难,并在你成功后削弱你的幸福感。要打破你与财富之间的壁垒,你需要盟友。正如尽早开始储蓄和投资一样,尽早培养盟友和支持者也同样重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你都应当尽量争取主动优势。当人们被问到“谁适合这份工作”“谁适合这项投资”“谁适合加入这个董事会”时,你应该(而且能够)成为他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人选。人生的终极目标是拥有丰富且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非仅仅使银行存款的数额最大化。

财富自由的目标数额

传统的个人理财建议往往围绕着“退休”展开,即让工作与不工作之间存在明确界限。但“退休”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并非我们财富哲学的核心。我希望你在停止工作之前就实现财富自由,越早越好。即使实现了财富自由,你也可以选择继续专注于工作和职业发展,就像我一样。当工作从维系生存的必需品变成让你乘风破浪的工具时,你的工作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当我们充满信心时,我们会表现得更好。在这方面,工作有点儿像约会——你越不需要工作,它就越需要你。

如果你运用本书里的原则,同时拼命努力,再加上几分运气,你就能在40岁之前实现财富自由,住在加勒比海的船上,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你也可以选择70多岁仍然在董事会任职,以每小时数千美元的价格为首席执行官们提供指导。财富自由为你提供了选择的权利。而财富自由的本质就是一个数字,它是足以维持你生活的资产基础。你可以选择继续工作,因为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可以延长寿命并提升幸福感。真正有害的是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源于缺乏经济保障。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工作会从谋生的手段升华为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你需要在你的银行账户里存多少钱?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对你来说,答案是唯一的。它更像是一个目标,而非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财富自由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只要能非常接近这个目标,你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富足。正如托马斯·斯坦利所说:“财富与智商无关,其核心是算术问题。”记住我们的公式:被动收入大于“烧钱水平”,你就能实现财富自由。

那么,你的“烧钱水平”是多少?或者更确切地说,你希望长期维持的支出水平是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容易回答,因为你离退休越来越近了。但即使你处于职业生涯早期或仍在求学,你也可以从头开始规划预算,向家人了解他们的开销,并研究住房、食品和其他物品的平均成本,从而对未来的支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你无须,也不应该精确预测未来40年的每一笔开销。这既不现实,又没必要。一张粗略的预算草图就是良好的开端,你可以随着目标的日益清晰不断完善这张草图。

这个练习虽然涉及财务问题,但更多的是关于你个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思考。随着经验的积累,你会更了解自己,更清楚自己的需求。每个人的理想“烧钱水平”都不同,对我父亲来说,他的需求很简单:一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卫斯理棕榈树养老院的单人公寓,能观看多伦多枫叶队冰球比赛的流媒体频道,还有偶尔外出就餐(7点前回家),吃点儿墨西哥菜,喝杯米开朗琪罗鸡尾酒。而我完全不同,我“烧”起钱来宛若超新星爆发。我想表达的是,无论你喜欢的是百威啤酒还是普拉达,你都可以粗略估算一下你一年的预期支出,然后加总,并在此基础上增加20%来缴纳税金,如果你打算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或其他收税高的州,则增加30%。这就是你的年度“烧钱水平”。

现在,将你刚刚计算出的年度“烧钱水平”乘以25。这就是你大致的财富自由目标,也是你需要积累的资产总额,以产生足以覆盖你支出的被动收入。为什么是25呢?这是假设你的资产回报率能跑赢4%的通货膨胀率。在不同的理财规划师的建议里,通货膨胀率可能略有不同,但4%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数字,乘以25也方便计算。这只是一个粗略的估算,因为我们的纳税估算过于简单。此外,如果你有孩子,你的支出会在一段时间内上升,在他们独立后会下降。而且我们还没有考虑到社保的问题,30年后美国还有没有社保尚未可知(我个人认为会有,因为老年人寿命越来越长,而且他们有投票权,所以政府如果资金紧张,可能会先关闭学校、取消太空计划、裁减一半海军,最后才动社保),但是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从草图开始的。

如果你的理想年度“烧钱水平”是8万美元,200万美元就是你的财富自由目标。如果你的资产总额达到了这个数字,那么你赢了——你“打败”了资本主义。不过,资本主义还有后招儿:200万美元只是今天的目标。如果你计划在25年后积累到这个数字,通货膨胀就会让你的目标变成500万美元左右。我们会在后文中讨论这一点。

追求财富的动力

几年前,我们全家去法国滑雪胜地高雪维尔度假。滑雪这个爱好是我把儿子们困在山上,让他们不得不和我待在一起的借口。一天下午,我借口工作躲在酒店房间里。我的大儿子当时11岁,他走了进来,我立刻感到不对劲。通常,两个儿子宣告他们进入房间的方式不是本能地问“我能看电视吗”“妈妈在哪儿”,就是打嗝、放屁。但这次,大儿子沉默地站在我面前,泪流满面。

“怎么了?”我问。

“我把一只手套弄丢了。”他哭得更厉害了。

“没关系,不就是一只手套嘛。”

“你不懂,这是妈妈刚给我买的。花了80欧元呢!那可是一大笔钱。她会生气的。”

“她会理解的。我也经常丢东西。”

“可是我不想让她再给我买一副了,那可是80欧元啊。”

我特别理解他的心情,因为我儿子丢三落四的毛病是遗传自我的。比如,我从来不带钥匙,反正带了也会弄丢它。

所以我完全明白他的感受。我们决定沿着他走过的路回去寻找。一路上,我思绪万千:这是不是一个让他吸取教训的机会?给他买一副新的手套会不会太溺爱他了?我低头一看——他还在哭。我的心瞬间揪了起来,仿佛自己又回到了9岁。

我的父母离异后,家庭的经济压力变成了财务焦虑。焦虑“啃噬”着我和妈妈,它在我们的耳边低语,说我们一文不值,说我们一败涂地。我的妈妈是个秘书,聪明能干,可我们家的月收入只有800美元。9岁时,我告诉妈妈,我不需要保姆了,因为我知道每周省出来的8美元对我们很重要。而且,当冰激凌车经过时,保姆会给她的每个孩子30美分,而我只能得到15美分。

“冬天了,你需要一件夹克。”妈妈说。于是我们去了西尔斯百货。我们买了一件大一号的,妈妈觉得我至少可以穿两三年。这件夹克33美元。两周后,我把夹克忘在了童子军的活动上,但我向妈妈保证,下次活动时我一定能找回来,结果没有找到。

于是,我们又去杰西潘尼百货公司买了一件夹克。妈妈说,这就是我的圣诞礼物了,因为买了这件夹克后,我们就没钱再买别的礼物了。我不知道她是实话实说,还是想给我一个教训,也许两者都有。但不管怎样,我努力装出很兴奋的样子,假装很喜欢这件提前到来的圣诞礼物。巧的是,这件夹克也花了33美元。

几周后,我把这件夹克也弄丢了。放学后,我忐忑不安地坐在家里,等待着妈妈回来。想到又要给这个经济上本已捉襟见肘的家庭一记重击,我害怕极了。钥匙转动的声音响起,妈妈进门了。我紧张地脱口而出:“我把夹克弄丢了。没关系,我不需要穿夹克,真的。”

我感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真的想放声大哭。但接着,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妈妈竟然也开始哭泣。她很快控制住情绪,走到我面前,握拳在我的大腿上连捶了几下。那动作就像她在会议室里为了强调某个要点而敲桌子一样,只不过这次我的大腿成了她的临时桌子。我不知道那一刻是更让我伤心,还是更让我难堪。之后她上楼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一个小时之后,她下了楼,我们再也没有谈论过这件事。

财务焦虑如同高血压,在体内潜伏不去,随时可能从小恙变为致命的重疾,这绝非虚言。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血压要比富裕家庭的孩子高。 [6]

回到阿尔卑斯山区,此时,一对父子已经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中跋涉了半小时。儿子仅戴着一只手套。我见机唱起歌,跳起舞,试图借机向他灌输“物质诚可贵,亲情价更高”的道理。正当我尴尬地舞蹈的时候,儿子突然停下脚步,径直冲向菲利普·普兰店铺门前的一棵小圣诞树。就在这家店,他8岁的弟弟昨天还缠着我买一件背面镶嵌水钻骷髅头的帽衫,价值250欧元。此刻,圣诞树顶的星星被一只电光蓝色的男童手套取代了。显然,某位好心人捡到了它并特意放在这里,让失主一眼就能看到。儿子一把抓起手套,长舒一口气,将它紧紧抱在胸前,如释重负,喜笑颜开。

我们身处金融革新的时代,然而无论是加密货币还是支付应用,都无法满足我最深切的渴望——把钱送回过去,送给那些我深深爱着却一贫如洗的人。对我来说,童年时家中弥漫的不安全感和羞耻感将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但这并无大碍,因为它们成了我前进的动力。

你对财富的追求可能源自其他因素,可能是寻求认可,或是使命感;也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金钱带来的奢华体验的渴望;或是为消除世界的弊病贡献一份力量的愿望。在我看来,崇高的愿景是勤奋工作的一大动力,欲望也不容小觑,但恐惧才是最强大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在驱使你,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必须找到动力,培养动力,并与之同行。

你需要动力,因为前方道阻且长。

财富自由之路

究竟如何才能实现财富自由呢?我们的选择不外乎两种。一条捷径是继承财富,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只能选择另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这条路说来并不复杂:努力工作赚钱,勤俭节约,并将结余进行明智的投资。只要你能做到开源节流,并将积蓄进行合理投资,我敢打包票:你就一定能实现财富自由。

然而,知易行难。这不仅关乎财务问题,也超越了电子表格所能涵盖的范畴。财富源自充实的生活,你需要勤奋工作,节俭持家,睿智决策。这并不意味着你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你可以享受乐趣,可以犯错,可以尽情体验人生。但实现财富自由确实需要你辛勤付出,自律克己,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财富公式包含四大要素:

自律 :你要在工作与生活中有意识地保持节制。当然,这也包括省钱,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培养自己坚韧的品格,融入社会。这些都至关重要。

专注 :你需要专心赚取收入。正如我所说,收入本身不会让你富有,但它是必不可少的起点,而且你需要相当可观的收入。我会帮助你规划好职业生涯,为你指明方向,把你的收入潜力最大化。

时间 :时间是你最重要的资产。复利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了解复利是开启财富之门的关键。我将分享如何让复利为你服务。时间才是真正的金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财富基石。

分散投资 :它是我们对传统个人理财问题的看法,是指引我们做出明智投资决策的路线图,也是帮我们成为金融市场的行家里手的指南。

好的,现在就让我们开启这段财富之旅吧!

[1] Sheryl Crow and Jeff Trott, “Soak Up the Sun,” C’mon, C’mon , A& M Records, 2002.

[2] Bob Dylan, “It’s Alright, Ma (I’m Only Bleeding),”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Columbia Records, 1965.

[3] Ronda Kaysen, “‘It’s Never Our Time’: First-Time Home Buyers Face a Brutal Market,” New York Times , November 11, 2022, www.nytimes.com/2022/11/11/realestate/first-time-buyers-housing-market.html.

[4] Janet Adamy and Paul Overberg, “Affluent Americans Still Say ‘I Do.’ More in the Middle Class Don’t,” Wall Street Journal , March 8, 2020, www.wsj.com/articles/affluent-americans-still-say-i-do-its-the-middle-class-that-does-not-11583691336.

[5] “How the Young Spend Their Money,” Economist , January 16, 2023, 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23/01/16/how-the-young-spend-their-money.

[6] Gary W. Evans, “Childhood Poverty and Blood Pressure Reactivity to and Recovery from an Acute Stressor in Late Adolesce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Family Conflict,” Psychosomatic Medicine 75, no. 7 (2013): 691–700. AOmi4ufiXYCza89Rno8n3xQQ5vLOLo703lOE0FvWwyoA0UPFCImt1c+pNU6aXE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