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2 制度刚性与文化柔性要相互补充和融合

任正非说过:“企业文化不是宣传口号,它必须根植于企业的组织、流程、制度、政策,以及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之中。”

简言之,制度与文化相融相生,企业文化滋养着制度标准,制度标准通过强制约束,使企业文化得以落地与强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被企业内部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属于柔性的理念和精神范畴。制度标准是执行层面的规章条款,本身具有强制性与刚性。文化凝聚人心,制度驾驭人性,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共生(见图2-5)

图2-5 企业文化与制度标准的关系

1.企业文化指导制度标准的建立,促进制度标准的落实

企业文化是制度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只有与企业文化相匹配的制度标准才能激活组织,推动组织高效达成业务目标。

【案例】华为股权制度的变化

1998年,华为高层赴美考察期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制度,一种名为虚拟股的激励制度进入了华为的视野。虚拟股的持股人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分红,但没有所有权、表决权,也不能进行转让和出售。

2001年7月,华为推出了虚拟股制度。通过虚拟股,华为将核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公司利益捆绑在一起,降低了管理成本,激发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真正将“人力成本”变为“人力资本”。同时,在当时获取银行融资较为困难的背景下,华为通过虚拟股的方式获得了一定的内部融资。

随着虚拟股制度的实行,其弊端日益暴露。工资与奖金对华为许多持股的老员工来说不值一提,虚拟股的收益才是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于是,华为内部出现了安于现状、混日子的“食利者”阶层,这一部分人要么已经不具备继续前进的能力,要么已经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这种现象与华为提倡的“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完全相悖。

2013年,华为实施“时间单位计划”(Time Unit Plan),即现金奖励型的递延分配计划,属于中长期激励模式。时间单位计划主要根据员工的岗位、级别和业绩为员工配置相应数量的期权。这个期权的持有期是5年,收益逐步兑现,员工在持有期届满时进行结算。5年期满,权益清零。该项制度的实行,不仅拉开了“坐车人”和“拉车人”的收入水平差距,激发了员工的斗志,还践行了华为“长期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只有通过文化指导制度建设,才能使制度充分体现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当制度无法支撑文化的落地时,企业应该像华为一样,及时调整制度标准,使制度与文化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制度与文化“两张皮”的现象。

2.制度标准保障企业文化的落地,强化企业文化的氛围

如果缺乏制度,文化就会失去载体,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与文化相匹配的制度,能通过刚性的规定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让员工在思想和行动上践行企业文化与价值观。

【案例】《华为员工手册》助力形成奋斗文化

《华为员工手册》明确规定,员工不得迟到、早退,上下班要打卡。如果员工在一个月内经常迟到、早退,或者上下班不打卡,又没有在工作时间考核表上签字,就会受到一定的处罚。这是华为关于奋斗文化的规章制度。

制度实施的初期,很多新员工因为害怕受到处罚而遵守规定,但多年后,新员工成了老员工,他们已经开始自觉遵守这项规定。不仅如此,老员工们还会为了多做贡献主动加班。这一点在华为的规章制度中是没有明确规定的,但是华为对奋斗者的激励,让他们心甘情愿用工作之外的时间为公司创造价值。久而久之,华为形成了浓厚的奋斗文化。

华为通过制度的设计与执行,让华为人成为守纪律、有抱负的员工,同时保障了企业文化的代代相传。 m3JPG7bwyt92TKNd1sRDQw+yb6wCMC//z7sgwqUb/9fzqVKZntBAWI5D57t0S4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