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序

陈平伯曰:“外感不外六淫,而民病当分四气。”四时之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长夏为湿,此天地之生气,生长万物者也。六气和则民生安,五谷丰,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民斯病矣。

六淫之为病,古人概称伤寒,《内经》云:“凡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实之,不知此伤寒二字,不指伤寒解,作外感解可耳。注曰:伤寒,外感之统名。非谓四时感证,都属伤寒。故《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以此别之,力辟后人以外感病混称伤寒也。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后世奉为圭臬,以治四时温病,初用辛温,继用苦寒,如何能中,此盖不明六气耳。仲圣《伤寒论》,以外伤风寒为主,创六经辨证,阴阳虚实,表里寒热,旁及兼夹,立法井然,以治伤寒则可,以治四时温病则不可。何则?伤寒,一气耳,其春温、夏暑、长夏湿、秋燥,其病与伤寒迥别,岂可执伤寒方混治哉。宋代王履论之详矣,金元刘守真指出“六气皆从火化”,以辛凉解表、清热养阴为治外感病原则,为温病治法奠定基础。明末吴有性,生当战乱之年,瘟疫流行,创“戾气”致病学说,著《温疫论》,指出病原由口鼻传入,立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大胆创新,为治传染病开辟新路。

吴门叶香岩先生,上承《内经》《伤寒论》,下继唐宋金元诸家之长,慨世之外感病,温热多而伤寒少,不可概以治寒法治四时感证,故总结经验,创《外感温热论》,以卫气营血辨证,立辛凉清气、甘寒养阴、清心凉血、开窍息风诸法,自河间而后,治温病实叶氏为第一。奈其诊务繁忙,无暇著述,所遗唯其及门人所编《临证指南医案》一书而已,良可慨也。

清代乾嘉年间,淮阴吴鞠通先生,远绍《内经》,旁涉各家,倾心叶氏,于是取叶氏医案细读之,撷其精华,得其要领,撰《温病条辨》,以四时淫气为主,详述四时温病,春曰风温、春温,夏曰暑温、湿温,秋曰伏暑、秋燥,旁及温毒、疟、痢、霍乱等病,其辨证以三焦为纲,厘为三篇,卷首列原病篇,以示上承《内经》,学有所本,后列杂说一卷,解儿难、解产难各一卷,以示妇人产后、小儿痧痘惊疳,温病救逆、调理等法,以示治法之全。时人谓此编羽翼《伤寒》,为长沙之功臣,实非虚语。

河北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以志继承发扬中医学为主,因古文辞多言简意赅,隐晦难明之处实多,爰详加注释,按三焦条文次序论述,条文之后,存吴氏原注,又择各名家评注,使条文义理愈明,次为方剂方论,后列词解,最后为提要、释义、按语,务使条文义理清明,古典奥词畅达,以便学者学习研究,别无留难。学者在深明六气,学习《内经》《伤寒论》后,精读《温病条辨》,既能以六经辨证,又能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以治四时感证,自然寒温攸分,施方得宜,药到病除,不致误辛温为辛凉、误辛凉为辛温矣。

注释既成,索序于余,观其编,评注、释义均条理清晰,使人读后了然无阻,若师其意以治四时感证,定有裨益,实为整理提高祖国医学贡献耳。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 王立山
1985年10月1日于学会办公室 TlfDMMPmkhXHt4WTBloQKNjNId75Zxp4ke6J646ISUwux8drPG2TX62+Dd7SsMA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