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文四】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原注】

按仲景《伤寒论》原文,太阳病(谓如太阳证,即上文头痛、身热、恶风、自汗也),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液,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温病初起,原可用之。此处却变易前法,恶风寒者主以桂枝,不恶风寒主以辛凉者,非敢擅违古训也。仲景所云不恶风寒者,非全不恶风寒也,其先亦恶风寒,迨既热之后,乃不恶风寒耳。古文简质,且对太阳中风热时亦恶风寒言之,故不暇详耳。盖寒水之病 ,冬气也,非辛温春夏之气,不足以解之。虽曰温病,既恶风寒,明是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成内热外寒之证,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热之邪皆解矣。温热之邪,春夏气也。不恶风寒,则不兼寒风可知,此非辛凉秋金之气,不足以解之。桂枝辛温,以之治温,是以火济火也,故改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全书力辟以温治温之非,而以桂枝发端,明乎外寒搏内热,或非寒时而感寒气者,本可用之,而纯乎温病者不可用,明矣。又按:外寒搏内热,及非时伤风,春秋皆有之,即暑中亦有之,皆可少投辛温,但须辨之清切耳。——朱评)

【选注】

王孟英: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为主。夫鞠通既宗叶氏,当详考叶氏论案以立言,如《指南》温热门第三案 云:温邪上受,内入乎肺,肺主周身之气,气窒不化,外寒似战栗,其温邪内郁,必从热化。风温门第五案云:风温入肺,气不肯降,形寒内热,乃膹郁之象,用药皆是辛凉轻剂。至《幼科要略》论三时伏气外感,尤为详备,于春温证,因外邪引动伏热者,必先辛凉以解新邪,自注用葱豉汤 ,垂训昭然,何甘违悖。意欲绍述仲圣乎?则祖上之门楣,不可夸为自己之阀阅也。在泾 先生云:温病伏寒变热,少阴之精已被劫夺,虽有新旧合邪,不可更用桂枝汤助热而绝其本也,岂吴氏皆未之闻乎?

叶霖:仲景《伤寒论》首言脉浮、头项痛、恶寒,为太阳病之总纲。次言发热恶风,脉缓自汗之中风,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紧无汗之伤寒,及正气传经,病气则或传或不传。继言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眼睡之风温。温病与伤寒对待,风温与中风对待,示人以寒温不可误治如此。其不出方者,此六经为伤寒中风论治,非为温热论治也。《卒病论》 十六卷,岂无治温热专论,奈兵火失传,何后世不察,疑是黄芩汤泥矣。此处忽于《伤寒论》原文下,添出“桂枝汤主之”五字,无端捏造,真是医道罪人。尤可骇者,未便直斥先圣之罪,故作原笔言温病初起,原可用之,我当变法恶风寒者,主以桂枝汤;不恶风寒者,主以辛凉平剂银翘散。窥鞠通立言之意,以仲景原文,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而用桂枝,则仲景是自相矛盾。渠所立之银翘散,又引《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更著仲景用桂枝汤,不达经旨,却又处处为仲景原用桂枝之不错,深文曲意,不斥仲景之非,乃大斥仲景之非也。世之观此书者,有不谓鞠通学识远驾乎仲景以上者几希,售奸欺世,莫此为极。或言用桂枝治温,本出喻嘉言之荒谬,鞠通沿袭其讹。若然,何以首节又讥西昌 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其不以西昌为然可证。诛心之论,讵容代原。嗟乎!仲景《伤寒》原文,桂枝之禁谨严,而叔和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但温病内藏伏热,由里达外,故发热不恶寒,若因外寒抑遏,用麻黄以石膏监制尚可,若误与桂枝,未有不死者。盖麻黄发表,桂枝温里达表,则散去外寒,温里则里热加剧。若夫银翘散一方,只可治外感风温,移治伏气之温病,已属不合,况温疫乎?东南卑湿,温病多有挟湿者,初起之脉证,果如是乎?初起之治法,果如是乎?而温疫挟湿初起,舌本绛,苔白腻,粗如积粉,脉盛,右部数,于不浮不沉之间,舍达原饮别无良法,银翘散果可治此重证乎!自家于外感伏气尚辨之不清,而竟议延陵牵混,何妄诞之甚耶。

郑雪堂:吴又可法,治秽浊之邪由口而入胃经,所谓温疫也。本论方药,治清轻之邪。自鼻入肺经,所谓风湿之热也。一清一浊,一肺一胃,病因各殊,用药自别,各有所长,不得偏主一法也。

【方药】

桂枝汤方:

桂枝六钱 芍药(炒)三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去核)二枚

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汪按 :麻黄、桂枝,既系肺药,故传足不传手,前人多不以为然,但人之经络相通,而天之感气则异,故治法不同也。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枯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 时时清扬法(妙甚。——朱评)。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 ,转去转远 ,即不更张 ,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方论]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要著。——朱评)。盖病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 之一,未始不伤阴也。《伤寒论》曰:“尺脉微者为里虚,禁汗。”其义可见。其曰伤阳者,特举其伤之重者而言之耳(精能之至。——朱评)。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此古来用伤寒法治温病之大错也。至若吴又可开首立一达原饮 ,其意以为直透膜原,使邪速溃,其方施于藜藿 壮实人之温疫病,容有愈者,芳香辟秽之功也;若施于膏粱纨绔 ,及不甚壮实人,未有不败者。盖其方中有用槟榔、草果、厚朴为君;夫槟榔,子之坚者也,诸子皆降,槟榔苦辛而温,体重而坚,由中走下,直达肛门,中下焦药也;草果亦子也,其气臭烈大热,其味苦,太阴脾经之劫药也;厚朴苦温,亦中焦药也。岂有上焦温病,首用中下焦苦温雄烈劫夺之品,先劫少阴津液之理!知母、黄芩,亦皆中焦苦燥里药,岂可用乎?况又有温邪游溢三阳之说,而有三阳经之羌活、葛根、柴胡加法,是仍以伤寒之法杂之,全不知温病治法,后人止谓其不分三焦,犹浅说也。其三消饮加入大黄、芒硝,惟邪入阳明,气体稍壮者,幸得以下而解,或战汗 而解,然往往成弱证,虚甚者则死矣。况邪有在卫者,在胸中者,在营者,入血者,妄用下法,其害可胜言耶?岂视人与铁石一般,并非气血生成者哉?究其始意,原以矫世医以伤寒法治病温之弊,颇能正陶氏 之失,奈学未精纯,未足为法。至喻氏、张氏 多以伤寒三阴经法治温病,其说亦非,以世医从之者少,而宗又可者多,故不深辩耳。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王安道《溯洄集》 亦有温暑当用辛凉,不当用辛温之论。谓仲景之书,为即病之伤寒而设,并未尝为不即病之温暑而设。张凤逵 集治暑方,亦有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之论。皆先得我心者)又宗喻嘉言之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合而论之,《经》谓: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又谓“病温虚甚死”,可见病温者,精气先虚(着眼。止此二语,沾丐后学无穷矣。——朱评)。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词解】

①寒水之病:指风寒之邪侵袭足太阳膀胱经。

②《指南》温热门第三案:即叶天士著《临床指南医案》温热门谢案。

③葱豉汤:《肘后方》方。葱白四寸,豆豉一升。水煎服,治外感风寒轻证,微恶风寒,或微热头痛,鼻流涕,喷嚏,苔薄白,脉浮。

④在泾:尤怡,清代医学家。字在泾。江苏长州(吴县)人。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很有研究。编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是对张仲景著作的钻研心得和发挥,论述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平正通达。另编有《金匮翼》《医学读书记》。其医案由后人整理,名《静香楼医案》,较切实用。

⑤卒病论:杂病论之伪。杂或作卒。

⑥西昌:即喻昌,清代医学家。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

⑦汪按:即汪瑟庵按。

⑧普济消毒饮:《证治准绳》引李东垣方。黄芩、黄连各五钱,陈皮、甘草、玄参各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一钱,僵蚕、升麻各七分,柴胡、桔梗各二钱(一方无薄荷,有人参三钱)。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或制成蜜丸,噙化。功能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⑨改弦易辙:弦,弓弦。辙,车轮之迹。这里比喻改变治疗方法。

⑩转去转远:即指改变了治疗方法,更与病机不符。

⑪即不更张:张,本义为弓上弦,与“弛”相对,这里指主张或办法。即不更张,是指即使不改变治疗的办法。

⑫五液:即《素问·宣明五气》记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⑬达原饮:原名达原散。《温疫论》方。槟榔二钱,厚朴、知母、芍药、黄芩各一钱,草果、甘草各五分,水煎服。功能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治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厚,先憎寒而后发热,继而但热不寒,或发热傍晚益甚,头疼身痛,脉数。

⑭藜藿:藜,蒿草。藿,豆叶。这里用以指粗劣的饭菜。

⑮膏粱纨绔:膏粱,肥腻浓厚的食物。纨绔,古代富贵子弟所穿的细绢裤,引申以称富贵人家的子弟。

⑯战汗: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二。在外感热病病程中,邪盛正虚,突然出现战栗,继而出现全身出汗,称为战汗。战汗是邪气与正气相争的表现。正气胜,战汗之后,病转痊愈;正气不支,战汗后气随汗脱,转为虚脱亡阳危症。

⑰陶氏:陶节庵。

⑱张氏:指张志聪。

⑲溯洄集:为王安道所著,原书名叫《医经溯洄集》,对《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的医理有所阐发。在伤寒和温热病的区分上有独创见解,对其后世伤寒学和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⑳张凤逵:明代官吏。名张鹤腾,字凤逵。颍州(今安徽阜阳)人,进士出身,曾任户部陕西司郎中等官职。因为曾患暑证,后来发愿搜集古代名医治疗暑证的著述。先后经过10余年,编成《伤暑全书》2卷,是现存最早的暑证专书。

【提要】

(1)指出温病初起风寒在表的证治。

(2)阐明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等温病初起,邪袭肺卫的治法。

(3)阐发温病初起禁用辛温发汗之理。

【释义】

手太阴病,温病刚开始,不管它是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凡是恶风寒的,说明既感温邪,又有风寒在表,可以用桂枝汤解肌。因风温、温热,春初承太阳寒水之令,寒尚未去,故亦可见风寒束表之状。既有风寒在表,用桂枝汤表散风寒,调和营卫,是合乎辨证规律的。但风寒一去,即不应再进桂枝汤,以防热盛伤阴,可继辛凉法以治温邪。

至于不恶寒而口渴的,是外无风寒,单是温邪为患,应当用辛凉平剂银翘散清透太阴温邪。

伤寒宜汗,故以麻黄桂枝发汗。温病忌汗,但亦喜汗解,故不宜麻桂之辛温,而用辛凉解肌法。如用辛温强发其汗,必致化燥伤阴,热势鸱张。

温毒,热毒重,宜用清火解毒,暑温宜辛凉重剂,湿温为湿热阻滞,首宜化湿,温疟以伏热为病,又感暑邪,以清热为主,故四症不在此例。

【按语】

所谓“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一句,讲外感病初起以恶寒为主者,应以桂枝汤辛温解表。然温热病初起乃感受风热病邪,以非寒邪在表,用辛温之剂实属错误,故吴氏《温病条辨》以桂枝汤为群方之冠,不断受到后世学者的批评。而吴氏也并非不知其论点的错误,《本论起银翘散论》即是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的。再,“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一句,也有不当之处。盖“但热不恶寒而渴者”,乃《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之缩写。从温病角度认识,但热不恶寒、口渴应属里热证,治宜清泄里热,银翘散不能胜任。银翘散证虽有微恶风寒症状,但时间短暂,很快就但热不寒。吴氏为了与伤寒鉴别,突出发热症状是有必要的。 i0Vj3o/VD/KjabqDwOr9Z8x92WDsLM3HAzCSfTH43gpBOxEu+4hK+JL5yvPqGjJ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