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文二】

《阴阳应象大论》 曰:喜怒不节 ,寒暑过度 ,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原注】

上节统言司天之病,此下专言人受病之故。

细考宋元以来诸名家,皆不知伤寒温病之辨。如庞安常之《卒病论》 ,朱肱之《活人书》 ,韩祗和之《微旨》 ,王肯堂之《证治》,刘守真之《伤寒医鉴》《伤寒直格》 ,张子和之《伤寒心镜》 等书,非以治伤寒之法治温病,即将温暑认作伤寒,而疑麻桂之法不可用,遂别立防风通圣、双解通圣、九味羌活等汤,甚至于辛温药中加苦寒,王安道《溯洄集》 中辩之最详,兹不再辩。论温病之最详者,莫过张景岳、吴又可、喻嘉言 三家。时医所宗者,三家为多,请略陈之。按张景岳、喻嘉言,皆著讲寒字,并未理会本文上有“故曰”二字,上文有“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二句。张氏立论出方,悉与伤寒混,谓温病即伤寒,袭前人之旧,全无实得,固无足论。喻氏立论,虽有分析,中篇亦混入伤寒少阴、厥阴证,出方亦不能外辛温发表、辛热温里,为害实甚。以苦心力学之士,尚不免智者千虑之失,尚何怪后人之无从取法,随手杀人哉!甚矣,学问之难也!吴又可实能识得寒温二字,所见之证,实无取乎辛温、辛热、甘温,又不明伏气 为病之理,以为何者为即病之伤寒,何者为不即病待春而发之温病。遂直断温热之原,非风寒所中,不责己之不明,反责经言之谬。瑭推原三子之偏,各自有说。张氏混引经文,将论伤寒之文,引证温热,以伤寒化热之后,经亦称热病故也,张氏不能分析,遂将温病认作伤寒;喻氏立论,开口言春温,当初春之际,所见之病,多有寒证,遂将伤寒认作温病;吴氏当崇祯 凶荒兵火之际,满眼温疫,遂直辟经文“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文。盖皆各执己见,不能融会贯通也。

瑭按伏气为病,如春温、冬咳、温疟,《内经》已明言之矣。亦有不因伏气,乃司天时令现行之气,如前列《六元正纪》所云是也。此二者,皆理数之常者也。更有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又可所云戾气 ,间亦有之,乃其变也。惟在司命 者,善察其常变而补救之。

【选注】

叶霖:上节言外感之温热,将《六元正纪论》断章取义,为温病立说,而不涉他证犹可;此节论伏邪,安能割裂经文,删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二十四字,是全不达经旨矣。《阴阳应象大论》中,此章示人四时伏气之机,阴阳互根之理,首重在“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两句耳。或问寒为阴邪,何以至春而必温病?暑为阳邪,何以至秋而必痎疟?盖冬至一阳渐生,人生之阳气内盛,被冬日严寒杀厉之气所折,深浃于肌髓之间,至春内伏郁结之阳气,为外邪触发,伏气既得发泄,遇天气之阳热,两热相干,发为温病。夏伤于暑,秋必痎疟者。夏至一阴渐生,人身之阴气内盛,暑乃阳邪,阳气外炽,则里气虚寒,加以贪凉饮冷,损其真阳,至秋阴气盛长之时,内伏阴邪欲出,外袭阳暑欲入,阴阳相持,故发为往来寒热之痎疟。以痎疟而改作温疟,是更不达经旨矣。春伤于风,夏为飧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者,乃阴阳上下之相乘也。夫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是以春伤于风,夏为飧泄。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是以秋伤于湿,上逆而咳,斯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义也。但天地阴阳之邪,皆由人身之阴阳气化感召而成,岂有伤寒而能化热,伤热而能化寒也哉?鞠通侈谈伏气,讥张、喻之非,而自亦不知伏气为何气。噫,五十步而笑百步,多见其不自量也。病机尚不能明,安敢妄言运气耶。

【词解】

①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篇名,论阴阳五行学说、天地自然界与人体脏腑相应的关系,阐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

②喜怒不节:遇事感情易冲动,大喜大怒,不能适当控制,会削弱人体正气。

③寒暑过度:冬天过于寒冷,夏天过于暑热,超过人体适应能力,使人致病。

④生乃不固:由于情志冲动过度,正气受伤,风寒暑热太过,人体不能抗御,人的生养之气遭到破坏,不能巩固。

⑤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物极必反,阴寒极盛时必定转变为阳热,阳热到极盛时必转变为阴寒。

⑥庞安常之《卒病论》:庞安常,宋时蕲水人,博通医书,治病精于伤寒,求治者众,著有《难经辨》《庞氏家藏秘宝》《伤寒总病论》(即《卒病论》)。

⑦朱肱之《活人书》:朱肱,宋湖州人,善医,尤精于四时感症。潜心数十年,著有《活人书》,宋徽宗时授奉议郎医学博士。

⑧韩祗和之《微旨》:韩祗和,宋哲宗时人,以医名,为伤寒专家,著《伤寒微旨》。

⑨刘守真之《伤寒医鉴》《伤寒直格》:刘守真即刘完素,河间人,金元时名医,好用寒凉治病,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号通玄处士。

⑩张子和之《伤寒心镜》:张子和,名从正,号戴人,金元时睢州考城人,精于医,治宗刘河间,用药偏寒凉,运用汗、吐、下三法最精,著有《儒门事亲》《伤寒心镜》《六门三法》。曾任太医,不久辞去。

⑪王安道《溯洄集》:王履,字安道,明昆山人,学医于金华朱震亨,尽得其传。著有《溯洄集》二十一篇、《百病钩玄》《医韵统》等书。

⑫张景岳、吴又可、喻嘉言:张景岳,名介宾,明山阴人,著《类经》《景岳全书》;吴又可,名有性,明震泽人,著有《温疫论》。喻嘉言,名昌,明清时江西新建人,善治病,寓江苏常熟,著有《医门法律》《尚论篇》《寓意草》。

⑬伏气:外感六淫之邪,当时不发,潜伏体内,逾时而发者为伏气,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等。

⑭崇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思宗朱由检的年号,李自成攻入北京后自缢于煤山。

⑮戾气:吴又可《温疫论》提出温疫病的发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是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所造成。

⑯司命:医生治病,掌握病人生命的生死安危,故称司命。

【提要】

经文提出七情过极、寒暑太盛对人体的危害,人体阴阳严重失调,会向相反的一面转变。

【释义】

《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人的精神情绪如果不能适当控制,就会使脏气受伤。大喜伤心,大怒伤肝;气候变化太过,大寒、大热,都能伤害人体,削弱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各种病变。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但是阴寒阳热发展到极期时,就会出现相反的症状,阴邪偏盛的寒证反见阳热症状,阳邪偏盛的热证反见阴寒症状,这就是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的病理变化,所以冬天伤了寒邪,当时不病伤寒,却至来年春天发为温病,这就是温病中的“伏气”温病。

上条论新感温病,本条论伏气温病,“新感”和“伏气”是温病中的两大类型。 fyOMJ/n1Gi+9dFyCp087NyCm8S+fO7+blHyBJWjsQzKmrsp1uRJuFczGcToWr7x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