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小承气汤

【知方源】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伤寒论》

小承气汤主之

1.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条)

2.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条)

小承气汤和之

3.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条)

4.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条)

5.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条)

6.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251条)

宜小承气汤

7.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4条)

《金匮要略》

1.《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2.《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看方论】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潮热者实,得大便微硬者,便可攻之;若便不硬者,则热未成实,虽有潮热亦未可攻。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当先与小承气汤渍之,如有燥屎,小承气汤药势缓,不能宣泄,必转气下矢;若不转矢气,是胃中无燥屎,但肠间少硬尔,止初头硬,后必溏,攻之则虚其胃气,致腹胀满不能食也。胃中干燥,则欲饮水,水入胃中,虚寒相搏,气逆则哕。其后却发热者,则热气乘虚还复聚于胃中,胃燥得热,必大便复硬,而少与小承气汤,微利与和之,故以重云不转矢气,不可攻内,慎之至也。”“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若脉沉实者,内实者也,则可下;若脉滑疾,为里热未实,则未可下,先与小承气汤和之。汤入腹中得矢气者,中有燥屎,可更与小承气汤一升以除之;若不转矢气者,是无燥屎,不可更与小承气汤。至明日邪气传时,脉得沉实紧牢之类,是里实也;反得微涩者,里气大虚也。若大便利后,脉微涩者,止为里虚而犹可,此不曾大便,脉反微涩,是正气内衰,为邪气所胜,故云难治。”

2.许宏《金镜内台方议》: “阳明者,三阳之盛也。太阳为阳之表,少阳为表里之中,阳明为阳之里,是以证属阳明者,皆为可下也。若大满大实者,属大承气汤。今此大热、大便硬,未至于大实,只属小承气汤也。以大黄为君,而荡除邪热;以枳实为臣,而破坚实;以厚朴为佐使,而调中除结燥也。”

3.吴 《医方考》: “邪在上焦则作满,邪在中焦则作胀,胃中实则作潮热。曰潮热者,犹潮水之潮,其来不失时也!阳乘于心则狂,热干胃口则喘。枳、朴去上焦之痞满,大黄荡胃中之实热。此其里证虽成,病未危急,痞、满、燥、实、坚犹未全俱,以是方主之,则气亦顺矣,故曰小承气。”

4.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 · 下剂》: “承气者,以下承上也,取法乎地,盖地以受制为资生之道,故胃以酸苦为涌泄之机,若阳明腑实,燥屎不行,地道失矣,乃用制法以去其实。大黄制厚朴,苦胜辛也;厚朴制枳实,辛胜酸也。酸以胜胃气之实,苦以化小肠之糟粕,辛以开大肠之秘结,燥屎去,地道通,阴气承,故曰承气。独治胃实,故曰小。”

5.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之,因以承气名汤……方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泄下也。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故名曰小。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先煮枳、朴,煮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内硝者,以药之为性,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若小承气则三味同煎,不分次第,而只服四合。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

6.汪昂《医方集解 · 攻里之剂第四》: “此少阳、阳明药也。邪在上焦则满,在中焦则胀,胃实则潮热,犹潮水之潮,其来有时,阳明燥金主于申酉,故曰晡潮热。伤寒潮热为胃实,无虚证,阳邪乘心则狂,故谵语,胃热干肺则喘。故以枳、朴去上焦之痞满,以大黄去胃中之实热,此痞、满、燥、实、坚未全者,故除芒硝,欲其无伤下焦真阴也。”

7.吕震名《伤寒寻源》: “小承气以大黄为君,微加枳朴以开气结,不用芒硝迅走下焦,经所谓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也,故曰小。凡矢未定成硬,未可与大承气者,可先以小承气试之。腹中转矢气者,大便已硬,乃可攻也。不转矢气者,但初头硬,后必溏也。同一承气而有大小之分者,大承气枳朴重而益用芒硝以峻攻,小承气枳朴轻而不用芒硝以亟下,故里证急者宜大承气,里证不甚急者宜小承气。是当细辨。”

【通方解】

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组成。方中大黄为君药,泻热通便;枳实行气导滞为臣,助大黄通便荡实;厚朴为佐使,行气散满。诸药合用,可以泻热通便,除满消痞。

【析方性】

小承气汤证见大便硬、谵语、潮热等症,提示热与积滞实邪结于肠腑,微烦及谵语乃胃热上扰心神所致。热者寒之,热与实邪结聚,非苦寒不能直折其火。方中大黄苦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用至四两,量大力专效宏;枳实苦、微寒,理气破结消痞;厚朴味苦、辛,性温,行气除满。本方乃攻里泻热之轻剂,为阳明病里热结实,大便燥结之轻证而设,其方性苦寒。

【辨方位】

小承气汤所治下利谵语者,属肠胃热实,积滞内蓄,故曰有燥屎也。燥屎不去,热结不消,小肠之泌别、大肠之传导,均失其常,故症有大便不通者,亦有下利黏秽者。方中大黄入脾、胃、大肠经,荡涤肠腑实热积滞;枳实归脾、胃经,《名医别录》言其可破结实、消胀满、安胃气;厚朴入脾、胃、肺、大肠经,可行胃肠之滞气,疗腹痛胀满。综上观之,小承气汤方位作用于肠腑。

【明方势】

小承气汤方中大黄苦寒沉降,清泄通利,内服善荡涤胃肠实积、实热而泻热通便。《药品化义》:“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厚朴入脾、胃、肺、大肠经,功善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名医别录》言其“温中益气,消痰下气”,《本草正》言其“温降散滞”。枳实归脾、胃经,功善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本草纲目》载其“下气破结”。三药皆具下行之势,且病位在肠腑,主传化物而不藏,以通降为和,治以通便泻热,行气除满,因势利导,肠腑积滞自下而除,因此本方总属攻下之品,方势为降。

【论方证】

小承气汤之证为阳明腑实轻证。症见谵语,便秘,潮热,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亦可用之;阳明腑实证虽重,但有不宜峻下之证,如年老体弱正气不足者,或有宿疾津气有亏,或兼有新感表邪未尽者,均可酌情用小承气汤攻下,注意中病即止,免伤正气。

【识方用】

1.小承气汤现代处方

大黄(酒洗)12g,厚朴(去皮,炙)6g,枳实(炙)6g。

以上三味药,用800mL水煮成300mL,去滓,分两次温服。服一次后应排便。不排便者,将余药喝完;如果已排便则不用再服药。

2.小承气汤现代适应证

小承气汤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便秘、肠梗阻、肠麻痹、慢性胃炎、食积、腹痛、胃石症、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胆系感染、痢疾、胃肠及盆腔术后腹胀与呃逆、胃瘫综合征等。本着上病下治的原则还可用以治疗乙脑、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临床辨证应以大便干硬或大便难,腹胀满或腹胀痛,身热,舌红,苔黄或燥,脉滑实等为要点。

3.小承气汤加减

兼见恶心呕吐,加陈皮、姜半夏;兼有胃肠湿热,加黄连、黄芩;兼见嘈杂泛酸,加煅瓦楞;若腹胀较重,加莱菔子、木香、砂仁;兼血瘀证,加桃仁、赤芍;兼食滞,加山楂、六神曲。

4.小承气汤禁忌

若更衣者,勿服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脉反微涩,里虚者。

【学医案】

1.宋代名医许叔微运用小承气汤医案

市人张某,年可四十。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发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目直视急,更三医矣。皆曰:“伤寒最恶证也,不可治。”后召予,予不得已往诊之。曰:“此诚恶候,染此者十中九死,仲景虽有证而无治法,但云脉弦者生,涩者死。况经吐下,难于用药,漫以药与,若大便得通,而脉强者,庶可料理也。”遂用小承气汤与之。一投而大便通利,诸疾渐退,脉切微弦,半月得瘥。(选自《伤寒九十论》)

按语: 该患者为阳明腑实重证。腑实内结,浊热上攻,神明被扰,则目直视急,两手撮空。又经吐下,正气已伤,此时不宜峻下,故酌用小承气攻下,投石问路,中病即止,防止进一步损伤正气。小承气汤方性苦寒,作用在肠腑,具通降下行之势,此处用之切中病机,故轻下热结,便通热泻而愈。

2.明代名医李中梓运用小承气汤医案

一人伤寒至五日,下利不止,懊憹目张,诸药不效,有以山药、茯苓与之,虑其泻脱也。李诊之曰:“六脉沉数,按其脐则痛,此协热自利,中有结粪,小承气倍大黄服之。”果下结粪数枚利,懊憹亦痊。(选自《医宗必读》)

按语: 本案为热结旁流,内有燥屎之小承气汤证。患者下利不止易迷惑医者眼目,此为热入阳明,消灼津液,燥屎内结于肠腑。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旁流下,则见下利臭浊粪水。燥屎不去,则下利不止,非通因通用不足以止利,故服通腑泻热之小承气汤,并加重大黄用量以增强攻下之力,燥屎下利即止,热去烦除,懊 亦愈,治病求本即此之谓也。前医认作虚证,以山药茯苓甘淡补脾,背道而驰,所以不效。李氏诊得六脉沉数,沉为在里,数则为热,按其脐则痛,中有结粪,此阳明热结里实证,与中焦寒利大相径庭,脉证合参,辨证精确,故投剂立效。

3.清代名医王孟英用小承气汤案

姚小蘅太史令侄女,初秋患寒热而汛适至,医用正气散两帖,遂壮热狂烦,目赤谵语,甚至欲刎欲缢,势不可制。孟英按脉洪滑且数,苔色干黄尖绛,脘闷,腹胀拒按,畏明口渴,气逆痰多。与桃仁承气汤加犀角、石膏、知母、花粉、竹沥、甘菊。照热入血室例治。人谓热虽炽而汛尚行,何必大破其血而又加以极寒之药哉?孟英曰:叟勿过虑,恐一二剂尚不足以济事。果服两大剂始得大便,而神清苔化,目赤亦退。改用甘寒以清之。继而又不更衣,即脉滑苔黄而腹胀,更与小承气汤二帖,便行而各恙已。数日后,又如此,仍投小承气汤二帖。凡前后六投下剂,才得波浪不兴,渐以清养而瘳。(选自《王孟英医学全书》)

按语: 此患者外感适逢行经,表热内陷,热邪入里与瘀滞实邪结于下焦,热盛则壮热目赤,热扰心神则见狂烦谵语,腹胀拒按、不大便提示实邪结聚肠腑,腑气不通。以桃仁承气通腑行气活血并加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品,腑气通,热邪除,浊气降,清气升,故神明转清。后反复不大便,腹胀脉滑苔黄,说明存在内热、津亏等阳明腑实的病理因素,为小承气汤适应证之阳明腑实轻证,故以小承气汤微下,通调肠腑,中病即止,免伤津耗气,续以清养而愈。

【说明书】

名称 小承气汤。

处方 大黄(酒洗)12g,厚朴(去皮,炙)6g,枳实(炙)6g。

方性 苦寒。

方位 肠腑。

方势 降。

方证 阳明腑实轻证。

功效 泻热通腑。

主治 谵语,便秘,潮热,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适应证 本方现代适用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辨证属阳明腑实轻证者。还可用以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见上证者。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温二服。

禁忌 孕妇不宜使用本方。年老体弱、血虚津亏者慎用本方。

注意事项 本方属攻下剂,应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 16q8RmaTPKDMqx/3lk3aBF0QMwrsQ7206WgSOK5tYV3sHoOlnHN0VaT/rGhSjNK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