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大柴胡汤

【知方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伤寒论》

1.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条)

2.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36条)

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条)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看方论】

1.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柴胡味苦平微寒,伤寒至于可下,则为热气有余,应火而归心,苦先入心,折热之剂,必以苦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味苦寒,王冰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推除邪热,必以寒为助,故以黄芩为臣。芍药味酸苦微寒,枳实味苦寒,《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泄实折热,必以酸苦,故以枳实、芍药为佐。半夏味辛温,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辛者散也,散逆气者,必以辛;甘者缓也,缓正气者,必以甘。故半夏、生姜、大枣为之使也。一方加大黄,以大黄有将军之号,而功专于荡涤,不加大黄,恐难攻下,必应以大黄为使也。”

2.吴 《医方考》: “伤寒,阳邪入里,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此方主之。表证未除者,寒热往来、胁痛、口苦尚在也;里证又急者,大便难而燥实也。表证未除,故用柴胡、黄芩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能和少阳,半夏能治呕逆,大枣、生姜,又所以调中而和荣卫也。”

3.喻嘉言《尚论 · 后篇》: “柴胡、大黄之药,升降同剂,正见仲景处方之妙,柴胡升而散外邪,大黄降而泄内实,使病者热退气和而自愈。”

4.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此方是治三焦无形之热邪,非治胃府有形之实邪也……条中并不言及大便硬,而且有下利症,仲景不用大黄之意晓然……大、小柴胡,俱是两解表里之剂,大柴胡主降气,小柴胡主调气。”

5.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大柴胡有柴胡、生姜、半夏之辛而走表,黄芩、芍药、枳实、大黄之苦而入里,乃表里并治之剂。而此云大柴胡下之者,谓病兼表里,故先与小柴胡解之,而后以大柴胡下之耳。盖分言之,则大小柴胡各有表里;合言之,则小柴胡主表,而大柴胡主里。”

6.吴谦《医宗金鉴》: “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7.吕震名《伤寒寻源》: “此小柴胡去人参甘草,加枳实芍药大黄,乃少阳阳明合治之方也,往来寒热,热结在里,是邪已内实,因其内实而解之,乃通以去塞之法也,心中痞硬,呕吐下利,是邪已内陷,因其内陷而下夺之,乃通因通用之法也。表未罢仍主柴胡,里已实宜加枳实大黄,不用人参甘草者,惧其缓中而恋邪也,加芍药者,取其约营而存液也。按:少阳病本不可下,此则热邪结于阳明,而少阳证仍在,故主此为表里两解之法。”

8.王旭高《退思集类方歌注》: “此小柴胡、四逆散二方合用者也。除去人参、甘草者,盖热邪已结在里,不可更实其脾也。”

【通方解】

本方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枳实、芍药而成。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以和解少阳,清泄郁热;大黄配伍枳实行气消痞,内泻热结,亦为臣药;芍药通络止痛,柔肝和营,与大黄同用,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同用可调气和血,行气分之滞,破血分之结,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并加重生姜用量以治疗呕不止,共为佐药;生姜与大枣同用和营卫、行津液,并能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更加突出了祛邪开结的作用,故去补益之人参、甘草。文后所述,为一方二法,若热结较重,可用大黄泻热开结。

【析方性】

柴胡重用为君,《神农本草经》载“柴胡,味苦平”,《神农本草经读》中亦有同样记载,黄元御在《长沙药解》指出柴胡为“味苦,微寒”之品。黄芩,《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平”,叶天士在《本草经解》中也提到黄芩为“味苦,气平”之品。芍药,《神农本草经》云“味苦平”,清代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云“芍药气平,是夏花而禀燥金之气,味苦,是得少阴君火之味”。半夏,《神农本草经》载其“味辛平”,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也提到半夏为“味辛,气平”之品。枳实,《神农本草经》云其“味苦”,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指出枳实“苦、酸,微寒”,《长沙药解》载其“味苦、酸、辛,性寒”。《名医别录》首次将生姜与干姜分别收录,云“生姜味辛,微温”。大枣,《神农本草经》载其“味甘平”,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提及“大枣气味甘平,脾之果也”。大黄,《神农本草经》载其“味苦寒,无毒”,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认为大黄“气味苦寒,故主下泄”。

全方柴胡为君,黄芩、大黄、枳实共为臣药,统领全方苦寒之性,芍药、半夏为佐,再添辛苦之性,佐以生姜、大枣辛甘温之品,因此其方性可总结为辛苦寒并用,佐以甘调。

【辨方位】

关于大柴胡汤的方位,有“少阳邪结重症”“少阳阳明合病”两种说法。少阳位于半表半里,为三阳出入表里之枢纽。足少阳之腑为胆,邪气未离少阳,交争于半表半里,胆经经气不畅,故仍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少阳证的主症。持“少阳阳明合病”观点的医家认为,本方为双解之法,外和少阳,内泻阳明,故认为病位在少阳、阳明。另一种观点是以李克绍老师为代表的少阳邪结重症。李老认为,少阳为病,疏泄失职,胆胃不和,邪气内结,最易造成胃腑病证,然服用小柴胡汤之后,柴胡证仍在,且又出现了呕不止、心下急等胆气犯胃的表现,说明病重而药轻,邪气已偏于半里,故属于少阳重证。此处用枳实行气导滞,用芍药走血破结,用大黄泄热破结,正符合少阳胆火郁结较重的病机。且“六腑以通为用”,胆热内郁,也当通而治之。

结合原文病机,文中明言一方二法,虽言“下之”,乃是强调少阳邪结轻重不一,重则用大柴胡汤泻热破结,且正确理解文中大黄、枳实和芍药的功效,就不难理解本方方位仍在少阳。正如清代汪琥在《伤寒论辨证广注》中所言:“此条系太阳病传入少阳,复入于胃之证。太阳病过经十余日,知其时已传入少阳矣。故以二三下之为反也。下之而四五日后,更无他变,前此之柴胡证仍在者,其时纵有可下之证,须先与小柴胡汤,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如和解之而呕止者,表里气和,为已解也。若呕不止,兼之心下急,郁郁微烦,心下者,正当胃腑之中,急则满闷已极,郁烦为热结于里,此为未解也。后与大柴胡汤,以下其里热则愈。”

【明方势】

少阳胆腑,位居中焦,内寄相火,主司疏泄。胆经上布胸中,下走胁肋。“少阳为枢”,外连表,内连里,有枢转表里气机之功,是阳气升降出入的枢纽。结合本方辛苦寒并用,佐以甘调的方性及病在少阳的方位,方位为上下、内外、表里皆可及,方势为升降开合,以降为主。从药物分析来看,柴胡、黄芩为君药,奠定了全方辛苦寒之调,亦决定了全方之方势。《本草新编》认为柴胡“气味俱轻,升而不降,阳中阴也”,故柴胡能宣散少阳半表之邪。《本草纲目》言柴胡“行手足少阳,以黄芩为佐”。黄芩味苦,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二者外透内清,且并行手足少阳,舒畅经气之郁滞。《本草汇言》记载:“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由此可知,柴胡、黄芩配伍之方势可达表里、上下、内外。大黄苦泄走下,枳实和芍药可行气分之结,破血分之滞,有外散之势。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其势偏于向下。大枣甘温和中,扶正祛邪。本方去滓再煎,是以气味醇和,药性纯合,如此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

【论方证】

大柴胡汤功能枢转少阳,开结泻热,它比小柴胡汤祛邪开结的作用更加突出,可以治疗少阳胆火郁结之重证。其适应证为便秘或下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恶心呕吐,口苦咽干,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心下痞硬,烦躁,头痛,眩晕,口渴,自汗出,肩颈酸痛,黄疸,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数等。《类聚方广义》用本方治小柴胡汤证而腹满拘挛,呕剧者;治麻疹,胸胁苦满,心下硬塞,呕吐,腹满痛,脉沉者;治狂证,胸胁苦满,心下硬塞,腹拘挛,膻中动甚者,加铁粉有奇效。《伤寒绪论》治伤寒发斑已尽,外热已退,内实不大便,谵语者,用小剂凉膈散或大柴胡汤微下之。近人多以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证属少阳,兼有内实,其临床特点是高烧不退,乍寒乍热,右胁绞痛,硬满拒按,口苦呕逆(出自姜建国主编《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由此可知,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邪结重证无疑。

【识方用】

1.大柴胡汤现代处方

柴胡24g,黄芩9g,芍药9g,半夏9g,生姜15g,枳实9g,大枣12枚,大黄6g。

上八味,用水2400mL,煮取1200mL,去渣再煎,温服200mL,日三服。

2.大柴胡汤现代适应证

(1)外感热病,如肠伤寒、流感、流脑、细菌性痢疾、丹毒、猩红热等,中医属发热、下利、春温、暑温、烂喉痧等。

(2)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等,中医属心悸、胸痹、眩晕、中风范畴。

(3)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胰腺炎、肝脓疡、肠梗阻、胆道蛔虫、胃扭转、幽门梗阻、胃穿孔、胃痉挛、习惯性便秘、新生儿黄疸等,中医属胃脘痛、胁痛、胆胀、肝痈、呕吐、黄疸等。

(4)泌尿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及输尿管结石、尿道结石、肾盂积水、肾绞痛等,中医属水肿、淋证、腰痛、腹痛等范畴。

(5)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痛风等,中医属消渴、痹证等范畴。

(6)神经系统疾病,如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等,中医属胁痛、头痛、不寐、狂证等范畴。

(7)五官科疾病,如角膜炎、虹膜炎、中耳炎、扁桃体炎、鼻窦炎、牙痛等,中医属乳蛾、耳痈、红眼、鼻渊等。

总之,只要抓住少阳郁热、邪结较重的病机,便可运用大柴胡汤。

3.大柴胡汤加减

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恶心呕吐剧烈者,加姜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效;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化石。

4.大柴胡汤禁忌

单纯阳明证者禁用。

【学医案】

1.近现代名医刘渡舟运用大柴胡汤医案

曲某,男,27岁。初诊日期:1991年5月29日。其母代诉:因高热送医院急诊。在医院狂躁不安,打骂医生,不接受治疗。西医诊为精神分裂症。刻下,患者精神不安,视、听、言、动,时慧时迷,烦躁而又善悲,5天彻夜不眠,大便数日未解,且泛恶不欲食。脉弦按之有力,舌质红、舌苔黄而中褐。脉症合参,证属肝胃气火交郁,火热上扰心神而致。其大便不通,舌苔黄褐则主阳明里实已成。治法:疏肝清热,兼下阳明之实。拟大柴胡汤:柴胡18g,黄芩10g,大黄2g,枳实12g,白芍10g,半夏15g,生姜15g,大枣7枚。药服2剂,大便得下,烦躁得减,但舌苔犹未退净。又继服3剂,大便又泻,舌苔方得退净,且有食欲,情绪稳定。唯夜间少寐,转用丹栀逍遥散(改为汤剂)以善其后。(选自《刘渡舟医案精选》)

按语: 本例为少阳邪结重证。少阳为病,疏泄失职,胆胃不和,邪气内结,最易造成胃腑病证。从脉象看,弦为少阳,邪气内结,故按之有力。舌红,苔黄而中褐,提示水亏火炽,内热较盛,火热及心,故而出现神志改变。本证病位在少阳,“少阳为枢”,外连表,内连里,有枢转表里气机之功,是阳气升降出入的枢纽。治以大柴胡汤,辛苦寒并用,佐以甘调,贯通上下、内外。如此内热得清,气机条达。

2.宋代名医许叔微运用大柴胡汤医案

乡里豪子得伤寒,身热,目痛,鼻干,不眠,大便不通,尺寸俱大,已数日矣。自昨夕汗大出。予曰:“速以大柴胡下之。”众医骇然,曰:“阳明自汗,津液已竭,当用蜜兑,何故用大柴胡药。”予曰:“此仲景不传妙处,诸公安知之。”予力争,竟用大柴胡,两服而愈。论曰:“仲景论阳明云:‘阳明病,多汗者,急下之。’人多谓已自汗,若更下之,岂不表里俱虚也。论少阴云:‘少阴病一二日,口干燥者,急下之。’人多谓病发于阴,得之日浅,但见干燥。若更下之,岂不阴气愈盛也。世人罕读,予以为不然。仲景称急下之者,亦犹急当救表,急当救里。凡称急者,急下之,有三处。才觉汗出多,未至津液干燥,速下之,则为径捷,免致用蜜兑也。盖用蜜兑,已是失下,出于不得已耳。若胸中识得了了。何疑殆之有哉。”(选自《伤寒九十论》)

按语: 此案病例伤寒身热,目痛鼻干不眠,故属于外感邪气传入阳明经之阳明病。大便不通,尺寸俱大已有数日则表明患者热结于里已日久矣;热结则津伤,本当汗少,今突大汗出而不止,为热邪内盛,迫阴于外,治疗当急下之。故以大柴胡汤内泻热结,两剂而愈。

3.现代名医杜雨茂运用大柴胡汤医案

陆某,女,33岁,咸阳市国棉七厂工人。1976年10月14日,因发高烧住本院急诊观察室。患者于7天前因住防震棚受凉,自觉头昏,小腹胀,继之发高烧,恶心,不思食,随即送本院急诊室观察诊治。当时查末梢血象: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7%,给予注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多种抗生素及输液治疗六天,血象虽恢复正常,但发烧丝毫未退,病情未减。于10月20日转中医治疗,诊视患者皮肤蒸热,微有汗意,口干苦思饮,恶心,不欲食,胃脘胀满拒按,少腹胀痛,以左侧为甚,大便已五日未解。脉沉细紧,舌红,苔黄不润。唇干裂,有少许血痂,体瘦,精神不振。体温39.5℃。分析此病本为外感,表邪化热传入少阳阳明,形成二阳并病,致热留阴伤,燥屎内结,迁延未愈。治宜和解通腑为主,佐以养阴生津,用大柴胡汤化裁,并嘱其停用西药。处方:柴胡24g,黄芩12g,白芍15g,大黄9g,芒硝15g(冲服),陈皮9g,炙甘草6g,连翘24g,沙参15g,天花粉15g,2剂,水煎服。复诊(10月22日):服上药首剂后,泻下许多燥屎,后为软便,发热即减轻。服第2剂后,又下稀软便2次,发热退净,腹不胀痛,已能进食,唯觉头昏,乏力,胃脘略胀。脉细,舌淡红,苔薄白。唇仍干但无血痂。此大邪已去,宜转为扶正养阴,清理余邪及开胃之法。处方:党参12g,沙参15g,天花粉12g,柴胡9g,黄芩9g,白芍12g,炙甘草6g,陈皮9g,麦芽15g,山楂12g,竹茹12g,香附6g,3剂,水煎服。尽剂后,病愈。(选自《伤寒论释疑与经方实验》)

按语: 本案燥屎内结,上下气机不畅,故方以大柴胡汤调畅气机,恢复气机的升降功能。“六腑以通为用”,本方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以和解少阳,清泄郁热;大黄配伍芒硝内泻热结,用芍药走血破结,用大黄泻热,佐以养阴生津之品。诸药相伍,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符合少阳胆火郁结较重的病机。且“六腑以通为用”,当通而治之。

【说明书】

名称 大柴胡汤。

处方 柴胡24g,黄芩9g,芍药9g,半夏9g,生姜15g,枳实9g,大枣12枚,大黄6g。

方性 辛苦寒并用,佐以甘调。

方位 少阳。

方势 升降开合,以降为主。

方证 少阳邪结重证。

功效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往来寒热,胸胁或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

适应证 本方现代适用于外感热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五官科疾病等辨证属少阳郁热、邪结较重者。

煎服法 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渣再煎,温服200mL,日三服。

禁忌 单纯阳明证者禁用。

注意事项 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调畅情志。 nxfNwfX3Cg5lSO8qCSMd5i3Iu5SCH2iDo443/WsrZqG6Go+L71y/yU0IMrrxvP8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