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大青龙汤

【知方源】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论》

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条)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条)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看方论】

1.吴 《医方考》: “仲景法:太阳伤寒,治以麻黄汤;太阳中风,治以桂枝汤。今伤寒,太阳证,见风脉,是有头痛、身热、无汗、恶寒,但脉来不紧而缓,为伤寒且中风矣,故二方并而用之。风寒外盛,则人身之阳郁为内热,此石膏之所加也。名曰大青龙,其发表之尤者乎!而亡阳之戒,筋惕肉瞤之弊,则用青龙之过者也。有此者,急以大温大补之剂主之,又仲景救弊之方也。”

2.施沛《祖剂》: “麻黄汤加生姜大枣石膏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又治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逆也。按成无己曰:青龙东方木神也,应春而主肝,专发生之令,为敷荣之主草木甲柝,则有两岐,肝有两叶,以之也,仁以发散荣中之寒桂枝。”

3.柯韵伯《伤寒论注》: “麻黄汤症,热全在表。桂枝症之自汗,大青龙之烦躁,皆兼里热。仲景于表剂中便用寒药以清里。盖风为阳邪,惟烦是中风面目。自汗乃烦之兆,躁乃烦之征。汗出则烦得泄,故不躁,宜微酸微寒之味以和之;汗不出则烦不得泄,故躁,必甘寒大寒之品以清之。夫芍药、石膏,俱是里药。今人见仲景入表剂中,疑而畏之,故不敢用。当用不用,以至阳明实热斑黄狂乱也。夫青龙以发汗名,其方分大小,在麻黄之多寡,而不在石膏。观小青龙之不用可知。石膏不能驱在表之风寒,独清中宫之燔灼。观白虎汤之多用可知。世不审石膏为治烦,竟以发汗用。十剂云:‘轻可去实。’岂以至坚至重之质而能发散哉?汗多亡阳者,过在麻黄耳。用石膏以清胃火,是仲景于太阳经中,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也。乃知仲景此汤。必欲审证而投之矣。”

4.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 “或问云,仲景制此方,以治伤风伤寒二证合病,其不用芍药者何也?愚以其证汗不得出,且兼烦躁,故方中去芍药,加石膏。以石膏之味辛凉,能解肌疗烦,若用芍药,恐过于收敛,风寒之邪不散。仲景以风寒两伤之病,即以桂枝麻黄二汤,合为一方而独减芍药者,此制方之妙用也。或又问成氏云,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病患同是服此汤而汗多亡阳,一则厥逆筋惕肉瞤,一则恶风烦躁不得眠,二者之寒热迥然不同,何也?余答云,一则病患脉微弱,汗出恶风,是阳气本虚也,故服之,则厥逆而虚冷之证生焉;一则病患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而烦躁,是邪热本甚也,故服之,则正气虽虚而邪热未除。且也,厥逆之逆为重,以其人本不当服而误服之也;烦躁不得眠为犹轻,以其人本当服而过服之也。明乎此。”

5.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 “成氏曰: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荣卫俱病,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也。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今风寒两伤,则荣卫俱实,故不出汗而烦躁也。青龙者,东方甲乙木神也,专主生发之令,万物出甲,开甲则有两歧,肝有两叶以应之,所以谓之青龙。中风脉浮紧,为中风见寒脉,伤寒脉浮缓,为伤寒见风脉,是风寒两伤也。桂枝汤解肌以祛风,而不能已其寒,麻黄汤发汗以散寒,而不能去其风,故特取大青龙以两解之。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则伤荣,以甘缓之,风则伤卫,以辛散之,故麻黄为君,桂枝为臣也。甘草甘平,杏仁甘苦,苦甘为助。佐麻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夫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伤阳,寒伤阴,阴阳两伤,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药同散之。是以石膏为使,而专达肌表也。陶氏曰:此汤险峻,须风寒俱甚,又加烦躁方可与之,不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为稳,桂枝麻黄各半汤者,即二方合用是也。”

6.程文囿《医述》: “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此最易晓也。要知仲景立方,因证而设,不专因脉而设。大青龙汤,为风寒在表而兼热中者设,不专为无汗而设。故中风而烦躁者可用,伤寒而烦躁者亦可用。盖风寒本是一气,故汤剂可以互投。论中有中风、伤寒互称者,如大青龙是也;有中风、伤寒并提者,如小柴胡是也。仲景细审脉证而施治,何尝拘拘于中风、伤寒之名是别乎?大青龙诸证,全是麻黄,有喘与烦躁之别。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

【通方解】

大青龙汤系麻黄汤化裁而来,为麻黄汤倍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麻黄辛温发汗,解在表之风寒,为君;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石膏清泄里热而除烦躁,杏仁合麻黄以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二药为佐;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七药同用,寒温并用,表里同治,能一汗而收表里双解之效。

【析方性】

大青龙汤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兼有里热证者,具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故该方方性为寒热俱备。方性与其组成药物的药性密切相关。方中君药麻黄,《长沙药解》记载其“味苦、辛,气温,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入肺家而行气分,开毛孔而达皮部,善泄卫郁,专发寒邪;治风湿之身痛,疗寒湿之脚肿”。臣药桂枝,《神农本草经》云其“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二者相配辛温散寒。杏仁,味甘、温,合麻黄以宣降肺气,通调水道。石膏,陶弘景言其“味甘,大寒无毒,主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对于表实内热之证,能清泄里热而除烦躁。故该方寒热并用,既用辛温之品解表散寒,又用大寒之品除邪热烦躁。

【辨方位】

大青龙汤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内有郁热所致,证属表寒里热,表里俱实,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故“宜表里两解,重在解表,兼以清热”,《伤寒论选读》第38条、第39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里热的证治,“治宜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同时《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记载:“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治疗水邪停留于肌表。故该方方位达机体表里。

【明方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大青龙汤证为风寒束表表实证,同时伴有营阴郁滞、内有郁热,症见无汗出,治疗当发汗解表散寒,该方尚可清泄里热。从药物方面分析,大青龙汤中君药麻黄、臣药桂枝,均辛甘而温,能开毛孔而达皮部,善泄卫郁,专发寒邪,利肌表停滞之水饮,体现了该方由里出表的趋势。同时该方中石膏可泻内郁之热,清热除烦,姜、枣、甘草调和营卫。体现了大青龙汤之“势”乃升而散,降而泻。

【论方证】

大青龙汤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症见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脉浮紧或浮缓者;或咳嗽气喘,恶寒发热,无汗者。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寒冷性荨麻疹、痤疮、湿疹、无汗症,以及闭经、口渴、高热、急性肾炎、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环形红斑、过敏性鼻炎等证属外寒里热者。

【识方用】

1.大青龙汤现代处方

麻黄18g,桂枝6g,甘草6g,杏仁10g,石膏45g,生姜9g,大枣12枚(擘)。

煎服方法:上七味,用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取微似汗,出汗较多者,取温粉(牡蛎、龙骨、糯米打碎成粉)扑在身上;服1剂药便出汗的患者停药;若反复服用,汗出过多者会出现虚弱、怕风、烦躁不眠等症状。

2.大青龙汤现代适应证

(1)感冒、流感发热: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烦躁,脉浮紧。予大青龙汤发汗,中病即止。

(2)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肺疾病急性期:表现为咳喘气促,痰黄黏稠,渴喜冷饮,面赤发热,无汗烦躁,舌红苔黄。证属寒邪外束,内热壅肺。治疗应以宣肺清热、止咳平喘为主,给予大青龙汤加减。

(3)鼻出血: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痛,烦躁时甚,继见鼻出血,初时点滴,断断续续,而后长淌不止,舌尖红,苔白厚腻,中间微黄。治疗应以发汗解表、清热止血为主,给予大青龙汤加减。

(4)寒冷性荨麻疹:皮肤受凉后短时间内出现红色皮疹,伴发热、恶寒、无汗。给予大青龙汤解表散寒,清热消疹。

(5)急性肾炎、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等所致的水肿:遍身肿胀,发热恶寒,无汗,心烦,口苦口干,脉浮紧。治疗给予大青龙汤加减解表散寒,清热利水。

3.大青龙汤加减

如表寒不甚,酌减麻黄用量;里热重,加石膏用量;兼见喘咳,加杏仁用量,并配入半夏、苏子、桑白皮;兼浮肿,小便不利,加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猪苓。

4.大青龙汤禁忌

太阳中风证,如有汗,不恶寒等症,禁止用该方;阳虚导致烦躁者,禁用该方。

【学医案】

1.近代名医张锡纯运用大青龙汤医案

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g。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选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按语: 患者服麻黄汤后无汗,烦躁未减,脉仍洪滑而浮,从四位一体角度来分析,该 患者表未解而里有热,方性当寒热并用,方位在体表,方势取有升且降,宜大青龙汤。大青龙汤证与麻黄汤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症为麻黄汤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唯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2.清代名医程文囿运用大青龙汤医案

许妪冬月病伤寒,寒热头痛。医投疏表和解不应,渐致昏谵口渴,更进芩、连清之类亦不应,便秘经旬,用大黄亦不下。予初望其面赤烦躁,意属阳证,及切脉细涩,又疑阳证阴脉,思维未决。因问其汗,自病起至今未出,扪之肤槁而枯,予曰:是矣。且不立方,姑先与药一剂,有验再商。幸彼农家,不谙药性,与药即服。次日往视,面红稍退,烦躁略平,肤腠微润,予曰:生矣。疏方付之,乃大青龙汤也。又服一剂,更见起色,转为调理而安。渠族人佩之兄与予善,亦知医理。问曰:君治此病,殆有神助,不然如斯重候,何药之奇效之速也。予曰:仲圣云,太阳病不罢,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怫郁在表,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但坐以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何以知之?脉涩故也。子能参悟此篇,自知此病之治法矣。(选自《杏轩医案》)

按语: 医者依据《伤寒论》中仲景的经典理论,认为患者面色缘缘正赤、烦躁不安,且脉象涩滞,按照“四位一体”思路,是典型的太阳病不罢,阳气怫郁在表,治疗关键在于解表发汗,以释放郁滞的阳气,使邪气从表而散。因此医者选择大青龙汤,施治于患者。服药后,患者的症状显著改善,面红稍退,烦躁减轻,皮肤也开始湿润,表明邪气已经得到透散,病情转危为安。

3.近现代名医刘渡舟运用大青龙汤医案

患者女,18岁,学生。1969年11月,其母患坐骨神经痛住院治疗,此女陪床照顾。一日夜晚,突然高热,寒战,胸痛。诊时高热寒战,心烦无汗,胸痛咳嗽,气喘急促,咳吐铁锈色痰,查体温41.5℃,脉浮紧数有力,舌质淡红,舌苔微黄而干。刘老云,此乃典型大青龙汤证。予大青龙汤原方:麻黄18g,桂枝9g,杏仁9g,生石膏4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急煎服。患者服下头煎,药杯还未放下,瞬间周身汗出热退,胸痛减轻。(选自《刘渡舟伤寒临证带教笔记》)

按语: 该患者寒战,高热,无汗,为邪气郁闭在肌表,心烦无汗,胸痛咳嗽为胸膺部有郁热,脉浮紧数有力,舌质淡红,舌苔微黄而干,为典型的外感风寒、内有郁热的舌苔、脉象,正如刘老所云,此乃典型大青龙汤证,可按照方证相应的原则,直接给予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其药势向外散发,且药力峻猛,故而当场见效。

【说明书】

名称 大青龙汤。

处方 麻黄18g,桂枝6g,甘草6g,杏仁10g,石膏45g,生姜9g,大枣12枚(擘)。

方性 寒热并用。

方位 机体表里、阴阳。

方势 升、降、外散。

方证 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功效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有溢饮者,能解表化饮。

主治 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溢饮,症见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脉浮紧或浮缓者。

适应证 本方现代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发热类、水肿类疾病等辨证属外寒里热者。

煎服法 上七味,用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取微似汗,出汗较多者,取温粉(牡蛎、龙骨、糯米打碎成粉)扑在身上;服1付药便出汗的患者停药;若反复服用,汗出过多者会出现虚弱、怕风、烦躁不眠等症状。

禁忌 太阳中风证,如有汗,不恶寒等症,禁止用该方;阳虚导致烦躁者,禁用该方。

注意事项 服药发汗后中病即止,不可久服;若发汗较多,应周身涂抹温粉,避免汗出过多。 Jwgh/VqJhC6yhseifWg/U9IQnpXn5WlgQ/U1x4sD7Z9C/DM9TVyz5dD85NVGKd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