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有药性,方有方性。
中药学及方剂学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中药学侧重于单味中药的采集、炮制、临床应用,方剂学侧重于中药的功效、中药之间的配伍、剂量和服药方法。
中药有寒、热、温、凉之性,有酸、苦、甘、辛、咸五味,有进入人体后的归经趋向,有其功用主治,此为人所共知。正所谓用药如用兵,用药的前提是熟悉每一味中药的形性气质,一想到它,其整体属性便以立体的形象跃然脑中,以供医者遣方驱使。因此可以说,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是中药的基本性质,也是我们全面认识中药、理解中药、应用中药的基础和钥匙。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临床治病,中药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以方剂的形式在临床中使用。在中医师的纵横捭阖下,多味中药以君臣佐使的严密形式排兵布阵,共同发挥临床疗效。那么,以方剂的形式呈现时,中药的性味归经、功用主治是否发生了整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合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四逆汤,其组成是附子、干姜、甘草。附子、干姜均为热性之药,其中附子还为大热之品;甘草虽为平性,但与附子干姜配伍之后和合煎煮,整个方剂即呈现为热性,可治畏寒肢冷脉微细的心肾阳衰之证。再如十枣汤,大枣虽甘缓平和,作用于全身,但在甘遂、大戟、芫花的带领下,整方指向明确,直达心下攻逐水饮。因此,将方剂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便超越了个别中药所具有的性质,亦有了自己的整体特性,有了自己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升、降、浮、沉,作用趋向等属性。基于这样的思考,司国民教授首次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经方思路。从方性、方位、方势、方证、不同角度阐释了同一个方剂的特性,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经方的整体。
带着“四位一体”研究方剂的思想,司国民教授首先对经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经方理论。之所以选择经方作为“四位一体”理论的切入点,有以下考虑。
首先,经方具有“方书之祖”的地位,成无己云:“自古诸方,难以考评,唯仲景之方,最为医方之祖。”经方作为现存最早的理法方药齐备的方剂著作,不仅在成书年代上具有本源的地位,其组方思想更可谓是后世医方的源头活水。张元素赞之曰:“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者,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将经方作为“四位一体”研究的重点,更具有意义。
其次,经方组方严谨,用药精炼,方剂内部药物之间联系紧密。徐灵胎云:“其分量轻重,皆有法度……药味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这种精简的组方形式更有利于研究药与药之间的有机联系,结合各药之间的特性,综合得出方剂的特性。若药味过于繁杂,组方欠缺严谨,则难以为全方勾勒出一个整体的特性。故而将经方作为“四位一体”研究的切入点。
再次,经方有明确的条文适应证。《伤寒杂病论》的行文形式,使每个方剂与其适应的病证紧密结合在一起。结合条文可以看出,经方主治明确,具有极强的方向性,这有利于准确定位其功效主治。
当代经方的研究如火如荼,如何更好地理解经方、运用经方、传承经方,是每个有志于学习经方的中医从业者思考的问题。
《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内容,是临床运用经典的依据。然而原文表述较为简单粗略,有的是某种症状或体征,有的仅仅是某种疾病的某个症状,或是某类疾病的共同表现,或是某种疾病某个阶段的某种表现,还有的是对某种体质状态的大致表述,因此需破译、诠释。历代学者专家也相继提出了不同的经方现代研究方法。然而,通过阅览相关资料可看出,经方的现代化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经方解读角度各异,大多从“方证”研究角度出发,与西医学研究不甚紧密,基于此,如何将经方的应用与西医学模式相联系成为经方发展的一大问题。
“四位一体”思路,是司国民教授提出的一种经方研究方法。经方的研究不仅要知方源,而且要明方体、辨方用。方源指经方的出处,只有熟悉了经方的源流及发展的脉络,才能把握疾病病机。方体指经方的基本组成,包括药物的组成、药物的剂量、具体的煎服法、服药后的将息宜忌等。方用即经方的“性、位、势、证”四大要素。在熟知方源的前提下,识得其方体,进而辨析其方用,可“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灵活运用经方。借鉴中药药性理论,每一味中药都有各自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那么由若干中药组成的经方,辅以相应的剂量,按照恰当的比例组合而成的方剂便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属性特征,诸药效作用相互间复杂的作用关系就形成了一个方剂整体综合的气、味、归经、功效。因此可以从方性、方位、方势、方证四个角度来认识经方。“方性”是指经方的四气(寒、热、温、凉)及五味(酸、苦、甘、辛、咸);“方位”指方剂作用于人体的具体部位,如表里,脏腑,三焦,筋、脉、肉、皮、骨等;“方势”指方剂在人体中的作用趋向,如向内向外、向上向下、开合补泻等;“方证”即方剂的功效、主治及适应证,既包括中医证候,也包括西医疾病。利用“四位一体”思路辨识经方,有助于我们从多维度掌握经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四位一体”经方思路涵盖了传统中药的药性理论及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其中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有毒、无毒,升、降、沉、浮等;中药药理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接触或进入机体后,从接收散布到代谢分泌的过程。中药药性包括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属性,中药治疗疾病是通过不同的药性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偏颇。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通过药物加减、药量加减及剂型更换,药物之间发挥不同的配伍作用,其组成方剂的功用主治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云:“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因此,方剂的功效与中药的性能息息相关,通过中药之间“君、臣、佐、使”的配伍组合,使方剂具有类似于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特点。从“性、位、势、证”四要素辨识经方,可使每张经方从多维度辨识和应用,帮助经方学习者更简、便、准地使用经方,推动经方的现代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