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医望诊在四诊中居于首位,可见其特殊地位和作用。《难经·六十一难》将医生分为神、圣、工、巧四类,“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古代医家将望诊灵活用于临床,有许多关于望诊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家喻户晓,如《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告知其病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蔡桓公不信,以为扁鹊邀功、危言耸听,后因病入膏肓不治而亡。东汉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提及张仲景望眉断病之事:“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王仲宣为汉代七大才子之一,无视张仲景的劝告,也未曾服用其配制的药物,40岁时暴病而亡,临终时告知家人悔其当初未听劝阻,为时已晚。这些鲜活的故事在民众中广泛流传至今。

当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医学仪器及检测方法及水平不断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和客观,提升了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但查出的疾病大多为既发疾病,或者恶性肿瘤发展到中晚期,治疗时只能事倍功半,治疗不当则可能加快死亡。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已迈向康庄大道,百姓更关注如何养生保健,如何不生病、少生病,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防微杜渐。

本人行医近30年,临床诊病坚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同时结合现代检测手段。在临证为患者诊脉时,留意患者手部或面部的异常表现,发现一些外部特征与其内在疾病有惊人的关系。在此之后,我更加关注患者的手、面、目、鼻、人中、口唇及舌等部位的异常变化与疾病之间的联系。随着观察病例的增多,我的推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与相关仪器及指标检测,如与心脏血管造影、核磁、CT、胃镜等对照发现:很多疾病的早期,一些表征的颜色、形态都会出现异常变化,而这种诊病方法有助于临床中既快又准地判断和把握疾病,得出更加有效的诊疗方案。2012年8月和2014年1月,本人有幸受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的邀请,先后两次为广大观众讲解了临床望手、面、舌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节目播出之际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同时也得到百姓的高度关注,很多患者不远千里来京求诊,甚至有些患者从国外来求医,门诊量剧增,再次丰富了我的临床经验,也让我发现了许多难得的珍贵病例,因此萌发了将自己近30年的望诊经验归纳提炼成书,与同道共享的想法,并有幸得到前辈的支持与指导。在我的同事及学生的协助下整理成《观外识内疾》一书,希望能对中医同行临床诊病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也为广大百姓提供一些疾病早期预警的方法。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望诊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为望诊临床经验集锦。图文并茂,形象易懂,所见即所得,内容实用。附录兼顾大众需求,对部分中医名词进行解释并针对涉及的病证介绍食疗方。

在书稿即将付梓之际,承蒙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拨冗赐序,对此书的临证实用价值予以肯定,在此深表感谢。

感谢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监制张丽大姐作序以资鼓励。

感谢恩师沈绍功教授近20年的培养和教育,他将自己的经验和家学无私传授,并在繁忙的诊务之际亲自作序。

编写小组由王丽颖博士,我的学生刘兴方硕士、刘大胜硕士及王凤徒弟和我的先生张印生研究员、儿子张晗主治医师等组成,感谢王燕平研究员以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林丽开主任对本书的指导及审定,同时也感谢患者给予的支持。

本书内容浓缩了《观外识内疾》之精华,以生动的视频、通俗易懂的问答形式展示了面诊、舌诊、手诊要领,内容源于临床,科学实用,让读者“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是我最大的心愿。

因本人能力有限,时间仓促,难免存在错误和纰漏,请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韩学杰
2014年6月16日于北京 /n6yQoG4YU9dB8XGf1MUtdRHNufvEOLdfBnAUzIhiGrlh5j4XVfkX5EZkYFvP8a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