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吉品,男,1952年生,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忠孝桥村人。1969年底参加观海卫镇赤脚医生培训班,1973年9月就读于浙江中医学院(录取时为浙江医科大学中医系,1974年恢复浙江中医学院,现改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1976年9月分配在慈溪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81年担任医院办公室副主任,1984年11月担任医院党支部副书记;1992年7月调任慈溪市中医院,担任书记、副院长,主持中医院工作;2000年12月调任慈溪市人民医院,任院长、副书记;2005年12月因任职年龄卸任院长、副书记之职。
他曾多次被评为“慈溪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1996~1997年度获“慈溪市优秀科教工作者”称号,1998~1999年度获“慈溪市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获“宁波市劳动模范”称号。曾任慈溪市第七、八届政协委员。
1999年被评为“慈溪市跨世纪医学人才”,2002年5月被省卫生厅授予“浙江省中医临床技术骨干”称号,2004年获“慈溪市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称号,2005年获“慈溪名医”称号,2009年被评为“宁波市首届名中医”,2012年获“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称号,2014年获“浙江省名中医”称号,2022年建立林吉品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1979年起先后担任慈溪中医学会秘书长、副会长、会长,宁波地区中医学会理事,宁波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宁波市医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医师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肿瘤分会委员。现任宁波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宁波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理事。
他曾多次被聘为宁波市中医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成员、副主任委员,多次被聘为宁波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是宁波市首批、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62年,读小学五年级的林吉品,患上了一种“怪病”,两下肢有许多“瘰疬”,一串串的,行走不利,只得休学就医。当时其母亲背着他到慈溪县人民医院诊治,开始看的是西医,多次检验血液,不知病因。有一次内科医生同检验医生还做了讨论,建议住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其母亲拿不定主意,在背往汽车站的路上(当时,医院在东门外,汽车站在南门外),对他说,要不去看看中医?他年龄尚小,不知中医是什么,只知道当时医院门口处有扎针灸的,以为那就是中医。虽然有些害怕,但也无奈。后来其母亲把他背到中医科(在河边上),快到下班的时间,患者已不多。记得那位中医先生看了他的病症,叫跟随他学习的医生从墙边书架上取下一本笔记本,对他们说,“笔记上有记载,这是湿热证”。随后处方,去药店配药。就这样去一次,病情减轻一次,整整有一月有余,直到最后可以不用背,能自己走着去看病,中药的味道也由苦涩转为淡甜。最后还给开了外洗药方,煮水洗脚。从此病症治愈,再无类似病症发生。后来知道,为他诊病的是颇有名气的虞志瑞先生。是中医解除了他的病痛,从小得益于中医的他,对中医的神奇产生了浓厚兴趣。
自从上次病愈后,对中医有了一些朦胧的喜欢。在一年过后,他家对面人家住上了一位从浒山来的工作队员,只记得姓姚。这位队员似乎对中药有一些了解,因农村伤痛病人多,这位队员就去观海卫北面的卫山上去采挖一种中药,为他们治疗。用中药捣碎后外敷伤痛处,会出现一些乌青,从而解除疼痛。他跟着这位工作人员,询问一些问题,得知那味中药叫“一粒金丹”,后来他也会独自一个人去采挖,放在空瓶中,里面放些泥土,可较长时间保存,随用随取。后来他从《浙江民间草药》书上得知,“一粒金丹”是中药茅蒿菜的地下根块,略比黄豆大些,对治疗伤痛有一定的效果。由此,对中医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随后,生活中经常购买一些相关书籍进行学习,参加赤脚医生培训后,他经常去四明山中采挖中草药,有时还把这些中草药带回去种植在大队的山地上,并试着用中草药给农民治病。
1973年,我国开始推荐优秀的工农兵上大学,鉴于他对赤脚医生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农村的热爱,他所在的生产队推荐他去上大学。当时的方式是推荐与考试相结合,他非常珍惜大好机遇,认真复习文化课,积极备考,后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了交白卷英雄),考分被取消了,但他还是幸运地被推荐上了大学。在他填报志愿时,他选了医科,因为他是赤脚医生。最后被录取在浙江医科大学中医系。虽说是被医科大学录取,但实际上不在延安路校区学习,而是在庆春街上的原浙江中医学院(因当时合并前,中医系在原中医学院处)。自此,开始了三年的大学学习,凭着对中医药的喜欢,以及具有较好的古文基础,又得到了诸多中医大家的倾心教导,他从喜欢中医到真正爱上了中医,其努力实践,不断探索,遨游在中医药宝库的海洋里,汲取中医药智慧,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1975年秋,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与大多数同学不同的是,他被安排在慈溪市下面的一个区卫生院进行中医的临床实习。对于带教老师张迪蛟,当时他不甚了解。随师学习后,才知张迪蛟老师在当地威望甚高,一号难求。老师学问高深,医术高超,教学能力强,他深感自己遇上了好老师,学习更加努力,深得老师真传。张老师于1998年获“浙江省名中医”称号,终成一代宗师。在随后的行医生涯中,只要有空余时间,他都会到老师处请教、学习,凡碰到学术上、医疗上的疑问,也都会请教老师释疑,这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976年9月,他被正式分配在慈溪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从而走上了中医临床之路。当时中医科还有两位前辈,因身体欠佳,又有新人分配,当时就在休病假。他就独立开始门诊接诊患者,因有前辈的基础,患者数还算可以,对于一位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人来说,也确实有点应接不暇。而且当时的人民医院作为浙医大的教学点,还负有带教医学生的任务,包括中医教学任务,每天都有见习的学生。他除了接诊外,自然也担起了带教工作。他曾说,幸而有在张老师处实习的经历,勉强也能应付。
当时,医院对中医工作很重视。每年的7、8、9月,是乙脑的好发季节,内科收治较多的乙脑患者,医院安排他到病区参与乙脑患者的中医治疗工作。中医的急救药,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散等,都由他负责应用,因此他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经验。
他在医院的中医经历比较丰富。由于中医伤科的马信飞医师参加援外(马里)医疗队工作,当时中医伤科缺少人员,他就参加中医伤科的诊治工作。有时,白天在中医内科,晚上则值中医伤科的班,应对伤科常见病。他还被安排在血液病房工作,学会了骨穿、推血片等检查方法,运用药物治疗白血病、再障等血液疾病。他积极参与中医病房的设立和诊疗工作。中医病房主要收住急慢性肾炎、阑尾脓肿、支气管炎等患者,开展以中医药为主的治疗。初建的中医病房,设在急诊观察室旁边,晚上不单独值班,但每天晚上他会准时出现在病房,边查房,边同患者交流,医患关系非常融洽。后单独在病区内设立了病房,单独开展值班,他那时虽已担任医院党务工作,但仍参加值班。他无论是在担任医院的党务工作还是在担任行政工作,无论是在中医院还是在人民医院,都坚持参加门诊工作,很少“脱班”。
由于行政工作繁忙,门诊时间受到了一定限制。此外,也因诊疗疾病由博返约的需要,他经过认真考虑,选择了中医胃病作为专业主攻目标。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是胃病治疗上的一疑难问题,而西医又缺乏相应的治疗药物,于是,在采用中医药治疗胃病的专业路上,又选择了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进行探索,不断学习他人的经验,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积累,终于整理出一套临床治疗的方案。他用“三步疗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提出了消除症状以治标、祛除病灶以治本、善后调理为固本的三步疗法,取得明显的效果,也吸引了大量的患者,从本地到周边县市,从宁波市到省内各地及全国,或登门就诊,或电话联系,或用微信方式交流。他不仅为患者解难释疑,还帮助患者调整处方,甚至帮助邮寄中药,与不少患者至今仍保持着联系。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踏上了另一条专业之路——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1993年,当地一位癌症患者在宁波某医院住院诊治,已属晚期,医院告知家属称将不久于人世,应尽早做准备。患者家属心有不甘,终于探听到远在四川有一位老中医,是肿瘤专家,于是上门求助。医者是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的院长郁文骏教授,为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念于家属的一片慈孝之心,郁教授答应来慈诊治,此时患者已被接回家中。通过郁教授的精心调治,患者渐见起色,但因郁教授有单位工作在肩,不宜长时间留慈,遂提出要求在当地找一位“替身”代他诊治。当时,慈溪市中医院建立第二年,而林吉品是主持该院工作的书记、副院长,符合郁老对“替身”的要求——中医出身,肯钻研、肯吃苦,有一定的业务基础。于是,他跟随郁老诊病(除专为求助患者外,还在中医院安排门诊时间,为其他肿瘤患者治疗)。以后凡郁老来慈诊病之时,他都侍诊在前,认真学习郁老的经验,仔细记录郁老的治法用药,并替代郁老诊治肿瘤病人。1995年他还专程赴四川进行短期的进修学习,是郁老把他带上了中医治疗肿瘤的专业之路。
他庆幸自己又遇上了好老师。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艰辛道路上,他没有给郁老丢脸,他购置大量的书籍,翻阅大量的资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设了中医肿瘤专科门诊。在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学术上,他提出了不少观点,形成了极其深刻的认识。1994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第二届中医肿瘤学术大会上,他的论文《试论恶性肿瘤带瘤生存的临床意义》,不仅被收入大会论文集中,还被收录由周岱翰主编、刘嘉湘副主编的《中医防治癌瘤荟萃》(亚太新闻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受到专家的好评。他还提出,应重视癌前病变的防治,将恶性肿瘤的治疗线前移。针对恶性肿瘤中西医治疗中对人体的损害,对“胃气”的损害尤甚,提出“保胃气”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对恶性肿瘤的中西医治疗,他非常赞同郁老的观点,即“中西医结合,扬长补短,早期诊疗,综合治理”,这是当前治疗一切癌症的最佳方案。
1997年10月郁文骏教授邀请他共同编写《中医药抗癌研究与临床》一书,在前言中郁教授对他作了如下评价:“林吉品副主任中医师,是浙江省慈溪市中医院业务副院长,曾多次邀我去会诊,在共同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踏实钻研是他的特点,且学风、文风正派,近几年来在当地治疗癌症方面已有相当影响。”
此外,他为当地的中医和医疗事业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在主持慈溪市中医院工作期间,从筹建中医院,开设中医院门诊部,到兴建中医院的历程中,他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长,开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优势专科,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一流的专科诊疗水平和优质的服务,使中医院在患者心中形成了良好的形象。
在主持慈溪市人民医院工作时,从建造新院,到整体搬迁,并迈入三级乙等医院行列,倾注了他大量精力,为创造良好的医疗条件,提供优良的医疗服务,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民医院中医科的设置上,也体现了他作为中医人的情结。中医科安排在门诊七大工作区域之中,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伤科、康复、针灸、推拿、中医儿科设置较为齐全。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来慈溪检查农村中医工作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从一个普通的“赤脚医生”到名中医,他是努力的,也是成功的。但他说,所有成绩的取得,与党和政府的培养、单位的支持、老师们的教育指导以及同事们的关心分不开,也与广大患者对他的信任、支持分不开。他表示,要在有生之年,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精益求精,不让自己掉队;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为发展中医事业添砖加瓦,作出应有的贡献;要认真做好中医药服务工作,以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