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林序

我是一个中医受益者。小学五年级时,两下肢生满了“瘰疬”,行走不利,母亲背着我四处求医,治疗无果。最后得到了一位老中医的诊治,治疗两个月竟痊愈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对中医药的神奇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969年底,我有幸参加了当地的“赤脚医生培训班”,一根针、一把草成为为村民服务的“重器”。1973年由于在“赤脚医生”任上的良好表现,我被推荐上了大学,录取在浙江医科大学中医系,这样真正走上了从医的道路。第二年,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恢复了“浙江中医学院”编制,我成了浙江中医学院的一名学生。

学习中医是艰辛的,但也是快乐的。中医药学是几千年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伏羲画八卦,医理始明”“神农尝百草,汤液乃兴”,可谓源远流长。因其疗效显著,故绵延数千载而不衰,并不断发展,古老中医药不断散发着傲人的光辉。中医古籍是我们汲取智慧的源泉,《礼记·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唐·孔颖达注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素问》古称《素女脉诀》,《灵枢》古称《黄帝针灸》。明·宋濂尝云:“《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浙江省名中医张迪蛟先生告诫我辈,不但要学习中医典籍,也要学习后世著述。“博览以见异说,贯通以求重点,温故以求流变,比较以明是非”,予深以为然。

韩愈在《师说》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在我学医过程中,非常感谢学校的老教授、新教师的谆谆教导、倾心传授。我的带教老师张迪蛟先生,学验俱富,医术高超,享有盛名。在随师参加生产实习期间,有机会参与了大量的医疗实践,他是我从学生过渡到医生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毕业后我分配进入医院,时值乙脑流行,病区收治了大量的乙脑患者。院领导让我进病区,运用中医药进行治疗,这使我获得了宝贵的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经验。在参加“浙江省中青年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期间,我又有幸结识了一位中医药治疗肿瘤的领路人——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老院长、著名中医肿瘤专家郁文骏教授。其“癌症防治的五因六法”学说和“立法是原则,关键在选药”的观点,使我对肿瘤的认识和研究更加深刻。

我毕业至今,从医近50年,关注肿瘤也有30余年。也从一名年轻中医,逐渐成长为慈溪、宁波乃至省级名中医,我还是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22年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这些荣誉的获得,归功于各级领导的培养和支持。

感谢我的同道们,他们在完成繁忙的诊疗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同时,选取了我在中医药治疗癌前病变及在肿瘤的研究中的讲稿、论文、诊疗案例,整理成册,付梓出版。在此,特别要感谢的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浙江中医药学会原会长肖鲁伟教授,他在百忙中为书稿的编写做了详细的指导,更提出了修改建议,真良师也!本书稿虽不能算大雅之作,但从形式上还是原汁原味的。希望这些论述、思路和观点,能给医者一些启迪,给患者有一定的参考和帮助,如能在借鉴中获益,也算尽了一份心意。

林吉品
2024年3月 U1CuYWGX5c5SGA/xGTcdd4/QYM6OiGjSMdq5lpFYpC2zkvExjIPVRXJueb5LRo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