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国学大师章太炎云:“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专研,事半功倍。”一语道出了医案的重要作用。在组织整理“越医文化展”展品时,我们从绍兴著名收藏家王德轩先生的丰富藏品中惊喜发现《邵兰荪医案续集》(史介生稿本)。震元堂作为越医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传承基地,传承越医学术精华,我们义不容辞。

浙江中医源远流长,名医多,名著繁。“浙派中医”十大流派中,绍兴独占两席,一曰温补学派,一曰绍派伤寒,可见越医文化之鼎盛。邵兰荪为绍派伤寒的杰出代表,2022年恰逢邵兰荪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也是震元堂创始270周年,我们决定启动组织整理并抢救性出版《邵兰荪医案续集》,其意义更加不同寻常。经过团队同仁一年多的辛苦努力,终于成稿,即将付梓,抚卷细思,倍感欣慰。

一、绍派伤寒——“浙派中医”的杰出代表

“绍派伤寒”,主要是指以浙江绍兴地区为主的医家,在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和人文条件下,以温热外感病,尤其是湿温病,作为研究对象,把伤寒学与温病学理论相互融合,探究广义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医学流派。绍派伤寒的理论渊源可上溯至《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伤寒论》及明代张景岳的《伤寒典》。清代俞根初著成《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理论的奠基之作。后世誉张景岳为绍派伤寒的开山鼻祖,俞根初为集大成者;何廉臣等继承张景岳、俞根初的医学思想,从实践出发,发展“绍派伤寒”理论;邵兰荪、胡宝书等众多名家继承并发扬光大,使之作为一个独特的医学流派自立于医林。《通俗伤寒论》,经绍地名医何秀山对其逐条酌加按语,何廉臣重新校勘,何廉臣之子何幼廉、何筱廉及门人曹炳章共同编校、补苴,徐荣斋对《通俗伤寒论》十二卷本进行重订,编撰成《重订通俗伤寒论》。后由连建伟修订《重订通俗伤寒论》为《三订通俗伤寒论》,使得《通俗伤寒论》理论体系更为合理、系统而缜密,以《通俗伤寒论》为理论依托的“绍派伤寒”更趋完善。

绍派伤寒将温病学派理论精髓与江浙地区的湿热气候及地域环境相结合,辨证施治,对于温热病,尤其是湿温病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并在中医四诊的基础上创立了腹诊方法,丰富了疾病的诊断方法。在治疗上温凉分治燥邪,透达以通外邪,化湿用药轻灵,注重治养结合,平素提倡饮食起居调理,顺应四时以合阴阳。

二、邵兰荪——绍派伤寒的杰出代表

绍派伤寒诸医家,大多勤于笔耕,不乏以著述而名闻遐迩者。唯邵兰荪每日应诊从早至晚,户限为穿,无暇著述,但依然德高望重,全浙皆知。以绍兴医家而名播全浙,不以著述行世而名,确是临床大家、伤寒专家。

邵兰荪(1864—1922),名国香,兰荪为其字。浙江绍兴人,世居绍兴县(今柯桥区)杨汛桥镇。家境清贫,自幼过继给以挑痧镇惊为业的叔父邵瑞如。其初随叔父学习,未及成人即在乡里行医,人称“小郎中”。后拜当地名医王馥原为师,生平推崇叶天士《临证指南》及程国彭《医学心悟》二书,对外感时病、妇人经带的诊治颇有心得,医誉甚高,求医者每日络绎不绝。至今当地仍流传着一首民谣:“活神仙,何处逢?杨汛桥,小郎中。”

据陈觉民介绍,邵兰荪个性鲜明,看病时经常骂人。初诊患者,有的是饮食不节致病,要骂;有的是寒暑失慎致病,要骂。复诊患者,不遵守他的嘱咐,病情有了变化,他也要骂。有的患者起初请别的医生诊治无效,再去求邵兰荪治疗,当他看到前医所处的药方,照例又得大骂一番。总之,在邵兰荪那儿看病的,不遭受几句骂,是绝无仅有的事。

三、邵兰荪医案——越医临床杰出案例

邵兰荪不仅是绍派伤寒的杰出代表,更是名闻遐迩的越医临床大家。因他一生忙于诊务,并无专著存世,只有部分药方因病者服药后有效而特地收藏。邵兰荪谢世后,曾有一块银元收其一张处方者。曹炳章、裘吉生等花重金收集处方进行编辑,邵兰荪医案始得以面世。从邵兰荪医案中,可以比较清晰地反映出绍派伤寒的学术思想、用药特点和临床实际,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迄今为止,共有三种邵兰荪医案正式出版。一是《邵兰荪医案》,由曹炳章收集编辑,延请史介生评注并作序,收载在其所辑的《中国医学大成》(上海大东书局,1937年),分31类,计210个病例;二是《邵氏医案》,由裘吉生收集编辑,收载在其所辑的《珍本医书集成》(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未分类,计214个病例;三是《重订邵兰荪医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1月),由王静波重新校订《邵兰荪医案》,书末“增补医案”收载浙江中医药大学收藏的《邵兰荪医案真迹》,计38个病例。

未出版的邵兰荪医案已发现数种,如《邵兰荪累验医案》,潘国贤教授整理,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浙江中医药大学前身)油印本;《周辑邵氏医案评议》,周毅修所辑,由周明道、沈敏之编著评议,浙江省中医学会萧山市分会内部刊行;另据沈钦荣介绍,尚有林之愚辑本(5卷手稿本)、孙懿人辑本(21卷手稿本)。

四、史介生及其编辑的《邵兰荪医案续集》

史介生(1896—1968),字久华。史介生幼年习儒,入私塾八年,攻读《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因其不第,改习岐黄,是位近代儒医,先后在绍兴老三瑞、天和堂、天保堂等药店坐诊,并积极参加凌霄社、仁寿施医局、救济院等团体义务施诊、施药。后随曹炳章先生,为其誊抄医稿,校勘医籍,摘录资料,深得曹公青睐,为《中国医学大成》的编写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曾在绍兴市卫生局编写《经验单方集》,并在绍兴医专中医进修班执教。

史介生著有《重订敖氏伤寒金镜录》,并发表了大量医学论文。民国时期,《国医砥柱月刊》《绍兴医药月报》均为具有较大影响的医学期刊。史介生是《国医砥柱月刊》的期刊撰述主任,发表论文27篇(包括长篇),位列主要撰稿人第3位(按论文数计,下同) 。在《绍兴医药月报》发表论文13篇,位列主要撰稿人第9位 。史介生发表于1920年《绍兴医药学报》的《答武昌叶健生问猴枣》一文,系我国首次较详细描述猴枣来源及性状的论述

史介生是曹炳章的弟子,曹炳章编撰《中国医学大成》,很多工作系史介生所为。其中《邵兰荪医案》,医案收集、评注、作序等,更是其一手操办。史介生对邵兰荪的学术思想研究较深,医案评注画龙点睛,要言不烦,且语言特色鲜明,令人莞尔。一是夸赞之情溢于言表,“确是对症疗法”“治法极为适当”“用药极为稳妥”“立法秩序井然”,以及“良方”“妙品”“妙剂”等溢美之词随处可见。二是不同观点直言不讳,如对湿热未清用石斛,“虽滋胃液,未免有恋湿之患”;风温咳嗽用姜半夏,“虽能消痰止咳,尚宜慎用”;尿血屡发,用血余炭之外,“尚堪兼用陈棕灰,则更为特效”;疝气用橘核,“若再参用荔枝核、山楂核等味,尤为灵效”,确为真知灼见。

关于邵兰荪医案,目前已经出版的共计462个病例,无论病者数量,还是病症分类,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邵兰荪学术思想,继续收集、整理、出版邵兰荪医案,显得犹为迫切。迄今已经发现但尚未正式出版的邵兰荪医案有多个版本。

此次在发现《邵兰荪医案续集》(史介生稿本)后,绍兴市博物馆马上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参加人员有收藏家本人、越医研究者、文物保护专家和古籍研究专家。会上收藏家介绍了《邵兰荪医案续集》(史介生稿本)的淘宝过程及装订、保管过程,文物保护和古籍专家对稿本进行了仔细鉴定。书稿共五册,新衬装,各册用纸皆夹杂不一,有朱丝栏、青丝栏、绿丝栏等,部分用纸书口下端刻印“亿锦干制”“同义泰人记”字样,“亿锦干”“同义泰”皆晚近绍城文具纸铺名号。各种笺纸行格不一,致医案文字之钞录亦行格不一。全书多以墨笔誊写,少量以钢笔誊录。纸张、行格、用笔之各异,推测是书编辑非成于一时,实为累年寓目,随手钞录,箧藏散页,厚积而终合订成册者。书之卷端,题“邵兰荪医案续集 绍兴史介生编辑”,书中不分卷次,部分医案天头注以“重”或“重出”字样,示重复誊录。书中间有涂乙或以贴签校改者。少量医案以朱笔标注,示重定门类,如“划咳嗽”“划遗精”等。凡此种种,皆表明史介生编辑此书之用心用力,亦足证此书为史介生编辑过程中之未定稿本。此稿本是首次发现的由史介生编辑的邵兰荪医案真迹,但保管存在瑕疵,有抢救性整理出版的必要性、迫切性。

史介生编辑的《邵兰荪医案续集》,收集医案达700则,其分类与《邵兰荪医案》一脉相承,医案类别更加丰富(共42类,多于《邵兰荪医案》的31类),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也更加方便后来者研究、学习、借鉴。

同时,史介生对编辑出版《邵兰荪医案续集》早有企盼,可惜因种种原因未能付梓。史介生在《邵兰荪医案》序言说“倘如同志尚有珍藏者,希即续行刊布,俾以嘉惠来兹。”我们整理、校订、出版史介生编辑的《邵兰荪医案续集》,也算是完成史介生未完成的事业。

《邵兰荪医案续集》编委会
2024年3月 bisf9qdX6WLZjF4v+vS4hXb0qdEf37vpN/3qIe9Ux94k/9Y5RZNjaLS4LqYwmr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