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博物馆的中药综合展厅中,有几份比较大型的何首乌标本。其中,最大的一块呈不规则块状,长约41厘米,直径约为37厘米,颜色棕红,质地坚实,重达9.25千克,为贵州的野生品,生长长达几十年。其余几份标本也均为野生的大型何首乌。每每有游客看到后,都会驻足观看,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何首乌!
野生何首乌(贵州)
关于何首乌的得名,充满了神秘色彩,唐代李翱的《何首乌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名叫何田儿的人,他自幼虚弱多病,须发早白,虽然才50多岁就已老态龙钟。一天,何老翁在山上发现一株藤本植物,枝蔓一会儿交缠在一起,一会儿又分开,周而复始。惊奇之余,他把这植物的块根挖出来带回家,但没有人认识此物。有位道人听说此事,就对何老翁说:“这个块根想必是珍奇之品,你就把它作为补品服用,一定会受益无穷。”何老翁遵照道人所说,服用了这个块根。半个月之后,果然身体比以前硬朗多了。一年之后,奇迹出现了。何老翁不仅身体强健,原来苍白的须发也变得乌黑发亮,还活到了160岁。
何老翁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何老翁服用了此药使白发变黑,返老还童,所以,这种藤本植物的块根便取名为何首乌。或许是因为这神秘的传说,何首乌成了大名鼎鼎的“九大仙草”之一。
将何首乌挖出,洗净,切片或切块,晒干,便是“生首乌”。其表面是红棕色或红褐色,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花纹”,这也是鉴别真假何首乌的最大特征。生首乌具有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等症。但生首乌是没有补益作用的,还具有较大的肝毒性,临床上已有不少服用生首乌引起肝损伤的报道,建议大家不要随意服用,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何首乌药材与饮片
实际上,古代医家早就发现生首乌毒性较大,所以发展出了一套炮制何首乌的程序,即明代《本草汇言》所说“制非九次,勿寝其毒;非黑豆勿杀其势”。即将生首乌用黑豆汁拌匀蒸后晒干,叫“制首乌”,也就是熟首乌。制首乌表面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质坚硬,断面角质样。何首乌炮制后毒性降低或消失,便于临床应用。
何首乌还是“生泻熟补”的典型药物,炮制后的“制首乌”不仅毒性降低,其药性还发生了一定变化,变为了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补益药。不过,由于其具有肝毒性的原因,即便是有补益作用,用法、用量、用时等都还需要谨慎,特别是本身具有肝病的人群最好不用,或遵医嘱使用。
何首乌在民间被认为可祛病延年、养颜乌发,是令人“长生不老”的“仙药”。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人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读过后许多人都对“人形何首乌”有了遐想。“人形何首乌”的报道也不时出现在各类媒体上。但是要提醒大家,市面上卖的“人形何首乌”大多是假的或人工栽培出来的!
何首乌,是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何首乌(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块根,多成不规则团块状。野生的何首乌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石块或其他硬物导致其不能正常生长而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其中酷似人形的块根,我们就称之为“人形何首乌”。这种是天然形成的,可以说是稀少罕见,百年不遇。有些人利用人们对“人形何首乌”的好奇,通过各种手段,制造“人形何首乌”来牟取暴利。如用棕榈心或香蕉根雕刻造假,或用薯蓣科植物的块茎如参薯块茎嫁接,再有就是在人形模具中直接培育何首乌。人工栽培的何首乌各部位匀称、饱满,男女性别特征明显,十足是一个人工艺术品,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最后再提一下故事里说到的“一会儿交缠在一起,一会儿又分开”的枝蔓,也就是何首乌植物的藤茎,它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叫“夜交藤”,这名字是不是很有浪漫色彩?夜交藤具有养血安神、祛风通络之效,可用于治疗心神不宁,失眠多梦,血虚身痛,风湿痹痛以及皮肤痒疹等。不过,夜交藤的肝毒性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卢颖 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