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专柜
人参是闻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中药材,有“百草之王”的美称,与鹿茸、貂皮组成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
人参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因其状如人形,功参天地,故得名人参。在医药史上,人参被当作上上佳品,《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久服轻身延年”,认为人参“得地之精灵”,故又有神草、王精、地精、土精等称号。满族人把人参称作“奥尔厚达”,意思就是为“百草之王”。东北人则给人参起了个大俗名——“棒槌”。
人参( Panax ginseng C.A.Mey.)是五加科植物,其植物形态相当神奇,地上部分只有一单生的茎。一年生人参茎上只有一片三出复叶,俗名“三花”;二年生茎仍只有一片叶子,但是具5小叶,叫“巴掌”;三年生者具有二片对生的5小叶的复叶,叫“二甲子”;四年生者增至3片轮生复叶,叫“灯台子”;五年生者增至4片轮生复叶,叫“四匹叶”;以后逐年增多,最后增至6枚。采参人往往根据叶子数目来判定栽培人参的生长年限。
中药综合展厅陈列有人参专柜,根据人参的生长环境,将人参分为园参和山参两大类。
园参是人工栽培种植的人参,生长发育比较快,3~4年开花结籽,栽培5~6年收获。采收后可加工为生晒参、红参、大力参、糖参等。一般入药的都是园参,吉林抚松、集安和辽宁宽甸是主要的种植地区。
山参包含野山参、林下参、移山参、池底参等。纯正的野山参是指在深山密林中自然分布,自然繁衍,自然生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人参。野山参强调的是自然,人参种子是靠自然落地或风、雨、鸟、兽等方式自然传播,自然生长,没有任何人为干预的痕迹,方可称为野山参,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脉和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其生长发育极其缓慢,6~10年才能开花,60年以上才能长到50克。由于资源濒临枯竭,产量稀少,有些野生人参可卖到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博物馆的这份野山参标本,产自吉林长白山,于1960年征集而得,五形俱全,野性十足,实为珍稀罕见之品。
野山参(长白山)
林下参也称“林下山参”“籽海”“基地籽”“育山参”,指的是人工将人参种子撒播到天然林下,让其在近似野生人参生长的生态环境中,没有任何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生长15年以上。林下参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当前市场上标注为“野山参”的人参商品,大多为“林下参”。林下参的生长环境和野山参的生态环境基本一致,在生长过程中不能人为干扰,除草、松土等农技管理均不能进行,故而其生长发育也非常缓慢。
林下参
移山参为移栽在山林中生长15年以上,具有野山参的部分特征的人参。但由于人工移栽的干扰,改变了其自然生长的状态,人参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外观性状与野山参不同。博物馆的这份移山参标本“原本”的参体野生特征明显,野性十足,通过移栽,在其芦头顶端长出新的参体,新长出的参体特征与原本参体特征泾渭分明,形成典型的“艼变参”。
移山参
池底参为园参采挖后遗留在参池中又生长10年以上的人参。
池底参
在博物馆,您还可以看到一份特别优美的人参标本,行话叫作“趴货”,是参农将人工培育的参苗移栽到林下的池床中生长,中间经过多次移栽,随着移栽的次数增加和生长年限的加长,可长成特大人参,且体型优美,有野山参的外在特征。这份标本是吉林集安花甸镇种植了27年的人参,鲜品重达1.77千克,由于移栽时如同园参一样是平卧或斜卧于土壤中,故根系不立体,须条丛生,形如扫帚,平摊桌面散开如扇形,是十分珍贵的中药标本。
人参趴货
在中国,长白山区是人参的主产区。据宋代《太平御览》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就已经开始有人采挖人参了,当地的人们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经过千百年来历代放山人的实践总结,交流提炼,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等内容组成的放山人自觉遵守的民间习俗——放山。
放山之前,采参人要祭拜山神老把头。老把头是放山人推举的首领,具有丰富的放山经验和野外生存技能。传说山神老把头名叫孙良,是明末清初人,曾与张禄结伴采参,结果不幸丢了性命,曾留下绝命诗为后人指路:“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过海来挖参,路上丢了好兄弟,找不到兄弟不甘心,三天吃了个蝲蝲蛄,你说伤心不伤心,家中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往上寻,再有入山迷路者,我当作为引路神。”
采参人在放山过程中,用到的放山工具有索宝棍、棒槌锁、快当签子等。索宝棍可拔草寻参,又可作为拐杖防身。棒槌锁由一根三尺长的红线绳及两端各拴一枚铜钱组成,当发现人参后,一般都由老把头用棒槌锁将人参“锁”住。快当签子是取鹿角顺直的一段,削磨熏制成六寸长的签子,用来挖参。用鹿角做的签子坚硬光滑,不吸水,不霉变,不易划伤人参,是经过长期实践固定下来的专用工具。此外,还有快当锯、快当剪刀、快当铲子,等等。
放山习俗的基本过程包括拉帮、进山、压山、喊山、接山、贺山、抬棒槌、打参包子、砍兆头、下山等。采参人常结队进山,称为“拉帮”。拉帮由把头负责,帮伙大多三人、五人、七人或九人等,忌双数,讲究“去单回双”。放山人视“棒槌”为人,体现了一定能挖到“棒槌”的愿望。压山就是放山人在山林中搜寻人参,分工压山叫“排棍儿”;边走边随手将细树枝折断成直角做记号,以免重复搜寻,称“打拐子”;林密草深,彼此看不见时不许乱喊,要用索宝棍敲击树干来联系,称为“叫棍儿”。发现人参叫“开眼儿”,发现者要大喊“棒槌!”这叫喊山。这时把头要大声问:“什么货?”发现人参者需如实回答几匹叶,这叫接山。当发现年限长的人参即“五匹叶”或“六匹叶”时,大伙儿会一齐喊:“快当!快当!”这叫贺山。“快当”是满语,表示顺利、吉利、祝贺的意思。随即要采挖人参,称为“抬棒槌”,先用棒槌锁“锁住棒槌”,再挖参。挖参是复杂的细致活儿,先用“快当锯”锯断人参周边的树根,再用“快当签子”仔细除去人参周围的泥土,从人参主茎下面的芦头开始捋着挖,直到人参全部根须露出,任何细小的根须都不能挖断,有时抬一个棒槌需要几天的时间。挖出人参后,要“打参包子”,即揭下一大块新鲜的苔藓,放一些原来的土,将完整的人参包裹在其中,外面再包上一大块的桦树皮,用楸树皮当绳或红线绳捆好。抬出棒槌后,要“砍兆头”,即人参出土处的附近选一棵粗大的红松树做好记号,为以后的放山人提醒。挖到棒槌下山后,要到老把头庙还愿答谢老把头。此外,在挖到棒槌直到下山回到家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人不准估计和议论挖到棒槌的重量和价值。卖参的钱,不分老幼,只要参与了放山一律平分。
如今,放山习俗已升华为一种独特的人参文化,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