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流传最广的舆公山人真传内功易筋经版本是由张义尚老先生整理的《真传易筋经》。尽管曾义宇和肖旭贵也发表过与此相关的文章,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曾义宇和肖旭贵的文章也是基于原传的精品之作,只是不同的传承者在撰写文章时的切入点和着重点不同。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舆公山人真传内功易筋经,读者需要采用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来贯穿各家观点,融会贯通。
例如,以曾义宇的文章为切入点,将肖旭贵和张义尚的文章融会在一起,这样便可以真正学以致用。
在《新中国民族形式的医疗体育:呼吸按摩运动》一文中,曾义宇在第五节中进行了阐述,认为增加肌肉摄取血量的练习是必要的。通过扭紧肌肉呈螺旋式的慢动作,能够增加工作肌对血液的摄取量。这是因为这些动作:①动员全部肌纤维进行螺旋式收缩;②促使腹内大量蓄血流入大循环;③延长肌肉收缩后的宽息时间,从而增加了血液的摄取量。
对于“动员全部肌纤维进行螺旋式收缩”,可以通过“并立式”与“并足式”的描述来解释。
肖旭贵所传“并立式”:两脚并拢,脚趾抓地,脚心拱起。两膝后挺,两腿后裹,伸脊直颈,头顶喉松,腹肌收缩,胸肩下压,提肛缩肾,两手握拳,两臂扭紧如螺旋形下插于两腿外侧。两眼微眯,不可大张。二目内视,不可乱看。耳听呼吸,不可杂闻。吸气时舌尖轻抵上腭,暗示气息循督脉而上升,至人中穴接任脉而下降。呼气时舌尖平放,内沉外括,力贯命门。气沉元海后停息(不呼不吸),默念:“炼我体魄,保卫祖国;气壮河山,反抗压迫。”
张义尚所传“并足式”:两足两膝并紧站立,提肛、收臀、塌腰、拔背、顶头、微收下颌、两手握拳,一拳拳背压于尾闾之处,拳心向后;另一拳以拳背向前,以拳心按于脐轮之上。全身骨节对准,肌肉有收紧内敛之势,但精神却呈完全放松之态。口唇微合,舌顶上腭,面带微笑,两足如入地九尺,安稳肃穆而立。
对比可以发现,这两种姿势的直立部分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手部的姿态。肖旭贵的“两臂扭紧如螺旋形下插于两腿外侧”与“动员全部肌纤维进行螺旋式收缩”相对应。张义尚描述的并足式是立鼎式,肖旭贵描述的并立式是正中式。在真传内功易筋经中,除立鼎式的练习外,正中式的训练也极为重要。
对于“促使腹内大量蓄血流入大循环”,可以通过“压腹式”“喜鹊登枝”的描述来解释。
肖旭贵所传“压腹式”:屈膝,二字桩,两掌按于膝盖上,二指四指分别扣膝眼,上体略向前倾,头往上顶。调息以后,猛吸一口气,全身即行下落,臀部距地面约寸半,往返一起一落,至不能忍受时,停止起落,口猛吐一口气,调息以后又如前行动,至少重复二次。此式功能,压迫五脏蓄血入大循环。
张义尚所传“喜鹊登枝”式:将两足尖并拢相合,身体渐渐下蹲,两膝随之下曲,屁股不能向后突,身体不可俯,宜直线下蹲,同时沉肩坠肘,两手随势挨着身体由下向上移,渐渐两腕成勾平手,会于胸前,同时缓缓吸气,直入丹田。然后身体缓缓向上直起,两膝渐直,足跟渐渐悬起,足尖点地,两手挨身向两胯旁上按,到极点,再指向上挑,掌根下抵。全身力上伸,同时缓缓呼气。
肖旭贵的关键观点是“压迫五脏蓄血入大循环”,这与“促使腹内大量蓄血流入大循环”的概念基本一致。从动作中的蹲起动作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利用下蹲压腹的方式挤压蓄血进入大循环。然而,两者也存在不同之处:首先,手部动作不同,一种是扶膝,另一种是勾手上提;其次,呼吸时机不同,一种是闭气连续下蹲,另一种是在下蹲时吸气、直起时呼气。
从医学术语角度来看,在曾义宇的描述中,“延长肌肉收缩后的宽息时间”的“宽息”指的是肌肉放松的状态。则肖旭贵“调息以后又如前行动”的描述中,“调息”实际上就是肌肉放松的宽息。
因此,要想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舆公山人真传内功易筋经的精髓,学习者除获得本门嫡传弟子的亲授指导外,还需广泛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唯有如此,学习者才能在众多观点中形成全面的认识,更好地领会和掌握舆公山人真传内功易筋经的实质。这正是我们编写本书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