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中医古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从本病的临床症状来说,可以归属于中医学“痿证”“瘫痪”“体堕”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督脉,与肺、肝、脾、肾等脏密切相关。《灵枢·寒热病》曰:“身有所伤……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杂病源流犀烛》谓:“脊痛,督脉病也。”“脊以髓满为正,房欲过度,脊髓空则痛,宜补肾,宜六味丸。”“背伛偻,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此当用补肾益髓之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伤损腰痛,脊痛之证,或因坠堕,或因打扑,瘀血留于太阳经中所致。”
本病病机主要是督脉、肾经等经脉受损,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常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脊髓损伤直接导致督脉受损,以致肾精亏虚、肾阳虚损。肾主骨生髓,精亏则无以生髓充养于骨,故不能立。肾阳虚,则四肢不得温养而瘫痪。肾开窍于二阴,且主司二便,肾阳虚则肾气化功能失司,致二便潴留,甚则大小便失禁。肾藏精,主生殖,肾阳虚则性功能障碍。本病早期多以邪实、瘀阻为主,终期表现为本虚标实,以瘀血、痰浊阻滞为标,肝肾亏虚为本。久病则表现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气虚血瘀等肌肉筋骨失养的状态。脊髓损伤的中医康复主要以中药、针灸、推拿、药浴、传统体育等为治疗康复手段,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脊髓损伤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我国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为高空坠落、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近年来,由于外伤事故的增多,脊髓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多。根据脊髓损伤的节段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脊髓损伤在颈膨大处及其以上时,会造成上肢、躯干、下肢瘫痪,以及盆腔器官功能的损害;脊髓损伤在胸段及腰膨大处时,会造成躯干、下肢瘫痪,以及盆腔器官功能的损害。脊髓损伤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脊髓休克、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控制障碍、痉挛、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不完全脊髓损伤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中央束综合征、半切综合征、前束综合征、后束综合征、圆锥综合征和马尾综合征。
脊髓损伤患者证型的确立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综合四诊信息,运用八纲辨证等方法,从其病证特点及伴随症状来确定证型,通常分为以下三型。
双下肢或四肢痿废无力,脊背处痛处固定,痛如针刺,脊柱两侧肌肉板硬,俯仰转侧时疼痛加重,肢体酸麻或刺痛,唇甲发绀,肌肤甲错,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涩。
双下肢或四肢痿废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腹中冷痛,面色苍白无华或晦暗,肌肉消瘦,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或肢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或见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或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双下肢或四肢痿废无力,肌肉萎缩,腰脊酸软,虚烦夜卧不安,心烦口干,大便干燥,或伴头昏眩晕,四肢麻木,耳鸣健忘,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甚至肌肤甲错,舌红苔少,脉沉细数。
中药治疗对促进机体康复具有显著作用,临床根据不同证型辨证用药,以调理脏腑,促进机体整体康复。
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等。中成药可选用血府逐瘀颗粒、七厘散等。
治以健脾益气,补肾通督。方选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加减。药用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茯苓、薏苡仁、陈皮、砂仁、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肉桂、附子等。中成药可选用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
治以滋养肝肾,养阴填精。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枸杞子、菟丝子、牛膝、杜仲等。若久病阴损及阳,症见怕冷、阳痿、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可加补骨脂、肉桂、附子、肉苁蓉、巴戟天等温肾壮阳药。中成药可选用杞菊地黄丸、二至丸等。
因本病病程长,除以上常见的三型外,临床多有变证,可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是脊髓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减轻肌肉损伤、神经痛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临床应根据脊髓损伤的病证特点,采取“治督”与“治痿独取阳明”相结合,并随症配穴。
以督脉、足阳明经脉腧穴与夹脊穴为主,根据病证配手足阳明经脉及其他经脉的腧穴。
主穴:根据脊髓损伤的节段,选取督脉的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阳关、长强,脊髓损伤平面上下各1~2个棘突旁的夹脊穴2~4对,以及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绝骨、昆仑。
随症配穴:上肢瘫者,加肩三针、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等;排便障碍者,加天枢、支沟、照海等;排尿障碍者,加气海、中极、秩边、水道等。
芒针刺法属针刺的强泻法,具有祛邪外出、舒经通络的作用;温针灸属强补法,具有安神培补元气、温阳利水的作用。通过强泻之后的强补,使逼尿肌得到很好的休整,进而改善膀胱功能,是治疗排尿障碍的较佳疗法。
主穴取气海、中极、秩边透水道、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内关。针感是否能传到尿道是判断能否成功自行排尿的重要标志。
脊髓损伤早期应采用电针对督脉及局部穴位进行电刺激,有利于脊神经细胞轴突的延伸,预防肌肉萎缩。电针疗法十分有效和安全。
主穴:选用督脉穴位,选取督脉的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等,以及棘突旁的夹脊穴。
随症配穴:上肢瘫痪,佐以扶突、曲池、内关、合谷、外关;下肢瘫痪,取委中、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血海等。
取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消毒后,针与头皮呈30°斜刺,快速刺入头皮下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进针后捻转,200次/分钟,每根针捻转1分钟,留针30分钟或数小时,其间捻转2~3次,直至出针。可在留针期间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
采用温灸箱疗法。将艾灸做成小段点燃放入灸箱中,放置在腹部、腰骶部及四肢的穴位上进行熏灸。对改善脊髓损伤造成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效果尤其明显。
脊髓损伤后,脊髓细胞和组织结构水肿,甚至缺血、缺氧,出现四肢肢体功能障碍,可予针刺治疗,以激发疏调经气,扶正泄实祛邪,改善脊髓微循环,减轻组织水肿,促进神经修复再生,改善肢体功能。常用主穴有命门、身柱、膈俞、肾俞、腰阳关、大杼、华佗夹脊穴。上肢瘫者,可加肩三针、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等;下肢瘫痪,加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等穴。可以在以上穴位加用电针,对其督脉及局部穴位进行电刺激,有助于脊神经细胞轴突的延伸,防止肌肉萎缩。联合督脉灸治疗,可温肾暖督,强筋健骨。
患者因脊髓损伤引起的呼吸肌麻痹,肺部气体交换能力下降,导致细菌滋生,常引发感染,重者可致呼吸衰竭。针刺常选用阳白、太阳、攒竹、下关、地仓、牵正、合谷、足三里、外关、大椎、三阴交等穴,以益气补肺、健脾安胃。可予温和灸治疗,选用膻中、气海、关元、双侧丰隆,以局部温热无灼痛、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若疾病处于恢复期,正虚邪恋,则宜以雷火灸温阳散寒、扶正固本,选用太渊、气海、足三里、肺俞、膻中、关元、天枢、中脘等穴。
脊髓损伤导致尿道括约肌开启和闭关功能异常,膀胱功能障碍者,可以行针刺治疗。选用关元、中极、三阴交、阴陵泉、气海、秩边、水道等穴。可于八髎、会阳穴加用电针,可降低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增加膀胱容量,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泌尿系感染的概率。亦可选用艾灸,在关元穴与气海穴施灸,关元穴是足三阴经和任脉的交汇处,同时也是三焦之气出入之处,有温肾培元功效。亦可采用针刺与艾灸结合治疗的方式,用烧山火针法,它是针灸治疗中复式补益类针法,能引阳气入体内,增加温补效果,调畅下焦,助膀胱气化。
脊髓损伤导致损伤水平以下脊髓神经功能的障碍,影响肠蠕动功能、肛门括约肌功能及反射、排便协调性等,产生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出现便秘。在针刺治疗时,多选用华佗夹脊穴、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脏腑俞穴、脏腑募穴、足三里,也可选用如大椎、命门、背俞穴、关元、中极、气海,以补肾培元、健脾益胃。对于出现大便失禁的患者,还可选用长针深刺次髎、会阳,甚至可以连接电针。另外,艾灸治疗也是一种选择,可以隔盐隔姜灸神阙和命门,从而改善康复期便秘和大便失禁等症状,有助于后期排便功能的重建。
注意:艾灸、火针治疗,一定要注意不能灼伤皮肤!
推拿可以促进经络气血运行、降低肌张力、改善肢体功能、加快肢体功能的康复,同时也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操作可以根据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
首先从上至下揉按患者脊背部,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再沿督脉和两条足太阳膀胱经推拿脊背部;然后点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大椎、命门、肺俞、肾俞等穴位;最后采用 法,以补法为主,从下至上以掌根按摩背脊部。
硬瘫时,采用提捏、点按、摇法等手法按摩手、足三阳经;软瘫时,采用手指点按手、足三阳经,配合四肢关节摇法。
在脊髓损伤后的卧床阶段即可进行床上锻炼,以上肢和腰背的肌肉锻炼为主。运动量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如上肢可做太极拳中的云手、倒卷肱等动作,重复练习。还可以结合气功康复,如真气运行法、内养功等。
脊髓损伤给患者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不少患者对未来的生活丧失信心,情绪低落、抑郁,有的则脾气暴躁。因此,除了日常的康复训练,调摄患者的情志十分重要。根据患者的心理适应性,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重塑自身形象,形成新的生活方式,积极地融入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