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法作用于本穴可治疗气虚不摄而导致的咳嗽上气、喘不得息诸症。
【出处】 《素问·气穴论》。
【别名】 无。
【穴义】 天,指上部;府,府库。本穴为本经在臂部最高处,肺经循行自本穴离胸而入臂,统本经之气由臂下肘,灌注于本经诸穴,故名“天府”。以“府”命名,亦比喻补法作用于本穴,可使耗散之气集中于胸廓,治疗气虚不摄而导致的咳嗽上气、喘不得息诸症。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主治】 ① 鼻衄,咳嗽,气喘;② 瘿气;③ 痹痛。
【释义摘录】
《经穴解》:“穴名天府者,本经之脉初离胸而入臂,为本经诸穴最高之处,故曰天焉;曰府者,以统本经之气,而由臂下肘,灌注于本经诸穴者也。”
《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天府者,平肩与云门相平,云气所聚象天,故名天府也。”
《经穴释义汇解》:“穴为肺脉腧穴,天以候肺。穴在腋下三寸,臂臑内动脉中,居天位,应天府星名,故曰天府;又肺为上盖,为腑脏之天,肺气归于此穴,故名。”
《针灸穴名解》:“古者朝廷制度,有天府、玉府、内府之设,天府即中央集权处也。故云‘天府治中’,即治理内政得失也。补此穴可招致耗散之气,使之集中。宜施于虚不摄气之证,然必用补法。《甲乙经》谓治咳嗽上气,喘不得息,气逆不得卧。凡汗出身肿、恍惚善忘、胸缩诸症,俱具气不守中之象,故宜取此。以使集中,引致大气汇于胸廓,犹行政之治中。故称‘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