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诅咒

波特莱尔在《恶之花》里,把“恨”认为“恶”之一种,然而他并不反对“恨”;相反地,他赞成人们尽量把怨恨宣泄出来,事实上,报仇雪耻是人类的本性,谁愿意把一场闷气郁在肚子里?不过,有时候在能力上做不到“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地步,不得已而思其次,就变出许多花样来了。

第一个办法是诅咒。此事由来已久。《左传》里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可见诅咒在当时是一种颇隆重的大典。《旧约圣经》里也不少关于诅咒的记载,可见古今中外都相信这一套法宝。咱们也不能说这种事完全是一种弱者的行为;在当时,大家的确相信这是一套有效的法宝,这是无形的刀剑,和有形的刀剑同功。以诅咒杀人,和《封神传》 里所说的哼哈二将用口鼻嘘气杀人,并没有强弱勇怯的分别。到了现代便不同了,诅咒的人故意要让被诅咒的人听见 ,这样,一则显得诅咒的人自己并不相信这是一种有效的法宝,二则显得诅咒的人实在是个弱者,没有法子宣泄他的怨恨,只能利用那于人无损的诅咒。试看现代喜欢诅咒的人多数是女人,而且往往不敢指名诅咒,就可明白这个道理。

第二个办法是匿名骂人,这里头包括着墙壁上写字和匿名信,墙壁上写字最足以表示阿Q的心理,而这种阿Q以学生为最多。厕所里是最常见,也是最难避免脏话的地方。其余如教室里的黑板,膳堂里的墙壁,甚至于写到马路上去;要看校风如何而定。中国旧小说里一向鼓励“明人不做暗事”,大约正因为社会上做暗事的人太多了,像武松、十三妹之流的人物没有几个,所以才值得大大的提倡。匿名信在手段上更进一层:墙上写字,被骂者未必有机会看见;匿名信则被骂者非见不可。在内容上,墙上写字和匿名信也颇有不同。墙上写字往往只骂人,不恐吓人;匿名信却多数带着恐吓的性质。墙上写字往往因为时间匆促,不能畅所欲言,厕所里虽合于欧阳永叔“三上” 的原则,适宜于运用文思,毕竟谁 也不愿意久待在里面;至于匿名信却不同了,他可以化一整夜的工夫,尽量运用他那“骂人的艺术”,去进行他的“神经战”。依我们的想象,匿名信应该特别容易写得好,因为要说什么就说什么,毫无顾忌,也不像写信谏劝尊长那样需要委婉,也不像替报纸上写文章那样处处预防“被抽”。这样,匿名信骂起人来,应该能使陈琳 点头,骆宾王 逊色,才是道理。但是不幸得很,大约因为做这种暗事的都是些“暗人”罢,暗得像个牛皮灯笼,也就不会有什么太漂亮的话的。记得数年前,桂林 某大学校长上任不久,接到一封匿名信,信内怪他招生考过了两个星期还不放榜——天晓得是否借题发挥——结果骂他是汉奸。逻辑是这样的:凡在抗战期间不充分利用时间来努力为国家服务者都是汉奸,某校长放榜不速,太懒惰了,所以是汉奸。某校长看了,笑了一笑,撕了,说:“这种不通的学生,榜上不会有名的。”只要你是一位新任的某某长,不拘政界、学界,都得准备在贺电纷陈之中接受几封匿名信。如果你大惊小怪,嚷着要彻底清查,那你的气量并不比那写信人的气量大些。倒不如索性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本来嘛,写匿名信的人根本就是一个弱者。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敢说出来,可见他所说的怎样怎样对付你也只等于掩着耳朵放鞭炮。古人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写匿名信的人非但没有胆量用明枪,而且也没有胆量放暗箭。试看旧小说里放暗箭的,有先自嚷出来的吗?不敢做的人才干嚷呢!

第三个办法是当面恐吓,这里头包括着摩拳擦掌和拿出手枪来。摩拳擦掌也是一种外强中干的行为。我们不相信,多摩一摩拳,多擦一擦掌,就可以增加一分气力或勇气。相反地,拳越摩,心越怯;掌越擦,胆越小。摩拳的唯一作用是使对方害怕;如果对方不睬,也就黔驴无技了。二十年前,我在上海读书的时候,看见两位同学吵架。一位骂得最凶,摩拳擦掌半天之久,另一位不大 说话,更说不上擦掌摩拳。突然间,二人之中 有一人被打倒地了,大家一看,却是摩拳擦掌的那人。也许他是摩擦得一阵头昏,才吃了亏的。至于拿出手枪来,自然是恐吓的最高峰。但是,在某一些情形之下,它也可以说是和摩拳擦掌差不多。固然,譬如你黑夜在家里遇见强盗,他拿出手枪来禁你声张,你要不依他,他很可能地 就开枪。这一则因为事在危急,二则因为他打死了人之后很难追究出来谁是凶手,但是,世上有许多人为了芝麻大的事情也拿出手枪来吓人,那就不过吓吓而已。在吓的人觉得:吓得有效力最好,即使没有,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我们并不劝人看见了手枪要发怒,要去抢他的手枪;但是如果某君该欠你十万元,你大可不必因为看见了手枪而改口说成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那手枪也许是坏了的,也许是没有装上子弹的。即使装上了子弹,他未必开枪,也未必瞄准。即使他瞄准,如果你一心镇静,说不定那子弹到了半路还退回到枪膛里去呢!

“诅咒”和“恐吓”乃是可怜虫的制造者。最有趣的是:谁是可怜虫,并不全由诅咒和恐吓这两种行为来决定,还要看对方的反应如何。被诅咒或恐吓的人如果心里害怕,坐卧不安,那么他就是可怜虫了。但是如果他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使那诅咒的人或恐吓的人枉费心机,白忙了一阵,那么,可怜虫却在彼而不在此。

卅二年 五月,《中央周刊》 tBc8QlUerLsMIfp0QS5J5wkGr6SlSMSNBuVNRHHSG6dT+cMtEockV1tub0Bc8j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