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王清明出去不久,真真和娟娟被张桂芝叫了起来,等王清明回到家时,俩孩子已经起床,梳洗完毕后,正趴在卧室窗下的桌子上写作业。张桂芝虽已将早饭的材料准备好,但还没开火去做,她要等王清明回来。

农村人的早饭简单而实在。张桂芝熬了小米稀粥,在锅里馏了馍,专门为俩孩子和王清明煮了鸡蛋。将这些端上饭桌,又从酱缸里盛上半碟自腌的小咸菜。吃饭时,张桂芝边为两个孩子剥着鸡蛋边问王清明:“他爷爷,看过大白菜啦?”

“看过了,长势不孬,差不离儿该捆啦。”王清明回答。

“啥叫差不离儿?差一天也影响产量!”张桂芝认真道。

王清明并不在意老伴的态度,坚持道:“我早上给李根说了,要他收红薯时留些薯秧来。”又说:“反正头晌午事不多,俺的想法,吃罢饭咱们就去捆。”

“你没事儿,俺可有事儿嘞!”张桂芝话里带气,“俩孩子的衣服要洗,还有,干娘五奶奶早就打了招呼,要俺今晌午用新弹的棉和她前些年结的布,帮她去缝床盖体,俺哪有识闲的空?”

“你忙,我就自己去。”王清明说。

“咱家的那头舐牛这几天就不好好吃料了,还有那头叫驴伤了的腿,也该让医生看看了!”张桂芝数落道。又带着气说:“哪有头晌午捆白菜的,早捆几天本来就不合适,再头晌午去捆,叶子脆容易断,损坏就更多了……”

王清明不耐烦道:“别嘟嘟囔囔,我晌午带那牛和驴看医生,过午再去捆白菜。”

张桂芝白了王清明一眼,没再理会。吃过饭后,真真和娟娟找村上的同学玩,张桂芝去洗孩子的衣服,王清明则牵着那头牛和那头驴,去了陶行善家的中药铺子“百济堂”。

陶家位于村西,院落临街而建,在村里属单门独户。陶行善的祖父原是位游医,到父亲那一代家庭殷实了些,便以临街的房屋为依托,门朝外开了中药铺,并取名“百济堂”。陶家不仅看常见的病,还看一些疑难杂症。以前他家的正骨术很是一绝,配以自做的秘制膏药,治好了许多错骨断骨的患者。他们家的针灸技艺也很神秘,就用一盒长短不一的银针,根据病情扎于不同的穴位,不少医院治不好的病有时也能治愈。最让人称道的还是陶家的秘制药丸,据说不同的病灶用不同的中药熬制,患者吃了大都能药到病除。经过几代人的经营,陶家的“百济堂”在当地可谓名声在外,不仅王楼村而且附近村庄的人有了大病小恙,都经常到这药铺来医治拿药。百济堂的墙面上,挂满了“救死扶伤”“妙手回春”之类的匾额和锦旗。

后来,政府从上到下建起大大小小的医院和卫生站,传统中医药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而且陶家的医疗方法太过复杂,所用的药材又很难凑齐,一些秘制配方便不再用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陶行善开始兼卖西药,并办了村卫生所的营业执照,生意才算好了些。但是,他骨子里仍然认为自己是个中药先生,给人看病也多讲阴阳五行之理,一丝不苟地望闻问切,开的也多是中药配方。给人看病时,无论患者是权贵还是贫困人家,他都能一视同仁,童叟无欺,遇到没钱的人家也不强求。

陶家的药铺是给人看病的,并不医治牲口,给牲口看病要到镇上的兽医站。可王楼村离镇上较远,再说后来喂牲口的也少,镇兽医站处于涣散状态经常找不到人,本村牲口有了病也来找陶行善,陶行善虽然对此并不乐意,可村民们找到他了也不好推脱。今年麦收时,王清明家的叫驴在小桥头崴断了腿,就是陶行善来给医治的。也别说,陶行善用给人正骨的方法给那头驴医治后,那头驴的腿伤倒是好了,只是现在还不敢出大力。

几天前,王清明家里的那头舐牛病了,不怎么吃草料。当时王清明没放在心上,以他多年的经验,歇上几天就好了。可张桂芝以此来说事,王清明不愿给她留口舌,于是早饭过后,便牵着舐牛和那头驴来到陶家。果如王清明判断的那样,陶行善看过那头牛后,也说没啥大毛病,主要是因为老了,胃口消化不良。同时,他也借机劝告了王清明一番,说人与牛一样,年纪大了就得注意些,特别是本来就有老胃病,外出卖江米人时,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吃饭饥一顿饱一顿了。对那头驴,陶行善看后也没说啥,只道恢复得还不错,叮嘱平时要爱惜,注意不要出大力,因为牲口使劲全在腿上,断了的腿没个一年两年是过不来的。

给牲口看过病回到家,出去玩的真真和娟娟已经回来,俩小丫头正在堂屋里看电视。张桂芝此时不在家,俩小丫头说,去帮干娘五奶奶缝盖体去了。

五奶奶是目前村里岁数最长者,差不多接近百岁了。关于她真实的名字叫什么,整个村庄并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年长者有人叫她“王张氏”,是因为她的娘家姓张,解放前她嫁给了王姓大地主五爷。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对女人的称呼,大都是夫姓加本人的姓,后面再加上代表女人的“氏”字。但多数人还是称其“五奶奶”。关于“五奶奶”这个称呼的由来,传说有两个版本,比较多的说法是,她大地主的丈夫排行老五,而且辈分又长,雇工长工们称之为“五爷”,她自然也被跟着称为“五奶奶”了。另一种说法是,她是五爷的第五房姨太太,而五爷最喜欢她这个最小的,因此人们便称她为“五奶奶”了。在王楼村对“五奶奶”这个称呼,不管何种辈分的人都可以叫,五奶奶也不计较,久而久之,“五奶奶”便成了她的官称。

五爷的祖上几代人勤俭经营,积累了殷实家业,包括邵安镇在内的许多土地都是他家的,至五爷当家时,已是曹南县非常有名的大户了。五奶奶出身于县城南关外的破落人家,不仅长相漂亮,而且聪明伶俐,她会纳鞋底、纺线团,还能织得一手被称为“鲁锦”的花布。五爷年轻时,经常到县城逛窑子、吸大烟,南关街是他出入县城的必经之地,有次碰巧遇到了五奶奶,貌美如花的五奶奶一下子把他给吸引住了。从此,他挖空了心思要得到五奶奶,每去县城来往必经五奶奶所在的村庄,目的是能看到她;后来又施厚礼委托媒人去说合。五奶奶来到王家后,五爷很是宠爱她,再去县城虽然也吸大烟,却再也不逛窑子不找其他女人了。五奶奶不仅心灵手巧智慧过人,还有着菩萨一样的心肠,为人很是热情。战乱年代和饥馑年月,他曾借着五爷的宠爱,经常劝说五爷开仓放粮救苦济穷。五爷去世后,她坚持不改嫁而是一个人过日子,平时种地农闲时就织些花布来卖。在她中年时,看女人生孩子如过鬼门关又学会了接生,成了附近一带知名的“接生婆”。村里的许多孩子,包括王清明的一对儿女,都是她给接到世上的。

五奶奶无儿无女,小时候的王清明又多病多灾,为了王清明能够成活,父母曾按当时的风俗,把他认给五奶奶当“干儿子”。五奶奶对王清明一家很有恩情,王清明小时候家里穷,五奶奶经常接济他们家,时常把好吃好玩的拿给王清明。令王清明永远难以忘记的是,他所拥有的第一个江米人,就是五奶奶买了送给他的。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幼小的王清明便喜欢上了江米人。

后来,五奶奶年纪大了,不再方便下地干活,被村委定为“五保户”加以照顾。晚年的五奶奶,除了指导村里的女人学纺线织布纳鞋底外,还用农村神秘的“招魂术”给人看病,成了一名懂阴阳的神婆子,谁家的小孩受到了惊吓,谁家的男人女人被脏物缠身得了“祟”或“魔道”了,以及谁家死了人需要净面穿衣需要“招魂”,等等,只要叫她,她都会前往,而且从来不收一分钱……还有,她还是一位善于调解矛盾的长者,不管邻里之间有了纠纷,还是谁家有了难解的疙瘩,她都会尽力去调解劝和……现在,五奶奶虽已暮年,但村民们仍很敬重她,过年过节常去嘘寒问暖,并帮她处理一些为难之事。

王清明从没忘记五奶奶的恩情,每次外地归来,总要捎带些礼物。并且只要他在家,也常去她家去看望。他不在时,会叮嘱老伴张桂芝,去送些柴米油盐和生活必需品,帮助料理一下生活。这不,快到冬天了,张桂芝又带着弹好的棉花到了她家,去帮她缝套一床新盖体,为的是怕冬天来了老人家被冻着。

午饭时,急急火火的李根来到王清明家,见到王清明说:“叔,红薯秧俺给弄好啦,已送到恁家的白菜地地头。”又说:“清早起来一到地里俺就开始弄了,在太阳下晒了一晌午,现在半蔫着,捆白菜正合适。”

王清明听后一阵感动,要留李根吃饭,并说要和他喝两盅,李根推辞说:“甭啦,俺家里已经把饭做好,我还有其他的事儿。”说完,便离开了。

下午,王清明老两口去地里捆大白菜,真真和娟娟也跟了来。由于提前做好了准备,俩小丫头也帮着,活干得很顺利。在活计干到一半时,天空中突然传来“咕嘎、咕嘎”的声音,两个孩子抬头望着天空,激动地喊叫着:“大雁,大雁,往南飞的大雁……”

王清明停下手中的活,抹了把汗水,叉着腰望向天空,果见一群大雁排成了“人”字形从北方飞来。不久,雁阵越过头顶,渐渐消失在南方的天空。此时的王清明突然惆怅起来,似乎又想起了啥烦心的事儿,忍不住叹息了一声。 dfLeZji1AX9sLbwQ5xQL9kbSR63y3rjsaTHbKmaWK7tqe7LPCIPdaiLcyDv7d1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