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长篇小说《江米人》,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可以说,这是近年来一部为数不多的内涵厚重的高质量小说。
十九世纪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说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从这个角度讲,作家王晓光的这部《江米人》,不仅是一部内容精彩、情节跌宕、文笔细腻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内涵深邃、历史底蕴深厚、启迪意义深远的中国当代农村断代史。当然,小说以大量文字描写了中原鲁西南一带的农村和民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仅是一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缩影,也是一部中原大地的传统民俗词典,一部当代民间艺术的发展和消亡史。
小说背景纵贯古今,但主要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鲁西南一带的农村场景为依托,描写了当代社会发展变化中农民的生活和民间艺人的命运。作品涵盖了家庭、族群、爱情、民俗、宗教、社会变迁等多个题材,塑造了多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以江米人王清明为代表的民间艺人的生活和情感,揭示了人与土地及历史的联系,展现了一轴中国当代农村斑斓多彩的长幅画卷。
王清明所生活的王楼村,位于鲁西南龙池地区曹南县黄河故道的太行堤脚下。作品显示:这里属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带。历史上黄河在下游多次决口,并于此地形成了几条黄河故道。也许苦难能造就艺人,历史悠久的曹南县,由于遭受较重的水患灾害,再加上多次兵荒马乱带来的影响,造成这一带的人民长期生活贫困,为了谋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民间艺人,形成了门类繁多的民间艺术。小说所描写的民间艺人中,除了主人公江米人王清明外,也有说坠子书的郭瞎子、织鲁锦的五奶奶、农村厨师唐焗匠、做木工活的武木匠、赤脚医生陶行善、会看风水会喊丧并懂捞尸的蒋荣水等等。另外,还侧面写了多个诸如铁匠、锔匠、泥瓦匠、劁猪医、弹花匠、编织匠、扎花匠、吹鼓手等一大批民间艺人。正是他们这些老艺人、老工匠,坚守并赓续着中华民间传统,艰难书写着来自乡野的中华文明原始却最本质的符号。
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扎根于千百万农村这方广阔的土壤。但是令人不得不深思的现实是:以江米人王清明为代表的这些民间老艺人,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诸多民间传统老手艺,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面前,农村原有的功能不断衰弱,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留守农村的乡亲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民间老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受到破坏,广大艺人在民间不仅没有了展示的舞台,他们的手艺也面临后继无人即将消失的尴尬和无奈。作品自始至终并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可能消失的民间艺术的惋惜,以及对民间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的渴望。
小说的主人公王清明,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战乱年代。俗语讲“人有一技长,不愁家无粮”,王清明家庭贫困,又因患小儿麻痹症残疾了左腿,父母为了他能存活于世,为他拜了当地一位民间师傅学习江米人。他聪慧好学,成为师傅最喜爱并得真传的徒弟。近六十年中,他专心致志初心不改,努力坚守并创新发展着江米人。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到现代社会,在急速变化的现实面前,王清明的江米人手艺不仅生意惨淡,而且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在外他难以收到如意的徒弟,自家的一双儿女也不愿来继承——儿子王永福和女儿王永凤,看惯了他走南闯北颠沛流离的艰辛,又对他这门江米人手艺抱有一定的偏见,宁愿选择到沿海打工也不愿来学习。后来,他寄希望于年少时对江米人感兴趣且心有灵犀的孙子王冬,但王冬后来考上了省工艺美术学院,受现代艺术的影响也对江米人艺术报以漠视的态度。但是,王冬毕竟跟爷爷在农村长大,心里仍存有民间艺术的“根”,他积极推荐自己学院的民间艺术调研组,要去曹南县民间调研挖掘江米人艺术,王清明得到消息后寄予厚望,积极准备并焦急等待着,也因此放弃了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冬闲出远门卖江米人的计划。然而没有料到的是,他最终等来的却是失望——王冬学院为了争取一笔中外合作艺术项目资金,临时改变了调研计划,转而投入到中外合作艺术的研究上,并组织团队赶制参展作品。作为团队的一员,王冬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直到在巴黎国际艺术展上一无所获后,才彻底转变了态度,认识到爷爷多年坚守的江米人具有极高的价值,领悟到真正的艺术来源于民间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道理。
作品开篇,描写了时令到了一年的冬闲,即将迎来七十二岁本命年的江米人老艺人王清明,不顾年迈和老伴张桂芝及亲友们的劝说,跛着左腿坚持要出远门去卖江米人,却因家庭和村中层出不穷的事件,外出计划受到了阻碍。结尾落笔处,是到了第二年立夏,右腿也不幸摔断的他,乘坐着自制的狗拉四轮车,和当地有名的坠子书艺人郭瞎子一起,两人再次来到黄河曾经决口处的故道上,相互扶持着展示各自的技艺。此时的王清明,要当郭瞎子的眼睛帮助他看清道路,而郭瞎子却要作王清明的腿支持他继续前行……小说作如此构思,显然是富有深刻寓意的,既反映了民间艺人生活的艰难,又歌颂了他们勇于坚守和顽强不屈的艺人精神。
我是革命老区出来的农村大学生,对农村现象和民间问题非常熟悉。后来虽然在政府体制内工作多年,继而又转向经济领域的研究,但一直关心并关注着农村。在接受委托给《江米人》作序前,我用了大约一月时间连夜读完了这篇小说,总体感觉作品的底色是灰暗的,基调也是忧伤的,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是一曲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的挽歌,也是一曲有关即将消失的农村和农民的绝唱。应该说,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面前,作者对民间艺术的前景是渺茫的,也是无奈的。但不容置否的是,作者也是抱有美好期望的,作品中他埋下了伏笔,给读者留下了一线光明和遐想——譬如,王清明后来收了个哑巴小徒弟,哑巴小徒弟的父亲针对儿子的现状,答应让他读完几年书后再学习江米人。再如,王清明的孙子王冬,在随学院出国参展受挫后,深刻认识到爷爷江米人的艺术价值,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跟女友去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却选择了回故乡追随爷爷。作品的最后,王冬追赶爷爷来到了黄河曾经决口处,夕阳西下的黄河大堤上,他看到大河东去奔流不息的景象,也看到了要远离的爷爷和郭瞎子的背影:两位老人迎着落日越走越远,影子也越拉越长……坐在四轮车上的爷爷,像极了一方越来越大的金色石头。而一旁的郭瞎子,也长大成一棵越越来越高的金色树木……作品以这样的形式结尾,无疑是寄托丰富意象的。
纵观《江米人》这部小说,作品采用了多人物多线索的结构,但总的来说有两条大线:一是王清明艺术人生道路上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利益冲突,再就是王清明干儿子葛存礼一家人的凄惨命运。就后者来说:泥瓦匠葛存礼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现实中和父母亲一样都是农村中的弱小者,出身贫穷又身有残疾的他,在众人眼中是个憨实勤劳却胆小怕事的人,到了四十多岁还打着光棍。弟弟葛存义不幸去世后,曾幻想着能和弟媳刘莲花一起过日子,然而刘莲花并不喜欢他,并通过干娘——王清明老伴张桂芝之口委婉拒绝了他。后来,一心想开淘宝店试图过上好日子的刘莲花,在村长王永全的威逼利诱下陷落,两人勾搭成奸成了村民议论的对象,刘莲花在王永全的资助下搬到了镇上居住。心情郁闷的葛存礼酒后去王永全家闹事,被王永全操作指使抓进了派出所,后又遭诬陷延期关押。期间,对刘莲花垂涎已久的光棍二流子四拐为了报复,在村后新建的龙王庙里售卖香火时,以欺骗手段怂恿葛存礼的父母葛老三夫妇,卖掉了刘莲花家的院子来搭救葛存礼,并巧设名目将卖掉院子的钱款据为己有。在刘莲花的暗中帮助下葛存礼出来后,本想安守本分靠泥瓦匠手艺重新过日子,后来得知真相后备感屈辱,还用泥瓦刀剁了王永全的双手,并割断了刘莲花的脖子。
《江米人》这部作品,不仅真实刻画了人物的生活和情感,也对王楼村及附近一带农村的村情村貌进行了描写。王楼村看似简单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却又是个存于社会底层的复杂小社会:既有靠公权力“村委”来组织管理的代表人物——村支书王清河和他任村长的儿子王永全,也有靠名望来协调处理民间事务的“大老执”——小学退休校长王清田和赤脚郎中陶行善,又有靠看风水靠喊丧靠捞尸来处理人间异事的蒋荣水和他的徒弟四拐。另外,村中也有位年龄最长者——王清明的干娘五奶奶,虽然她是地主的遗孀,但她经常做救危济贫乐善好施的事儿,又善于处理邻里之间的纠葛和矛盾,因此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爱戴。她不仅是王楼村的见证者,也是王楼村的活化石。她死后全村人为她送葬,特别是王清明,不仅为她披麻戴孝,还倾其所有来置办了她的葬礼……
在布局这部小说时,作者将故事发生地特意放在了“龙池”地区曹南县黄河故道脚下的王楼村。龙池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这里是龙凤之源、伏羲桑梓、尧舜故里,历史上被称为“天下之中”。自古以来黄河流经此地后,给这一带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深重灾难。先民们在战天斗地的过程中,创造了类型各异的民间艺术,产生了众多的民间艺人。作者选此地聚焦问题和矛盾,铺陈笔墨来极尽勾画故事,是因为这一带具有地域代表性,正所谓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诠释一样,作者意在以点带面,来反映当代农村和民间艺术在社会发展洪流中的兴衰变化。
小说在写实的同时,通篇贯穿着魔幻主义色彩,这也为以“江米人”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增添了不少可读性。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部小说是写民俗及民间手艺的,而且落笔于传统文化纽结点的农村,因此作者在写作中融入了大量的乡土元素。比如,在涉及对话中,就用了大量的方言和土语,这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作品中也刻画了许多农村生活的场景,譬如打理家务活的场景、修缮房屋的场景、置办婚丧嫁娶的场景、过年过节的场景、看病就医的场景,等等。另外还想说的是,作品中有些是关于农村所谓“迷信”情节的描写,这一方面是缘于落后农村的现实,人们思想中的神秘主义来源于对命运的无奈和并不科学的认知。但可赞的是,作者对所谓的神秘现象进行了解释和探讨,揭露了现象背后的心理和现实原因,从这个角度讲,这也是一部破除封建迷信的作品。
一部小说的创作过程是非常艰辛的,特别是要写成一部大部头优秀的小说更是不易。总揽全书,可以看出这部小说本身就是一件艺术作品。作者以悲剧式布局谋篇,匠心独运几易其稿来完成这部纯文学,也许目的并不在意将来市场上有多大卖点,而是试图通过文学的方式,来记录不断消失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并以此来唤醒社会对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视。另外,作者也想提醒众人:农村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在社会转型大力发展城市化的今天,务必要重视“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绝不仅仅是表层的、物质方面的建设,还应做大量的深入的、精神层面的不懈努力。
作家王晓光是我的大学同学,被同学们称为“老大”,不仅是因为年长,更是因为他做人厚重、淳朴、深情。他深爱着他的亲人、同学、朋友,深爱着他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这部小说即是缩影。老大从大学起开始文学创作,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不懈,笔耕不辍,近三十年如一日,成果丰硕,成就斐然。作为有着深厚情谊的兄弟,我虽不在文学圈,但一直是老大和他作品的欣赏者、支持者、鼓掌者,衷心希望这部优秀的作品得到大家的喜欢,引发社会的思考。
是为序。
孙长忠
2023年7月1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