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翻译这本书底方法,直译曲译并不拘于一定的形式要。不过在分量上比较起来,曲译却少得多。因为我是相当地——虽则限于书底性质而不是全然地——同意于唐擘黄先生底译法,虽然这种译法是吃力不讨好的。
关于人名,地名的翻译,所采取的标准是:(a)遵循旧译之佳者。譬如Galileo,旧译为伽离略。译音已很切近,字样亦复美观,今从之。(b)如旧译之不合者,译者自译之。如不能自译时,便直接将原文写出。
关于逻辑名辞底翻译,译者尤其希望能达到自己底理想目的。旧译名辞已改造了不少。这并非故意立异,实迫于必要。新辑名称之未经他人译出者,译者也勉力设法翻译之。但是,在译者觉得还有些不大妥当的。译名事大,非一人一时之力所能及,尚待合作。凡此名称,都可见于书末“欧文汉译之对照表兼索引”中。
“的”形容辞尾用字,例如,“有效的推论”。
“地”状辞尾用字,例如,“逻辑地说”。
“底”表示介系,例如,“型式底有效性”。
“之”除了用作语助字以外,表示较疏远的介系,或免除“底”之重复,或避免与“的”音相触。
“它”表示除了人类以外的任何物项之代称。(我们不用‘牠’字;因为应用这个字会发生许多不必有的困难。)
原书中表示着重的斜写字,在这个译本里概以“_”记号来表示;但是在译本里不全然与原书里的一致。
为便利起见,将附注一概写在每章之末。为简便起见,依照附注先后底大序而写作(1),(2),(3)……,而不写作“注一”,“注二”,“注三”……。
书中间有译者所认为的错误或不妥的语法译者已就自己底所知而加以改正。同时,有少数的地方因着特殊的缘故而有所变更;这并不是随译者一己之便的。
最后,译者所要申述的,就是译者严格主张各种专门学问必须有专门的语法以表达之;不仅术语而已。为什么呢?我们寻常习用的语法是因沿习所形成的,而任何专门学问是与我们底沿习不相同的。以由沿习所产生的语法来表示与沿习相异的东西,其为不可能,或至少不适当,这是十分显然的事。如数学与佛学就有专门的语法。因为非此就不足以表示它们底特殊思想。依同理,逻辑这门与沿习不相同的专门学问也当有其特殊语法。可是,在我们这个文章国里,这种特殊语法往往被认为生硬或不流利。在译者看来,语法之生硬与否,完全是以习用与否为转移。我们所惯于应用的——但不能达到使反应疲劳底程度——语法在我们看来便是流利,否则便是生硬。这完全是受制约底结果,并不是什么天经地义。所以,逻辑书里的文字在还没有适当地表示逻辑时之是否流利的问题,根本不足考虑。这并不是说,逻辑文字必须故意弄得艰涩难读;我们底意思是说,要首先将是否适当地表示了逻辑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才谈得上文字是否优美的问题。如果二者不可得兼,那末我宁可取前者而弃后者。我底译文就是本着这种态度而开展的。
但是,语法之是否合乎逻辑与译文之是否错误全然是两件事。译者并没有企图以标榜逻辑语法来掩避自己底译误。我底翻译距离我所理想的标准很远。我之不满意它与我之不满意现在国内大多数关于逻辑书的译述丝毫没有一点不同。虽则我曾努力地企图免除我底翻译发生与像我对于现在国内大多数关于逻辑书的译述的不满意的结果相同的结果。但是终于没有称心地达到这个目的。因此,我十分诚恳地接受以纯粹爱护学术为动机的批评和指正。
一九三六,一月,一日,殷福生在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