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所说的强迫性行为都是纠结于某种心理创伤而导致的结果,除此以外,还存在另一种强迫性行为,它不同于心理创伤,是由从小便已印在心底的某种自我心理暗示所引起的。在这一类强迫性行为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例子当然是岸田秀先生了。我之前也触及过有关岸田秀先生的某些信息,现在,我在这里重新介绍一下。
作家岸田秀先生虽然不是精神科医生,但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人们所熟知的他最畅销的代表作品是《懒惰的精神分析》。岸田之所以会对精神分析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是因为其自身也曾苦于神经性的精神症状。岸田的症状很奇妙,据说他大学的时候总是反复想还给别人自己从来没借过的东西。比如说,他经常想还给别人自己没有借过的雨伞、金钱等。“我借给你过吗?”面对对方惊讶的表情,岸田总是坚持让别人收下,并编造一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岸田说他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第一次揭开事情的谜底是在他读了弗洛伊德所写的一份病例报告的时候。那份病例报告就是我们一般所称的“狼孩”病症,岸田读着读着便愕然了,因为狼孩的症状与他的症状完完全全是一样的。
在这一重大发现之后,岸田发觉,自己总是想要把从未借过的东西还给别人这一强迫性行为的根源与母亲经常对自己所说的话有关。实际上,岸田是他母亲领养的孩子,他的养母对他精心呵护,把他抚养长大,每天都会对岸田唠叨说:“你知道把你抚养长大有多辛苦吗?需要花多少钱吗?”她还时常对岸田灌输这样的话语:“你一定不能忘记我的养育之恩,将来一定要报答我。”
岸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一直束缚在他身上的强迫观念也逐渐消失,他再也没有想把没借过的东西还给别人的冲动了。
人总是会被小时候父母经常唠叨的话语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支配。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绝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被这种心理暗示所牵引。这种心理暗示只有在当事人做出特别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时才会被当作“精神症状”问题来对待。只要其与日常生活保持一体化,多数时候还是被看作理所当然的现象。
我们再回头看东电OL杀人事件中被害者的故事,可以发现有一种心理暗示一直在驱使着被害者,那便是她必须努力工作,必须承担起一家人的重担。这种心理暗示无疑从小时候开始便被植入她的脑海当中。“比起玩耍娱乐,自己更应该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一定得拿出成果。”这一强迫观念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建立起来的。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被害者是受双重强迫心理的驱使而陷入病态性的强迫行为中的。其中一个强迫心理便是她那种凡事都要追求完美的信念,这一信念从小便扎根于她的内心世界;另外一个强迫心理便是她无法忘记曾经受过的伤害,从而促使她反复进行没有爱情果实的性爱行为。再加上巨大金钱财富的引诱,在短短的几年里,那种异常行为便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当挥之不去的强迫性冲动与一颗受过伤的充满仇恨和孤独的心灵结合在一起时,便会造出一个不拒任何来客的卖淫女,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
洁癖、丢弃私欲、为善,这样的心境是很令人崇敬的。可是,洁癖这一点,有时稍稍行之过度便会呈现出与病态性强迫症状相差无几的“异常心理”。
印度独立运动之父——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他的洁癖是出了名的,并且他还推崇禁欲。他的洁癖也许是与生俱来的,而他会推崇禁欲这一尤为严酷的行动,与曾经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不幸之事有关。甘地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已结婚,有一晚,当他看到病榻上的父亲病情稍微稳定时,便离开父亲回到了自己的卧室,放肆地与妻子缠绵起来。然而,就在他离开父亲后不久,佣人便跑来说他父亲生命垂危。在父亲临死之际,自己竟然沉溺于肉欲当中,这让甘地感到了强烈的负罪感。
“一切都完了!我只有紧搓双手。我觉得愧痛交加。我跑到父亲的房里。我知道如果我当时不为肉欲所蒙蔽,我就能够在他的最后一刻分担他的痛苦。”(《甘地自传》)
在那之后,甘地的孩子在出生后三四天便夭折了,这更增强了甘地内心的罪恶感。甘地觉得,这是自己所犯罪恶的报应。
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创伤及消除罪恶感,甘地越发追求禁欲的生活。他在年轻时就已经有此征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种追求变得越来越强烈,首先表现在素食主义及抛弃一切虚伪物质的洁癖性格上,这两点也成为他日后不断陷入纷争的根源。后来甘地成为律师,从来不轻易妥协的性格也让他不断卷入各种纷争之中,他逐渐成为反对非正义斗争的领袖人物。而另一方面,他越发严厉地抛弃各种私利私欲,生活也越发简单朴素。
比如说,一开始,他不去洗衣店而是自己亲手洗衣服,就连衬衫的领子也亲力亲为。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洗衣的费用,而且不用麻烦别人,依赖他人。当然,作为洗衣门外汉,甘地洗出来的衣服并不怎么干净,有时还会闹不少笑话,但他毫不介意。他也不让别人给他理发,而是自己用理发推子理发。理出来的样子从镜子里看勉强可以,可是后面却推得深一块浅一块,但是甘地从来不在意这些。他不让佣人打扫卫生间,而是自己亲自动手。在当时,律师的地位是很高的,但甘地的行为却有悖于常人。
他从南非返回印度的时候,他的支持者给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送别会,并赠予他很多价值连城的珠宝首饰作为饯别礼物。为了南非的印度人,他从欣喜若狂的妻子手中强行拿出一半的宝物作为信托财产留了下来。
甘地逐渐不依赖任何人,所有的事情都亲自动手。他开始亲手做面包,就连做面包用的小麦粉,他也不去买而是自己制造。他买下一片农场,开始了顺其心意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不仅他沉溺于这样的生活,就连他的家人也被卷了进来。甘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和贫苦人家的孩子在同样的环境中成长,所以他不但不提供特殊教育给孩子,甚至连基本的读书写字的机会都很少提供。但他自己却受过高等教育,曾在英国留学。不得不说,甘地确实是一位自我放纵及蛮横的父亲,强行要求自己的孩子遵循他所崇尚的信念。
最后甘地开始了完全禁欲的生活。他禁止自己喝茶,甚至不吃豆类和盐,即便对素食主义者来说豆类是极其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最后他连谷物都不吃了,只吃水果(自己农场里价格低廉的水果),而且开始定期绝食。
甘地为了维持生存只摄取极少量的营养,这导致他身上没剩一点赘肉,完全是一副皮包骨头的模样。这与仅以少量食物来支撑自己持续工作的厌食症患者又是多么相似。
只是,甘地绝食最主要的理由是绝食对控制他的情欲非常有效。甘地对父亲的死所抱有的罪恶感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这种强迫自己艰苦修行的能量,也成为甘地成就伟大事业的原动力。
具有强烈病态性完美主义(拘泥于事物的完全性)的人,一旦其追求完美事物的想法得不到实现,便会觉得痛苦不堪。而在青年时期,人们的完美主义心理很容易加剧。
病态性完美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频度最高的便是不洁恐惧,其表现特征为:不能碰别人的手碰过的门把手或是水龙头,如果不戴橡胶手套或是口罩便会觉得心里不安,不能坐别人坐过的马桶座,等等。
这种病态心理一旦加剧,他们会逐渐不能触碰一切别人接触过的东西,不能见人,连外出都会变得困难。他们不理发,不洗澡,总是穿同一件衣服,长久下来人会变得极度肮脏,恶臭不已。
与其说具有不洁恐惧的人是害怕不干净的东西,倒不如说他们是害怕自身受到异物的侵害。
因此,他们不会在意由自身所造成的不洁。所以说,不洁恐惧的本质是一种自我爱恋,这种自我爱恋使具有不洁恐惧的人对侵害自身的事物感到过度不安,所以他们拒绝靠近与他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只追求自我保护。
钢琴家格伦·古尔德以其各种各样的怪癖为人所知,而他也是一位极端的完美主义者,具有严重的不洁恐惧。音乐会上,他特别在意观众的咳嗽声或是其他声音,并把这些杂音看成有碍自己完美演奏的敌人。渐渐地,到最后,他不再举办任何音乐会,只以没有任何观众聆听的录音方式发表作品。
音乐本来是时间和空间的一种享受,只有观众和演奏者同时存在才有意义。格伦·古尔德的这种拒观众于千里之外的演奏方式,是一种完全排除他人而只按自身的想法来解决问题的异常方式。如果只是追求由自我控制来完成完美作品的话,最终选择录音的演奏方式或许并不稀奇。
传统的录音其实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指挥家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的著名演出就像人们所说的“带有他走向指挥台的脚步声”一样,与其说他把不完美的因素及杂音看作一种带有气息的东西,倒不如说在他看来,这些声音的存在才使音乐具有让人身临其境、一气呵成的韵味。从这种意义上看,过于完美的作品,只是任意时间都可完成的制成品而已,缺乏鲜活的生命力与事物的多变性。
但是,有时我们习惯于没有任何杂乱,并把太过“干净”的东西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这一点也可以说,完美主义和不洁恐惧其实已经开始渗透于我们现代人的心理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