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即便有理,也不能“无礼”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注重礼仪。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人从小就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从冠礼、婚礼到丧礼、祭礼,一系列礼仪贯穿人的一生。

通过这种对“礼”的尊崇和传承,中国人做到了几千年来社会规范有序,总体上保持了较高的文明水平。当然,古人讲的“礼”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它是一系列社会规范的总和。到今天,传统的文化礼仪已经简化了很多,但懂得“礼节、礼貌”的人,始终受人欢迎,受人尊敬。

还有一句俗语,叫“有理走遍天下”,但对这句话,我们不能僵硬地理解,更不能处处“得理不饶人”。如果说话的时候我们不能做到“有理先有礼”“有理更有礼”,就容易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反而达不到“说理”的效果,甚至因为“礼貌”的缺失,激化矛盾。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祢衡。

祢衡名气很大,孔融曾多次向曹操推荐他。曹操喜欢人才,一直想聘请他来自己麾下,但是祢衡对曹操“素相轻疾”—长期以来,看不起甚至憎恶曹操。

至于原因,大概是曹操的出身不怎么好,相比袁绍四世三公、孔融圣人之后,还有其他祢衡结交过的陈群、司马朗、荀彧、杨修等,几乎都是士族出身,曹操则是太监的孙子。同时,朝廷党争,士族集团同宦官也是水火不容,这让祢衡天然就看曹操不顺眼。

因此,尽管曹操三番五次给祢衡下请帖,但祢衡自称天生有发狂发疯的毛病,说什么也不去。不过架不住曹操“爱才如命”,一次次地邀请,终于祢衡接受了邀请。《三国演义》里说,两人见面互相问候,然后出事了,曹操没有及时给他看座儿。

祢衡觉得自己委屈极了,于是发挥自己的口才,各种贬低、羞辱曹操和他的文臣武将。曹操再怎么忍耐也不是没有性子的泥胎,于是任命他为鼓吏,让他给大伙儿击鼓助兴。古代鼓吏地位低,算是下九流的行当。曹操这个做法,有点羞辱的意思。

本来曹操只是想让祢衡“脱下长衫”,别老摆读书人的臭架子,这样可以让祢衡难堪,杀一杀他的锐气。没想到祢衡的举动更出乎意料,《三国演义》中这样描述:衡当面脱下旧破衣服,裸体而立,浑身尽露,坐客皆掩面。衡乃徐徐着裤,颜色不变。

祢衡直接“裸骂”,把毕生的文采都用在了奚落曹操上。骂得有多狠呢?他说曹操“眼浊、口浊、耳浊、身浊、腹浊、心浊”,从里到外,从头到脚,哪儿都脏得很。

如果骂人有段位,祢衡最起码是个“星耀”。

赤身裸体在那骂人,让挨骂的人都没脸看他,确实很“无礼”了,但在《后汉书》中,曹操对他还是很大度的。被骂个狗血淋头,曹操只是笑着说:“本欲辱衡,衡反辱孤。”曹操就像个恋爱脑的姑娘遇到渣男,被骂成这样仍然想继续招揽祢衡。

曹操找到孔融当中间人,告诉他想跟祢衡当面和解,并特别嘱咐门口的“保安”,一旦祢衡登门拜访,立刻通报,不得怠慢。

祢衡倒是来了,不过不是来跟曹操和解的,而是又把曹操臭骂了一顿。这下曹操死心了,“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眼不见为净,把这个“无礼之徒”远远地打发到刘表那里去了。

一开始,刘表很器重他,但是祢衡老毛病不改,恃才傲物,感觉全世界都像欠了他一样,对刘表很无礼。刘表忍不了了,就把他推荐给了江夏太守黄祖。

黄祖也很善待祢衡。黄祖的长子黄射是章陵太守,和祢衡关系相当好,与他称兄道弟。按说有了前两次的教训,而且黄祖爷俩对祢衡也不错,他应该收敛一些了吧。结果又出事了。

一次,黄祖在一艘大船上宴请宾客,祢衡又出言不逊。这种场合下失礼让黄祖很难堪,黄祖就斥责祢衡。祢衡是个从不惯“老板”的人,于是骂他:“死老头!”大概就像今天骂长者“老不死的”。

黄祖是个性情急躁的人,眼看嘴上骂不过祢衡,就想动手打他。但祢衡一向善于发挥自己“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优势,开动“嘴强王者”的技能,当场把黄祖气得破防,下令杀掉祢衡。

其实,黄祖当时也是气话,但黄祖的主簿一向怨恨祢衡,马上借着这个机会杀了祢衡。与祢衡交好的黄射听说后赶紧来救,鞋子都没顾上穿,光着脚就跑来了,但还是晚了。这时候黄祖气也消了,非常后悔,可惜人死不能复生,只好厚葬了他。

时年二十六岁的祢衡,卒。

才华横溢的祢衡,为什么处处不受待见,甚至在大好年华的时候,引来杀身之祸?因为他不懂得为自己积口德,跟人说话没有分寸,因此不管是爱才的曹操还是惜才的刘表,都不能容他。等遇到性格暴躁的黄祖,他更是直接丢了性命。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无礼”不仅会让自己失去“有理”的道德高地,还会引来对方更大的敌意。可以说,“有礼”不仅是为了沟通效果更好,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智慧。

而且,道理这个事情,往往没有绝对的标准。你有你的理,我也有我的理,男人有男人的理,女人有女人的理。我们常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这个意思。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会有各自的“道理”,甚至会为了面子而“强词夺理”,这个时候沟通双方更要做到“有礼”。

清朝康熙年间,身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接到了一封来自安徽桐城的家书。

原来是家里人因为宅子跟邻居起了纠纷。张家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原本有一条巷子,供两家及村民出入使用。

后来,吴家准备翻建新房,想占用这条小巷,扩充自家院落,张英老家的人自然是不同意的。双方争执不下,官司打到了当地县衙。张家有人在朝中当大官,吴家也是名门望族,县官不愿意得罪任何一家,只好采取和稀泥式的“公正执法”。

张家人觉得自己占理,于是写了封加急信给张英,希望他出面解决。这位当朝宰辅没有拿着“道理”说事,而是回了一封信劝家人“礼让”。信里这样说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了回信后,明白了张英“礼让”的意思,于是主动将围墙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不仅不再占用巷子,而且也往后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由此得名,成为互相礼让的民间佳话,并流传至今。

张家“有理”也有势,但张英选择了谦逊礼让,不仅让一场官司消弭于无形,还塑造了一个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更为自己的家族甚至国人树立了博大包容、崇德重礼的表率。今天,六尺巷已然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丰碑”,这就是“礼”的力量。

某报有这样一段话:“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我们一生会扮演很多角色,经营很多关系。面对朋友、同学、同事、恋人、客户、战友、老师、领导和下属时,只有“有礼”,才能更好地“守理”。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行走于世间,我们不妨把理直气壮的“我有理,我怕谁”的心理放下,试着给予对方尊重和礼貌,用礼貌和教养感化对方,让沟通更加和谐。 JVF/HazDXZ1hPgb0037xMZeCDD9sz0tJUbzJgcE1Hbs7gnO3T34OxklRgZCh8P+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