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说话时,攻击性比较强,并且经常脱口而出一些侮辱性的词汇。
这无疑是修养不足、缺乏素质的体现。周国平说:一个有自己人格和尊严的人,必定懂得尊重他人的尊严与人格。同样,如果你侮辱了他人,就等于侮辱了你自己。
那些不知道尊重别人、只会羞辱别人的人,真正丢脸的恰恰是他们自己。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和佛印是好朋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谈经论道。
某日,苏东坡问佛印:“我在你眼中像什么?”佛印心平气和地回答:“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开心,期待地等着对方用同样的问题问他。果然,佛印反问道:“我在你眼中像什么?”苏东坡有心占一些语言上的便宜,于是回答道:“在我看来,大师像一坨牛屎。哈哈哈……”苏东坡回答完开心极了,觉得自己狠狠羞辱了佛印一番,不过奇怪的是佛印也笑而不语。
回家之后,苏东坡仍然为自己今天的“论道”沾沾自喜。他的妹妹苏小妹看到他得意忘形的样子,就问他:“哥哥,你今天为什么这样高兴?”
“以前我每次跟佛印辩论,都输给他,今天我把他辩得哑口无言,当着他的面狠狠羞辱了他,他却毫无办法。”苏东坡回答。苏小妹又问苏东坡是怎么赢了佛印禅师的,苏东坡就把两人的对话告诉了妹妹。
没想到苏小妹看着苏东坡,告诉他:“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人家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万物都像佛。而你心中只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像一坨屎。不是你羞辱了佛印,而是羞辱了自己啊!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了,出去别说是我哥,妹妹丢不起这个人!”
苏东坡听后羞得无地自容。
一个人的语言,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他的内心。我们怎样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反映着我们内心的美丑善恶。善良的心,看待别人是善意的,说出的话也是温暖、柔和的。
一个人如果说出羞辱别人的话,并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只会降低自己的格调。生活中,如果发现伴侣的缺点,不要用语言的“钢针”去扎他/她;如果孩子到了叛逆期,不要用不好的标签定义他/她;如果遇到朋友“背叛”你,不要用道德审判去化解仇恨……
某作家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讲了自己一个奇怪的“心理障碍”—“食冷淡”。所谓“食冷淡”,就是说他对食物是麻木的,没有热情,无所谓好不好吃,他吃饭只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已。
这种心理状态,来源于父亲对他的一次羞辱。他们家里孩子多,因此每次父亲买回一些吃的,都要七个人分,作家总是分得最少。作家喜欢吃芒果,父亲买回来分给他的他总是吃不过瘾。小孩子没有太多想法,他只是嘴馋。他把自己的零花钱攒起来,偷偷买了一个芒果,等晚上大家都睡着以后,就躲在厨房里一个人吃。
正在他独自享用整个芒果的时候,被父亲发现了。如果父亲只是骂他嘴馋也就罢了,但是父亲却对他进行道德审判,语言极尽羞辱,说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一个只会吃独食、不懂得跟家人分享的人。
据作家回忆,从此以后,这件事就成了父亲羞辱他的例行节目。父亲是早上说,晚上说,天天说,反复说,前前后后说了大概有 3000 遍,给儿子贴上了“自私自利”的标签。
从此,作家心里就烙下了深深的阴影。每当他面对美食时,总会有种愧疚感,觉得自己不配吃。
来自父母的言语羞辱,比其他人造成的伤害更大。它贯穿了孩子长长的一生,像锋利的钉子一样扎在孩子的心头,折磨着孩子,摧残着孩子,造成孩子一生的伤痛。
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有时候,我们主观上没有羞辱别人的意思,但是说出的话却容易使对方感觉受到“羞辱”,客观上践踏了别人的尊严,伤害了别人。所以,一定要“慎言”,话说出口之前,先在脑子里想一想,尽量不要引起对方的误会,侮辱别人的人格。
如果我们的语言让对方尊严扫地,那也就意味着我们降低了自己的人格。记得时刻提醒自己,有一种修养,叫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