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什么东西杀伤力最大?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还是砒霜、鹤顶红、三聚氰胺、百草枯?诚然,上面说的这些东西都很可怕,不过我们常见、也容易忽略的伤人利器,却是语言。
语言是有力量的,可以伤人于无形。在很多时候,我们既是语言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施害者。
世间很多悲剧源于恶言恶语,譬如常见的家庭中的婆媳不睦,夫妻之间彼此由爱生恨;又譬如工作中同事之间互不配合,员工老板互相“整顿”;甚至陌生人之间因一点口角而使冲突升级,导致进医院、进监狱……
古人也有“祸从口出”的说法。《醒世恒言》有云:“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这句话告诉人们,一个人的言谈是影响自身利害、祸福的关键,警示人们说话一定要慎之又慎。
不过,生活中毒舌之人还是随处可见的,甚至有些人觉得毒舌代表了真诚,不虚伪。其实,这是错误的逻辑,只要换位思考一下,你就能发现毒舌之人说出的话,即使出于好心,那种尖酸刻薄的态度对人也只有赤裸裸的伤害。
更何况,恶言还可能会反噬自身,酿下苦果。
“融四岁,能让梨”,全中国的家长都拿《三字经》里的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谦让”。然而,很少有家长告诉孩子孔融长大后的故事,特别是他的“毒舌”甚至给全家带来了杀身之祸。
建安元年(196 年),袁绍之子袁谭攻打青州。孔融作为州刺史,在将士们浴血奋战之时,他却仍在房内读书,随后兵败只身逃走,妻儿成为俘虏。同年,汉献帝征召孔融入都城许昌当官,成为曹操的同僚。
孔融是孔子后人,又是当世大儒,曹操非常尊敬他,但孔融却在言语上屡屡冒犯曹操。
曹操攻破邺城后,长子曹丕见袁绍之子袁熙之妻甄氏美貌,便强行纳甄氏为妻。曹操知道后顺水推舟,称甄氏“真吾儿媳也”。孔融听说这件事后,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知道孔融读书多,就问孔融这典故出自何处,结果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说照现在的情况推测,想必当时的情形也是这样的。
孔融阴阳怪气地讽刺,曹操忍了。
建安十二年(207 年),曹操北征乌桓。孔融认为曹操这种举动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但是他不直接劝谏曹操,而是讽刺道:“从前肃慎(女真人前身)不进贡楛矢,这是看不起我们大汉朝啊,还有那贝加尔湖畔的丁零人,曾经偷过苏武放牧的牛羊,这两件陈年旧案,大将军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一起征讨了吧!”
孔融的“毒舌”最终还是触怒了曹操。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给孔融定了数条罪状,将他置于死地。
4 岁时即以孝道闻名全国的孔融,就这样被曹操以“违天反道,败伦乱理”为由而杀死,令人叹息。
语言是一把双刃剑,说出去的话也会反作用到我们自身。毒舌恶言,讽刺挖苦、伤人尊严,说的时候痛快,却容易结下恶缘。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为人处事,要把握好语言的温度。
我们要明白刻薄尖酸不是真诚,口无遮拦不是随性,不分轻重也不叫耿直。讲话难听,只会令人反感。正如我们自己也不喜欢被人恶言以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的命运,与口德息息相关。修口既是修心,也是修德。好好说话,是做人基本的善良,也是一种宝贵品质。